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那些曾引领改革的老人: 冒死杀出血路来

编者按:

2012年5月24日,是习仲勋逝世10周年纪念日。这位中共元老的一生与两个特区紧密相关,一个是他参与创建的陕甘边特区,一个是他力主建立的广东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习仲勋一直站在改革潮头,为广东要权,为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

尽管习仲勋主政广东只有短短的两年,但在他之后,改革的接力棒始终在继任者的手中传递,任仲夷、林若、谢非……你可以想象,在刚刚告别“文革”的年代里,搞改革的阻力与风险——有人甚至形容,几乎等于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干工作。

这些当年在改革前沿领航的老人,如今已淡出了公众的视野,甚至他们的名字已逐渐被遗忘。但他们在历史恢弘长卷中留下的墨迹,永远无法抹去;他们对中国的贡献,将永远铭刻公众心中。

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和创办经济特区,为广东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使广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和排头兵。图为1979年习仲勋与齐心摄于广州白云机场。

2004年3月4日,在广州花都的风神汽车有限公司,当时90高龄的任仲夷好奇地“钻”进刚下线的日产阳光新车亲自驾乘体验。

1985年,为了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林若等人提出了解放思想、破除旧观念的“八个破除”。有史家称“八个破除”是广东大胆实践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生动体现,是广东贯彻落实中央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生动体现。

1992年1月,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小平同志跟谢非同志说:“特区的发展证明这个决策是正确的”,“广东要力争用20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

1981年11月,袁庚派人做了一块标语牌,竖在蛇口最热闹的商业街旁:“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习仲勋:争取到办特区的“尚方宝剑”

1978年,习仲勋接起广东省委第二书记(实际主持全面工作)的担子,主管祖国的南大门。这时,他已65岁了。过去整整17年的光阴,人生的黄金岁月在铁窗中度过、在铁锤声中度过、在心灵滴血中度过。他决心把有生之年献给党,献给广东人民。

到广东后,经过多次实地考察,习仲勋感触很深。香港人中80%以上是广东人,为什么在香港能把经济搞好而在国内却不行?习仲勋认为,关键是政策问题。通过实地考察,习仲勋感到广东具有快速发展的优越条件,中央应该赋予广东更加灵活优惠的政策,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979年,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中央工作会议。习仲勋发言说,现在中央权力过于集中,地方感到办事难,没有权,很难办。接着他提出:“广东邻近港澳,华侨众多,应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这方面,希望中央给点权,让广东先走一步,放手干。”

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邓小平的支持。在同习仲勋等人谈话中,邓小平指出:“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此后不久,深圳特区开始设立。深圳、珠海两个特区的奠基也是由习仲勋亲自主持的。有评价说,习仲勋是向中央建议设立经济特区的第一人,对中国改革开放功不可没。 [详细]

习仲勋的一生与两个特区紧密相关,一个是他参与创建的陕甘边特区,一个是他力主建立的广东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习仲勋一直站在改革潮头,为广东要权,为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

任仲夷:执掌广东 敢为天下先

1980年10月,任仲夷到了广东。在这之前,广东从上到下对“包”字也有争论,谁也说服不了谁。任仲夷在1981年1月召开的全省地、市、县委书记会议作总结,用搞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增产增收、经济发展、市场活跃等大量事实,说明农村形势的主流是好的,党同农民的关系密切了。强调已实行“双包”的地方,都是符合群众意愿的,就不要改过来了。任仲夷的这一席话,为“包”字之争打上了句号。

鲜为人知的是,任仲夷是创办特区的倡导者之一。早在辽宁工作时,他看到大连是一个良好的港口,地理位置利于与日本、朝鲜、苏联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很想把大连建成一个对外开放的特区,1980年7月向在辽宁视察工作的华国锋提出。后来中央认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因毗邻香港、澳门、台湾,华侨及在港、澳、台的乡亲众多,建立特区的条件更优越一些,决定先在这四个地区进行试验,大连建立特区的建议就搁置下来了。

正因为如此,当中央希望广东作为全国“四化”建设的“先驱”和“排头兵”,有一位坚强有力的领导人来发动改革与外部世界打交道时,经过反复挑选和慎重考虑,最后选中任仲夷为广东省委第一书记。

任仲夷主政广东之后不久,很快就被人封了个绰号——“任你胡来”。因为在当时,任仲夷的直言和放言,让有些人很不适应。除了提出著名的“三放”原则,即对外更加开放,对下更加放权,对内政策更加放宽,任仲夷还有很多名言,比如“特区发展靠的‘不是收而是放’”,对国家对人民有利的事,要“敢于变通”, “善于变通”等等。 [详细]

在中国改革史上,任仲夷是个绕不过去的名字。从最初响应真理标准大讨论,到带领广东改革开放,再到退休后为政治体制改革大声疾呼,任仲夷的思维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林若:改革开放不进则退 保守就会落后

说起林若,广东人都亲切地称他“造林书记”。

1985年,林若担任省委“一把手”后不久,就做出了“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大地”的重大决策。

当时,“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广东,有1亿几千万亩山地,其中1/3是荒山,1/3是疏残林山,真正有林的才占1/3。从广州出去,东到汕头,西到湛江,举目四望都是荒山秃岭。人们用这样的字眼描述:“晴天张牙舞爪,雨天头破血流”,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但许多人不理解,改革开放熏风正酣,经济热点、亮点并不在山区,林书记却挥师转向山区,似乎有点不对劲。不少人信心不足,怀疑是在提“高指标”。

多年后谈起此事,林老哈哈一乐,“说不务正业,对吧?我是充耳不闻,义无反顾。”

他的判断是,平原已经开放,并已上了既定轨道,市场会推动它发展,我们只要掌握方针政策就行了。管得太多,反而是干扰,甚至管“死”。但山区还很封闭,与沿海地区的距离正在拉大,必须给与推动和扶持。山区致富的路子很多,而绿化种树是一项最难以立竿见影、体现政绩的工程。从政者大都关注经济指标GDP,这项工作推行起来阻力不小。

为表明决心,林若在一次部署领导办绿化点的电话会议上强调指出:“十年绿化广东,省委是有决心的,我也是有决心的。不把广东绿化起来,死不瞑目。”话说得很重,与会人员受到震动。

他身先士卒,带队到从化的水南、黄溪村办点,参与植树造林。为了防止出现“花架子工程”,他四出检查落实。省委、省政府对造林绿化实行了奖惩机制,对造林绿化有功者,表彰嘉奖,晋升工资;对造林绿化不力者,出示“黄牌警告”,提醒注意,检查结果公开登报。

1991年3月,国务院授予广东省“全国荒山造林绿化第一省”的荣誉称号。1993年底,“十年绿化广东”的宏伟目标提前两年基本实现。广东百姓至今感谢“林书记”这个“超前坚决”的决策。 [详细]

广东人亲切地称呼林若为“造林书记”。有人不解,林若为何选了“冷门”的种树?林若解释说,广东的平原地带已经开放,走上了既定轨道,政府只要掌握方针政策就行了,管得太多反而是干扰,甚至管死。但山区还很封闭,需要推动扶持,绿化就是致富的道路之一。

谢非:牢记小平嘱托 奋起“追龙”

谢非出生于陆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5岁投身革命。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卢荻接受记者采访时评价,从山区走出来的谢非,不忘根本,传承着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国爱民的民族意识和文化传统。

卢荻认为,谢非主政广东时,他团结和带领省委“一班人”,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乘着邓小平视察南方的强劲东风,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牢记小平嘱托,带领广东人民奋起追赶亚洲“四小龙”,在广东掀起了新一轮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热潮,在全国继续发挥了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作用。

谢非结合广东省情,创造性地贯彻执行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精神,在全省实施“三个三”工程,在全省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着力总结推广顺德的综合改革试验,推动产权制度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快了广东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针对国内改革开放全面铺开,广东优势弱化的状况,他按照江泽民同志向广东提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要求,勇于探索,求真务实,充分发挥广东改革开放先行一步以及毗邻港澳、侨胞众多的优势,制定政策措施,使广东省保持了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较好地交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份答卷。

卢荻说,谢非组织实施科技兴省和以建设珠三角经济区为龙头,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战略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搞活大中型企业;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可以说,谢非为广东的改革开放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详细]

 1992年1月,邓小平南巡结束后。谢非向广东厅局级以上干部传达邓小平谈话记录稿。在传达时,他表现出少有的兴奋与激动,大声疾呼:“邓小平视察南方将对广东产生重大影响,我们要开足马力,不负小平!”

袁庚:中国改革“马前卒”

1979年,62岁的袁庚出任招商局集团常务副董事长。他决定在蛇口投资建开发区。他的设想是,充分利用内地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借用香港的资金和技术,为引进外资发展边境经济进行试验,发挥两地优势,取长补短。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尝试。

当年的国有企业受体制束缚十分僵化,效率低下。而具有国际视野的袁庚早就认定,要想提高效率,必须借鉴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市场管理模式,于是他在蛇口工业区进行了大胆尝试,从发展所需的管理体制、分配制度、基建体制、用人制度、干部制度、住房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

在一系列制度实践的同时,蛇口率先尝试了让3家企业脱离公有制,成为中国最早真正的股份制企业,这就是招商银行、平安保险公司和南山港务开发公司。

大胆改革创造了经济奇迹。当年袁庚来蛇口时,全部家底只有1.3亿元。90年代初,袁庚离任,留下了价值200亿的蛇口工业区,其时蛇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000美元。

招商局在蛇口进行体制创新、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十分重视人的观念的更新,其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当是提出了知名度颇高、引起巨大轰动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幸运的是,这个口号得到邓小平的肯定和赞许。于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传遍中华大地,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和行为准则,被誉为“冲破思想禁锢的第一声春雷”。[详细]

袁庚是一位怀有理想主义激情的政治家,他在蛇口这个2.14平方公里的“实验室”里冲击着当时的两个禁区:市场经济和行政体制。每次冲击,都拨动人们敏感的神经。

往期回顾

栏目策划:冰清 主持人:如鹏 页面设计:Agui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