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文革英雄口述历史:那是一个非理性的时代

编者按:

在5月17日证监会发布招股说明书中,禾丰牧业第五自然股东“张铁生”的名字,格外显眼。这位40年前因“白卷事件”传遍大江南北的“白卷英雄”,在沉默多年之后,以“若公司上市成功,其所持股份价值据估算将有超3亿元之多”的姿态,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一时间,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王者归来”,也有人说他只是一个“普通商人”,更有人说这是“中国青年奋斗出头的微缩景观”。时过境迁,在那个风风火火、红歌震天的特殊年代,张铁生和同他一样被赋予“反潮流英雄”的典型人物一起,在最短的时间被推上举国瞩目的高潮。

今天,他们又在哪里?

属于那个年代的永恒记忆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红卫兵招手

1966年8月18日,首都百万群众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文化大革命”的大会,毛泽东首次接见来京进行大串连的全国各地的红卫兵。这一天之后,这场运动将把整个民族冲击得晕头转向。

老师的批斗会

1966年11月,上海戏剧学院的红卫兵在“斗争”他们的老师和学校领导。

重庆“八一五”公墓

重庆在文革武斗后,造反派建有的“八一五”公墓,是全国唯一见证重庆大规模武斗的墓群,这里埋葬了百多人的冤魂和尸体。

1966年,毛泽东和刘少奇

毛泽东和刘少奇一前一后同上天安门城楼。很快,刘少奇将不被允许上天安门,将遭关押,进监狱。他将成为人们今天随处可看到的照片上被红卫兵指鼻子谩骂的样子,以及死亡时身上盖着一张白布。

毛泽东最后一次接见红卫兵

1966年11月25日和11月26日,毛泽东第八次接见红卫兵,这是接见人数最多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白卷英雄”张铁生:我只想过普通人的日子

1968年10月,18岁的张铁生初中毕业插队落户,凭借一向突出的表现,他很快当上了生产队小队长,随即赢得了1973年参加大学招生文化考试的机会。这是继1966年全国所有高校停止招生之后、“文革”十年动乱中唯一的一次高考,张铁生的命运从此改变了。

在最后一场理化考试中,整张试卷题他只会做3道小题,其余一片空白。或许是出于无奈,或许是年轻气盛,张铁生在试卷后面写了一封措辞坚定的信。信中,他诉说了“受到自己为贫下中农事业的事业心和自己自我革命的良心的谴责”,“不忍心放弃生产”而复习,“希望各级领导在这次入考学生之中,能对我这个小队长加以考虑为盼!”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看到这封信的不仅有阅卷的老师。这封“白卷”上的信,最终辗转被时任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副委员、毛泽东的侄子毛远新得知。随后,按照毛远新的指示,《辽宁日报》7月19日全文转载了删改过的“张铁生之信”,并称这是“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问题,却交了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

《人民日报》迅速跟进,将事情定性为阶级路线斗争,以此批判1973年的大学招生制度是“旧高考制度的复辟”。而最“发人深省”的,就是“一切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都要有反潮流的精神,都要坚持反潮流的斗争。”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如此表态。

也就在这一年,张铁生顺利地被铁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录取。1975年,第四届人大在北京召开,张铁生当选为人大常委。江青、王洪文亲自接见了他,同年8月,张铁生升任铁岭农学院领导小组副组长、党委副书记……

仅仅一年之后,一切就变了。

1976年11月18日,《山西日报》发表《二月里的反革命噪音》的文章,拉开了揭批的序幕。《人民日报》又一次迅速跟进,调查揭露了“四人帮”制造这个“反潮流典型”的经过及用心。1977年9月中共中央37号文件得出结论说:“大量的确凿的事实证明,张铁生是一个死心塌地的现行反革命分子。”

这一切,张铁生自己甚至早有预言,1975年12月 :“现在我在政治舞台上讲演,很可能有一天把我推到历史审判台上批判,这是我早就考虑到了的。”仿佛应验了一般,1983年3月,锦州市中级法院组成合议庭公开审判张铁生反革命案件。

在当年名噪天下的“反潮流”知青典型中,张铁生是受惩处最严厉的一个。他在监狱中度过了漫长的刑期。1991年刑满出狱。时值41岁的他对世间的巨大变化恍若隔世。最初想依靠有关部门分配“端个铁饭碗”,奔波数月劳而无功。想开个体医疗门诊,又苦于没有职称。最终才在一家饲料公司寻到办公室主任一职,终日忙于工作。

在妻子和朋友的帮助下,他决心要“重新踩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1995年,张铁生和另外三人在沈阳成立了禾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于是,才有了大家所看到的今天。

如今,62岁的张铁生与女儿一起定居在新西兰的奥克兰市,已经不再参与禾丰牧业日常业务。十年前,他曾对媒体说:“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太平常了,和我的同学朋友比,我没有一个方面是出色的。这些年拼命干事业,绝不是在努力向世人证明什么,只是想过普通人的日子。”

他的话再一次应验了。 [详细]

从1972年交白卷到2012年持证券,张铁生40年人生路,是中国青年奋斗出头的微观缩影。他当年交白卷是个“投机英雄”;后来被政治利用成了“反潮流英雄”;再后来被判刑成为“背时英雄”。现在通过个人奋斗成为“财富英雄”,值得向他庆贺。——新东方董事徐小平

“革命小闯将”黄帅:一想到你是搞新闻的我就莫名惶恐

同为“反潮流英雄”,黄帅“成名”时只有12岁。

1973年,黄帅还是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只因在日记中写道,“希望你(老师)对同学的错误耐心帮助,说话多注意些……”而被老师号召同学,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都“和她划清界限”。

她仿效当年流行的方式,写信去报社求助,希望能够得到“更高一层”的调解和帮助。没想到得到了这样的批复:“这不是你和你老师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是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大事。”按照“指示”,报社把黄帅的日记作了摘编并公开发表。

《人民日报》的编者按称:“黄帅敢于向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流毒开火,生动地反映出毛泽东思想哺育的新一代的革命精神面貌。”几天之内,这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就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敢于反潮流的革命小闯将”,全国各中小学迅速掀起了“破师道尊严”、“横扫资产阶级复辟势力”、“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活动,有的地方还树立了“黄帅式”反潮流人物。

后来的日子,黄帅做过报告,老师帮她写过稿子,上过新闻简报,参加过国宴……凡是沾边的人都说黄帅是他们培养的“反潮流英雄”,有一些人还为此升了官。而当几位工人写信给黄帅,要她“好好想想把你捧红的人都是什么玩意儿?为什么拿小学生做文章?为什么借题发挥?”之后,一篇名为《黄帅致王亚卓的一封公开信》的文章很快见诸报端。

直到1978年6月,《人民日报》登载《揭穿一个政治骗局》一文,才将四人帮如何参与黄帅事件的真相揭露出来。

“太悲哀了,人性太悲哀了!”四人帮粉碎之后,曾经过去推崇她,抬举她的人,批她的口号喊的最响,全部责任一古脑推到了她从事科学工作的父母身上。爸爸被逮捕,投入监狱,同时被开除党籍、公职。妈妈精神不支,加上严重贫血,很长一段时间,16岁的黄帅成了家庭的支撑,带着9岁的妹妹和病重的妈妈生活。

由于年纪还小,黄帅并没有像其他“反潮流英雄”那样受到刑事处分。1979年,她在全家“不读文科”的坚持下考取了北京工业大学。

“我是一个被时代划伤的人。”在黄帅的回忆中,年轻时代的自己,无心打扮,无空玩耍,小小年纪就学会了“自觉沉重”。

她至今仍然清晰的记得,在大学期间,有一次妈妈发现她仍在写日记,惊恐得当即跪在地上,恳求她把日记烧掉,永远不要再写文章。“长大以后,我一直惧怕记者,怕他们编故事,怕他们把简简单单的事情描绘得五彩缤纷的,让世人都花了眼。”

“那是一个非理性的时代。那是一代人的痛苦,是整个时代的痛苦。” [详细]

黄帅说,整个青少年时期,对她来说,最大的感受就是痛,“自己痛,时代痛,别人也痛。”

“告御状”的李庆霖:敬尊主席心永不变

2004年的冬天,73岁的李庆霖在福建的老屋中默默的去世了。

和那个时代涌现出的大多数“英雄人物”不同,直到生命的最后,李庆霖依旧以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感情,理解着伟人毛泽东,并至死不渝地热爱着”。

1957年,在福建一所中学担任校长的李庆霖被划为右派,12年后,大儿子初中毕业下乡到农村,没有口粮没有分红,生病请假也没人管,身为父亲的他倍感无奈,只好冒险写了一封信给毛泽东——“我在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艰难窘境中,只好大胆地冒昧地写信来北京‘告御状’了,真是不该之至!”

四个月之后,竟然收到了毛泽东的回信。信的内容只有如下两行字:“李庆霖同志: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自由、幸福。毛泽东。”

正是这一封信,彻底改变了李庆霖的生活。

随后,和大多数“英雄人物”相同,福建省委对这位乡村老师的安排立即“青云直上”,在县、地、省各级知青办或教育部门都安排了领导职务;他本人也于1973年7月写了入党申请书,很快入了党;1974年又被安排为全国四届人大代表。

1973年11月,李庆霖甚至在《红旗》杂志上发表了《谈反潮流》一文,以“反潮流”英雄自居,并表露出他不怕“身败名裂”,要用“反潮流”来“名扬千古,流芳百世”。

然而,他最终没能“名扬千古”。短短3年之后,李庆霖就从人生的顶点跌落下来。1976年,“四人帮”粉碎当年李庆霖便被隔离审查;1979年,莆田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以“现行反革命罪”判处他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1981年1月,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对“四人帮”审理判刑的消息后不久,狱中的李庆霖给时任福建省第一书记廖志高来信提出:“姚文元只判了有期徒刑20年,我的罪行同姚相比,无论是性质的严重性和影响范围都小得多,因此对被判无期徒刑想不通,要求从轻处理。”

而自从李庆霖被隔离审查后,其妻张秀珍也被开除公职,戴上“反革命的帽子。他的家被翻箱倒柜,所有文件、材料、笔记本都被搜走。1994年,当他回到福建老家时,只能和老伴靠县民政局210元的生活救济费勉强度日。

根据狱中负责管教李庆霖的教官回忆,即便是在狱中,李庆霖对毛泽东仍旧怀有极深的情感。在他的房间中,挂着一幅主席像。画像两边贴着自己用漂亮的楷书写的对联。

上联是。敬尊主席心永不变。下联是:坚信大方向志难移。 [详细]

“晚年的李庆霖寂寞又凄凉。”基本上每一位拜访过他的人,都会如此感叹道。

结语

文革结束近40年。今天,张铁生再一次“被”顶着“白卷英雄”的标签,上演着一出“闷声发大财”的大戏。从政治泥潭中艰难脱身的张铁生,恰好赶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

2003年,张铁生曾起诉一家杂志社,称该杂志刊发的一篇题为《昔日“白卷英雄”张铁生成“千万富翁”》的文章“严重失实”。十年过去,“千万富翁”变成了“亿万富豪”,而张铁生却早已置身事外。

多少年来,人们不断的追问这些“英雄”,对文革有没有反思和忏悔。而更多的人,不论是“整人者”、“挨整者”,还是“即整过人也挨过整”的大多数,只要经历过那段非常时期,大多对往事讳莫如深,绝口不再提当年种种。所谓的“历史责任”,更是无从追寻。

就像是一道无处诉说伤口,横亘在无数人的心上。

不论是“投机”,还是“被迫”,所谓的“英雄”不过都是恰好“迎合”或者“被迎合”了一个时代。而如此被一个疯狂的时代“塑造”出来的“英雄”,有怎样的意义可言,又经得起多长时间的“崇拜”呢?

唯一剩下的,只有伤害罢了。[详细]

往期回顾

栏目策划:冰清 主持人:燕妮 页面设计:Agui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