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重洋,迎朝晖,心系祖国,傲视功名富贵如草芥;
攀高峰,历磨难,志兴华夏,欣闻徒子徒孙尽栋梁。
———北大物理系师生送给黄昆院士的一副对联
84岁的黄昆院士,是这样的一个人:在科学界、知识界,他是一位无人不晓的学术权威;在普通大众当中,知道他的人却少之又少。他是从江泽民主席手中接过500万元巨奖的中国科技最高奖获得者,看上去却像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他说出话来,充满了历尽沧桑后的含蓄与睿智,可是时不时地又常有年轻人的锐气冒将出来,让你猝不及防。面对新闻传媒之类,他素来保持着一种超级的低调风格,基本上与抛头露面无缘,但内心的那种孤傲倔强,却随时随地让人清晰地感觉出来。这真是一种奇妙的结合。
但中国就是被这样的人所感动。他是这次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当中最年长的一位。因此,我受命去采访这位感动了中国的老人。在中科院半导体所超晶格实验室的门口,我“伏击”到了这位仰慕已久的老科学家,尽管只是匆匆一晤,但那种仿佛电磁辐射般的感染力,却已不可抗拒地侵入了我们的灵魂。
“超晶格”实验室里的老茶缸
作为一个学物理出身的记者,我知道黄昆这个名字是在刚上大学的时候。从吴大猷老先生写的物理教程的序言里,我们知道了这样几个名字———黄昆、杨振宁、邓稼先、李政道、张守廉———这是当年西南联大的几个大才子。其中黄昆和杨振宁是住在同一间宿舍里的“死对头”———当然是在讨论学术问题的时候。年级较高的时候,学了一些固体物理方面的知识,知道他竟然与马克斯·玻恩合写了一本经典著作《晶格动力学理论》,这个马克斯·玻恩何许人也?那是量子力学的奠基者之一,与爱因斯坦、玻尔、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等人齐名的科学巨匠是也。直到最近,读到一篇文献,才知道这本书原来主要还是由黄昆写的,玻恩大师曾在给爱因斯坦的一封信中指出:“年轻的黄所提出的理论,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我自己的理论框架,我为能够看懂这个年轻人的理论而感到欣慰自豪。”
这点肤浅的专业知识,帮了我的大忙。我知道黄院士一向低调,几乎不接受任何大众传媒的采访,但也知道黄老的主要工作仍然是在晶格动力学方面,他的研究室是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里的“超晶格实验室”,他的生活节奏是每天上午八点半到十一点必来实验室一趟,黄老的样子又容易识别,所以还是见了一面。
“超晶格实验室”看上去其实很普通,黄老的那间简陋的办公室也同样普通。在满桌满地的学术期刊著作当中,最为显眼的,竟是一个掉了瓷的老式白搪瓷茶缸。这种茶缸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也不知道它陪伴了黄老多少年。一只小的压力暖水瓶,与这个茶缸像是一对老搭档。就在这间小屋里,杰出的物理学家黄昆院士,指导着他的徒子徒孙们,默默地攀登着科学技术的一座座高峰,一攀登就是五六十年。
“徒子徒孙”尽栋梁
黄老成名很早,写出《晶格动力学理论》的时候还不到三十岁。新中国一成立,他就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投身于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1952年院系调整后,黄老走上北大物理系讲台,给本科生讲普通物理。有他这样的已经在国际上颇负盛名的老师讲基础物理,依现在看来,当时的学生们实在是太幸运了。事实上,北大物理系是全国物理学教育的大本营,黄昆和其他教师一起奠定了北大物理系乃至全国物理教学的传统,像中国科技大学的两个物理系,骨干教师清一色都是老北大物理系的门徒,其中很多就是黄老的学生。黄老自己当然是桃李满天下,现在光是科学院院士,就有甘子钊、秦国刚、夏建白等好几位。
由于记者本人上学时的老师也是黄老的学生,所以也算是黄老的重孙辈弟子,不过是“不肖弟子”,自知才华天赋不足,早早改行了。谈到物理专业学生的问题,黄老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他认为,像物理学这么树大根深的学问,“你仅仅是有研究的兴趣和相对扎实的基础,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能力,有天赋。”他笑谈自己曾经是一个“迷信”天才的人,“才华在我之上,能搞出成绩;才华与我大致同一水平,凑合着也可以搞研究;如果在我之下,就不要搞了。”不过现在,他的这一看法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他举的例子是自己年轻时的几位外国同事,那几位有的后来也得了诺贝尔奖,在他看来,这几位获奖者的工作并不是很特别的,换句话说,才华天赋在他之下的,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得诺贝尔奖。这话实际上给中国青年科学工作者打了气、鼓了劲儿,不要把诺贝尔奖看得那么高不可攀。
物理学圈子内部,都盛传黄院士讲课是如何如何引人入胜。黄老自己也承认:“我的课讲得不错,但是也有缺点,就是不太关心学生。”事实上,他讲课思想深刻、才华横溢、幽默风趣,而且极富启发性,但是,他从来不向学生提任何问题,唱独角戏,满堂灌,灌完就走,他所说的“不太关心学生”指的就是这个。然而这绝不意味着他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有人回忆说,1961年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国队第一次拿团体冠军,当时只有黄昆老师家有一台黑白电视,大家就都跑去看,里三层外三层好几十人。所以,“不关心学生”之说,只是黄老自己给自己安上的。
凌云志与赤子心
黄昆院士得了中国科技最高奖,才渐渐被公众所认识,在此之前,都只是在学术圈子内部名满天下。那么,他是靠什么得的最高奖呢?
20世纪40年代,他提出的固体中杂质缺陷导到X光漫射的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起破外国学者证实并得到应用,被称为“黄漫射”。
1950年,他同夫人艾夫·里斯(李爱扶)合作,首次提出多声子的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量子理论。该理论与苏联佩卡尔发表的有关辐射的理论,被国际学术界称为“黄■佩卡尔理论”或“黄■里斯理论”。
1951年,黄昆首次提出晶体中声子和电磁波的耦合振荡模式,为1963年国际上拉曼散射实验所证实,被命名为一种元激发—极化激元,所提出的运动方程,被国际上称为“黄方程”。
黄昆与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玻恩教授合著的《晶格动力学理论》,1954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成为该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著作,是该领域科学工作者的必读之书。
黄昆还著有《固体物理学》,与谢希德合著《半导体物理学》,对高等学校中普通物理、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的教学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1977年,黄昆调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十多年中,他与年轻的同事合作,先后在多声子跃迁理论和量子阱超晶格理论方面取得新的成就。以他为学术带头人,半导体研究所成立了我国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创并发展了我国在这一材料学和固体物理学中的崭新领域的研究工作。
1980年以来,黄昆与人合作发表了《无辐射跃迁的绝热近似和静态耦合理论》等论文,解决了二十多年来国际上在此理论发展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这些骄人的成就,植根于严谨的治学态度。黄昆在为人处世方面,爱较真,不留面子,在圈子内部是享有盛名的。比如,他从来不鼓动部下匆匆忙忙地出许多所谓的“成果”,而是追求少而精,首先保证质量,如果质量达不到他的要求,他自己就首先给“枪毙”了。所以,多年来,黄昆所领导的科研组,发表论文并不多,但一旦发表,被其他文献所引用的频率却是相当高的,平均每篇都得有六七次以上。而衡量学术成果高低的重要指标,不是看你的发表数量,而是看被引用的次数。
黄昆院士既是九三学社成员,又是中共党员。早在20世纪60年代,他就已经是二级教授了,月工资285元,而当时的普通工作人员月收入只有三四十元,于是他每月都交纳200元的党费,自己只留个零头,维持一家的生活开销。在生活上要求甚低,而在业务上要求甚高,这就是黄昆,一位把一生都贡献给科学事业的老科学家。
黄昆院士简历
黄昆,中科院院士,著名固体物理学家,浙江嘉兴人,1919年9月生于北京。中共党员。九三学社成员。1941年燕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45年获西南联合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留学英国,为固体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莫特教授的研究生。1947年获英国不列斯托大学物理博士学位。1948年任英国爱丁堡大学物理系、利物浦大学理论物理系研究员。曾与世界著名物理学大师、量子力学的创立者之一玻恩合著了固体物理学经典著作《晶格动力学理论》。
1951年回国,1951年至1977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授,1977年至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自1983年至今,任名誉所长。
黄昆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7年至1991年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
1984年黄昆获英国圣母玛利亚大学授予的“理论物理弗雷曼奖”,中美洲州立大学协会授予的“卓越的外国学者”称号。1986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10月获“199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6年6月获1995年度陈嘉庚奖—数理科学奖。2002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科技奖。其夫人是艾夫·里斯(李爱扶)。
文/韩晓波
搜狗(www.sogou.com)搜索:“黄昆”,共找到
8,416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