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小庆
据《中国青年报》8月30日报道,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就助学贷款问题对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地方政府、高校和银行进行了点名批评。在《中国青年报》8月23日刊登的文章中透露:“根据教育部估算数字:2001年全国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率为30%,约34万人待业;2002年预计37万人待业;2003年52万人待业;2004年为69万人;2005年为79万人。”
据《南方日报》7月19日报道,广州人才市场已经出现500元月薪招聘本科应届毕业生的情况。该报记者“在东莞各大人才市场走访了多名企业招聘代表与应届生,普遍看来,东莞应届生就业工资从800元到1500元不等”。
张副部长“很不满意”银行担心国家助学贷款形成呆账坏账。他说:“这些人好像对国家很负责的样子。”联想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笔者觉得似乎银行关于呆账坏账的担忧并非全无道理。大学生如果找不到工作连自己的生计都是问题,即使想还贷也是有心无力。对于在广州拿500元月工资的大学生,还贷可能也是一句空话。对于那些在东莞拿800元到1500元月工资的大学生,能否如约还贷也是对贷款者道德诚信很严峻的考验。
商业银行毕竟不是慈善机构,商业银行的运作只能是遵循商业的规律。商业银行所担心的不仅是“贴息”,更担心的是“本金”。行政命令和道德批评可以推动一时,却不能持续推动,可以产生“治标”的效应,却不能产生“治本”的效应。为了调动商业银行的积极性,为了增加商业银行参与助学贷款的积极性,更需要考虑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不论贫富,今天的大学毕业生是否都具有自食其力的能力?是否都具有在自食其力之外偿还来自家庭或社会的教育支出的能力?我们必须直面这一问题。
为了解决提供助学贷款的积极性问题,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我们固然需要借助行政命令来“治标”,更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治本”。我们需要在改革教育体制方面下功夫,需要在改革教育评价制度方面下功夫,需要认真思考已经有人提出的“20年教育改革是否基本成功”的问题。只有加速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才能使大学培养出的学生是受到社会欢迎的人才,是可以回报社会的人才。向这样的人才贷款,银行何乐而不为呢?为这样的学生提供担保,地方政府又会有什么顾虑呢?
对于那些家庭无力支付高昂学费的高中毕业生,“贷款读书”是否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呢?我看也不一定。“成功的路不只一条”,还可能存在多种选择。比尔·盖茨就曾经作出不同的选择。每个人的天赋、兴趣不同,对于有些人,可能更适合当种田能手、养殖能手、编织能手、美发能手、名模、歌星、球星、笑星,等等。他也可以先参加工作,积攒够学费之后,再去读书。贷款读书未必就一定是最好的选择。毕竟,每个对自己负责的人,都需要认真评估自己偿还贷款的能力。
我想到鲁迅先生临终时留给家人的遗言:“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不论贫富,不论是否有能力供养子女读书,家长都需要思考:自己的孩子去“寻点小事情过活”如何?我身处今日大学,看到在今天缺乏优化机制的教育体制之中,许多无才能的人不仅读了大学,而且成为教授、博导,不仅自己一事无成,而且误人子弟。我想,与之相比,真不如“寻点小事情过活”更好。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助学贷款”,共找到433,738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