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流动性”考验宏观调控
央行紧缩货币流动过剩的步伐,显然是渐行渐紧。
就在编辑这组稿件的4月5日下午,央行再次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此,刚刚过去三个月的2007年,存款准备金率已上调三次,真正做到了“每月一调”。
如果再算上去年下半年以来的三次上调,旨在冻结流动性的这一货币手段9个月内已频繁使用6次,最多可冻结流动资金7000~8000亿元;而我国已升至10.5%的存款准备金率,在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巴曙松看来,就是放在世界范围内考量,也已是高位。
更何况,这期间还伴有三次加息、放宽个人购汇额度、以及要求商业银行资金自查等多项举措,宏观调控走到今天,其剑锋越来越指向社会上过剩的货币流动。
资金具有逐利性,过多过剩的流动资金,对于一个市场发育和监管体制尚不健全的经济体而言,有时甚至是可怕的,这方面,亚洲金融危机可谓前车之鉴。
这也意味着,我们在获得经济的飞速增长后,宏观调控已必须面对“钱多了怎么调”的新课题,这也是本期专题力图回答的:
——流动资金过多,会从哪些方面侵害我国经济肌体?
——多出来的钱怎么办?“堵”的作用有多大,又有哪些办法可以“疏”?
——钱是怎么多出来的,多出来的钱又去了哪里?其背后连着哪些待解的中国难题,等等。
专题刊载之时,恰逢一季度宏观经济雏形初现,继续飙升的信贷额度、继续加大的贸易顺差、出乎意料的物价涨幅、扶摇直上的股指房价等,都在提醒我们,与其说流动性过剩是目前宏观经济诸多问题之“因”,不如说是我国经济长期结构性问题难解之“果”。
在此基础上,对于当前经济难点的调控,当然要考虑长期的结构调整问题,而不仅仅是对流动性的围堵与紧缩。(潘燕)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