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杭州大学南大门 |
当年的杭州大学图书馆楼 |
杭州大学中文系77级第6组合影,第二排左一为岳耀勇 |
似乎就在昨天
■姓名:岳耀勇
■高考时间:1977年
■院校:杭州大学
■工作单位:《检察日报》浙江记者站
30年了,我依然觉得那次高考似乎就发生在昨天……
1973年2月,我从初中毕业进入高中。当时从7个班的初中生里择优选拔了两个班的高中生,其余的全都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1个月以后,邓小平恢复国务院副总理职务,接着就传来准备恢复从应届高中生中招考部分大学生的消息,令我们这些高中生兴奋异常。
但是,仅仅1年以后,“批林批孔”运动开始了。这次运动表面上是“批林批孔”,实际上是批判周恩来以及邓小平的政策,在我们教育系统,就是反击右倾回潮,其代表人物是“白卷英雄”张铁生,他在工农兵学员考试时交了白卷,并在卷子上写了一封信,成为名噪一时的反潮流英雄。刚刚有点眉目的“恢复高考”马上就被否定了。于是,1975年1月我们高中毕业。因为我有深度近视眼(950度),超过了浙江省近视800度可以留城的标准,就留在了城里。
不过,留城也有苦恼,工作不是那么好找。毕业以后,我在家里呆了一年半,除了烧饭,没别的事情可干。其间,为了消磨时光,我在一个台胞那里学了半年日语,还到照相馆的暗房里学习冲印底片、照片。后来,在我的再三要求下,母亲好不容易给我找到一个在袜厂打工的机会,当时叫“八角头”(每天收入8角钱,虽不多但已够吃饭)。但是仅仅做了一个月就被人家开了。于是又通过关系到胡庆余堂制药厂(当时叫杭州中药一厂)做拉三轮车的苦工,就是把干净的药瓶子从冲洗车间拉到灌装车间,然后把灌装好的药瓶拉进仓库。这回干得长了些,干了半年。后来,大家都说,想不到你这个文弱书生还干过拉三轮的苦力!直到今天,我走进胡庆余堂博物馆的时候,依然能够清晰地回想起当年的场景。
1976年12月26日,毛泽东逝世后的第一个诞辰纪念日,我终于有了正式工作,到中国人民银行杭州市支行报到了。几天以后我被派到杭州市湖墅支行学习银行业务。
上面这段经历虽与高考无关,但是说明当时生活的艰难,读书更是成了不可实现的梦想。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了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当时我在银行听到消息,激动非常,马上到医院打听大学的体检标准,怕深度近视眼进不了大学,得知中文系之类文科只有矫正视力要求,没有裸眼视力要求,就马上开始复习迎考。其实,因为决定恢复高考已经是10月下旬,12月份就要考试,复习时间所剩无几。而我们当时根本就没有上过物理化学和历史地理课,只学过工业基础理论(简称“工基”,记得最清楚的是学习拖拉机柴油机的四冲程原理和8.75毫米电影放映机原理)和农业基础理论(简称“农基”),只好到新华书店买来高中课本临时抱佛脚。
当时的考试是各省分别进行的,没有全国统考。浙江省分初试和复试,1977年12月25日是复试的日子。我终于昂首挺胸走进了杭州市第三中学的考场。我记得非常清楚,那是个晴朗的冬日。我顺利地完成了政治、语文、数学、史地四门考试,因为外语教育不普及,农村基本没有,所以当时没有考外语,两天考四门课就结束了。
按照当时的高考规定,填写志愿表在考试之前就进行了,每个学生只有三个学校三个系科可以填。根本没见过世面、不知道天高地厚的我居然填了这么三个志愿:第一志愿,复旦大学新闻系;第二志愿,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第三志愿,杭州大学中文系。事后我才知道,前两个专业分别只在浙江招了两个学生。幸好,我的第三志愿没有落空,1978年的春节前,我终于收到了杭州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当时没有公布高考成绩,只有录取通知书)。在1978年3月杭州大学的开学典礼之后,我才知道其实那些被政治系、历史系等录取的学生大多是填写中文志愿的,被阴差阳错录取到政治系、历史系后牢骚满腹。可见,至少我当时的成绩还是不错的,起码语文成绩不错。我记得当时文科的录取率是251,我一直为自己的表现骄傲。在历史给予我的机会面前,我努力了,我成功了!
进了大学后,很多同学都到系里查看自己的高考成绩。我却不以为然:大学都进来了,还查什么成绩?所以至今我都不知道自己当年高考考了多少分。
1981年上半年,记得教育部曾经下发过一个文件,鉴于恢复高考以后学校的师资、校舍条件有限,如果让我们这些冬季入学的77级学生读满四年的话,所有大学都将容纳五个年级的学生,所以77级学生可以在1981年秋季读完三年半就毕业,算本科毕业,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77级读满四年再毕业。当时学校征求我们的意见,学生们一致要求读满四年毕业。因为两年和三年是一个档次,大专,而三年和四年就大不一样了,现在答应你三年半算本科,若干年以后不认账怎么办?还是老老实实读满四年好了。于是,在我们这些学生的强烈要求下,学校终于让我们读满四年,所有的高校后来也都是这样的。1982年1月,我们终于毕业了。
十多年一遇的大学毕业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需要,分配形势大好。当分配单位名单出来时,我们发现大部分是党政机关,其中省级机关居然占了百分之三十多。记得分配以后,每天省府大楼食堂里都有至少两大桌中文系毕业的同学。而真正和中文系对口的文学艺术专业单位和新闻单位却是寥寥可数,记得只有出版社有两个名额。我选择了当时刚恢复重建不久的浙江省检察院。本以为进了检察院,自己的中文专业要荒废了,但是事实告诉我,不是这样的。进检察院的头四年,我干的是文字综合工作,也就是起草文件、简报、信息,中文的扎实功底给了我很大帮助,使我很快适应了工作需要。1985年开始到现在,我一直从事检察宣传工作,更是发挥了中文专业的特长,应该说是得心应手,顺风顺水。我要感谢30年前的高考,没有高考,没有四年的大学学习,就没有我的今天。
转眼间,30年过去了,但是我依然觉得恍惚还在昨天:我记得高考的作文题目是《路》,我和几乎所有的同学一样,都引用到了鲁迅先生那句名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我记得高考语文卷子里有个词语解释,要求解释“高屋建瓴”中的“建”字是什么意思,我不知道,考试结束后才知道是“倾倒”的意思;我记得高考历史地理卷子里有张地图,左边标明是太平洋,右边是大西洋,下面是墨西哥湾,要求回答这张地图上左右两条山脉是什么,恰好我知道这是美国,而且美国只有落基山脉和阿巴拉契亚山脉这两条著名的山脉,所以答对了;我记得杭州大学中文系是在上宁桥边的田塍小道里面……我记得很多很多。这些记忆一直伴随着我,给我快乐,给我甜蜜,使我记得我曾经有过的青春的日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