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给你拿啊!”见到刘公巷社区的潘萍女士时,她正在一步一步慢慢往小店门口走,替来买东西的顾客拿挂在门口的水管。腿部残疾的她从来不跟社区讲一句苦,自食其力在建康路开起了小五金店。
20平方米门面既当店也当家
“进来吹吹电风扇吧!”见到记者,潘萍笑着招呼。
“我们全家睡在隔层上面,里面的温度更高,每天就是靠吹吹电扇,装空调的话太费电!”潘萍称。原来20平方米的房子,除了要做店面还要在半空加一层板,她和爱人平时就睡在上面。“上面又小又闷,像个蒸笼。晚上也凉不下来,实在热得睡不着了,就爬起来坐一会再睡,时间长了就习惯了!”潘萍笑称。
小儿麻痹左腿动过4次手术
潘萍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从小对她寄予厚望,可不幸的是,她10个月时被发现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站立,左腿软软的,到医院一检查,患上了小儿麻痹症。
“我爸我妈并没有为此放弃我,带我到南京及外地的大医院进行检查,用他们的话讲就是有一点希望都不能让它溜掉!”潘萍称。看了十几家医院,医生都称只能等到大一点进行手术治疗,也许可以缓解左腿的症状。
“从13岁到19岁,医生一共为我做了4次手术。因为本身左腿的骨头有炎症支撑力不够,所以医生从我的盆骨处取了两节骨头,用钢钉分别固定在左腿的上下两截处,这样我才能不依靠手支撑拖着左腿走路!”潘萍称。
1个月280元收入,还要供女儿读书
1985年潘萍24岁,进了家附近的被单厂做了名合同工,每个月拿300多元的工资。“作为一个残疾人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心里别提有多兴奋了。”在被单厂工作了13年,潘萍结了婚,有了孩子,日子一天过得比一天好。“就在我们家都在向往幸福日子的时候,单位却不行了,我也下岗了,到现在一个月只能拿到280元!”
潘萍的女儿马上上初三了,家里的负担也比从前重了。“不管怎么样,我和我丈夫会尽全力让小孩把书读下去,不能耽误她的前程!”潘萍称。
一个人挑起五金店,她很乐观
“其实1998年我离开单位后也曾害怕过,以后怎么过日子?后来我狠狠心,就把住的房子隔开,上面住人下面卖东西,我就不信离开厂子活不了!”潘萍称。
起初潘萍的店子只卖卖油漆、涂料之类的东西,整个小店只有一个柜台,老板、进货员、营业员、会计,这些活都是她一肩挑。“那时候还是跟家里人借的钱开的店,各种活都干,一天下来人散了架,晚上倒下就能睡着!”
后来潘萍的店“规模”渐渐大起来,卖的东西也多了,小点的五金产品基本都能在她的店里买到。“2003年前小店生意还不错,每天能挣一点,现在批发市场多了,人都直接到市场买去了,小店一天也没几个生意,好的时候挣个几十元,坏的时候都没生意!”
坚持要自食其力,两次拒绝低保
“其实一开始她家符合低保标准的,可潘萍两次都坚决不要!”刘公巷社区吴主任称。潘萍和她丈夫下岗后经济实在困难,社区便主动上门要为他们办理低保。“潘萍当时说他们夫妻都年轻,可以出去打工什么的,就没要低保!”
“后来我们再一次要给他们办理低保,还是被潘萍拒绝了,她说要让给更需要的人,我们还没见过这样的居民呢,全社区的工作人员都很感动!”吴主任称。
“我属牛的,又是在9月农忙季节出生的,天生就是一个忙碌的命,可能这一辈子就要忙碌到老了!”对此,潘萍笑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