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任务。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要求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同时重申了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
现在,在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吴邦国委员长3月9日下午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强调,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新时期立法工作总目标。如期实现这一目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今年立法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今年人大工作的重中之重。
昨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利明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以宪法为核心的七大法律部门都已形成。目前我国这七大法律部门中起支柱性的主要法律已经制定出来,因此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梁慧星也同意上述说法,“不过,像社会法中的《社会保险法》、民法中的“涉外民事法律关系适用法”,也对法律体系的形成起着支撑作用,今年应该加紧制定出台”。
两部支撑性法律应加快出台
王利明说,《社会保险法》是社会法的第一部法律,是基本法。它的制定不仅关系到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形成起着支撑性作用。据介绍,《社会保险法》从1992年开始起草,已历时18年,2007年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已历经三审。王利明说,整个社会保险制度必须要依靠法律进行规范,而且日常生活中不确定的风险跟每一个人密切相关,目前我国的七大法律部门,社会法是最薄弱的,而《社会保险法》正是社会法的支架性法律,所以在社会保障立法方面需要加快进程。
此外,梁慧星认为“涉外民事法律关系适用法”也应该在年内加快出台。“现在民法领域独缺这部单行法,我们虽然没有民法典,但通过单行立法已都有了规定,《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都有了,如果再有了‘涉外民事法律关系适用法’,那么民法体系的立法就基本完成了。”
法律体系的框架已初步形成
王利明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以宪法为核心的七大法律部门都已形成。目前我国这七大法律部门中起支柱性的主要法律已经基本制定出来,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框架可以说已初步形成。“不过,从严格意义上说,虽然民法典的主要内容已经制定,但民法典还没有出台,立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梁慧星说,从理论上讲,法律体系完成要求法典编纂的完成,但我们应该从实质上来看,而不是仅仅追求形式,“民法典虽然没有出台,但具体的内容已经有了,所以也可以说基本形成了”。
人大应加大监督进行专项质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人大繁重的立法工作将有所缓解。梁慧星说,在法律相对完善的情况下,人大更应该加大对法律执行的监督,让法律真正落到实处,“不能让法律成为没有牙齿的纸老虎”。同时,对与法律有冲突的部门规章,该废止的必须废止,该重新加快制定的就加快制定,部委不废止、不制定的,“要对相关部委进行专项质询”。
梁慧星认为,“加大监督力度,不能像过去那样,人大组个团,去部委听听报告、听听意见,结果各部委都是有准备的。我们要专项质询,让部长等相关官员到人大来,当面质询‘你的部门利益为什么就能对抗国家利益’。比如说《侵权责任法》施行后,国务院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就应该废止。如果不废止,那人大就应该出来监督,向国务院提出质询,副总理不解决问题,那就去问总理,总理不是说要‘问责’吗?那就应该把监督出来的问题具体问责到责任人,人大就应该这样发挥监督作用”。
本报全国“两会”特派记者 郑钰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