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耀:
很高兴参加今天的会议。最近中央刚刚开完人才工作会议,国家又出台了中长期发展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这为将来的人才工作打下了基础工作。我觉得中国现在特别缺乏像麦可思这样的用数据、研究方法、实证方法来说话,因为我们看到太多的观点,太多的评论,我们需要用事实来说话,我觉得他基于大量的数据和调研,这个样本是前所未有的。刚才他说到有22万份的问卷。我觉得这在中国的研究界和学术界是值得大力提倡的,特别是作为研究皮书这样的发布,必须要以数据为基础。
我参加今天的发布会有三个体会:第一个体会,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或者是就业方面的问题,刚才说到有11个方面。我感觉其中有结构性的问题,就目前的数据来讲,中国大学生占就业人口的比例并不是最高的,我们大学生占人口的8%、9%,这个今后是20%、30%日,发达国家是最高50%,中国大学生并不是最多,但我们为什么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失调,我觉得有结构性的问题。就像第三产业、服务产业、创意产业不发达,与此有很大的关系。回来一个吕艳红就创造了上万的就业率,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意产业,包括本土的和引进的产业。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体会,改革开放三十年前都是投资拉动,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好,我们从过去三十年的投资拉动到未来三十年的发展的时候,我们要进行一种人才拉动,对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涉及到教育体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麦可思做得是非常好的,发现问题,然后给决策部门提供很好的参考依据。
第三个体会,我想提几个建议,看了这个报告之后有一些想法,第一,我们的高考体制必须改革。我们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的应试教育必须要改变瓶颈,大学大纲出来了,我们要有一些建议,高考一考定终身,这是不是要加入社团、加强学校的自主权,这是对应试教育方面的建议;第二,麦可思的报告中提到学生的职业规划,这方面在我们教育里面做的非常差,我觉得在这个方面在中国的大学里面强调职业规划,包括开发专业的专业化课找一个职业设计规划师,我觉得这个不仅是大学,从中学就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所以这方面就进一步加强,提升我们的大学教育的就业;第三,麦可思说到第九个结论,我们的实习和大学生的结合是非常薄弱的,现在实习基本上是大学生自发的,到社会上去找。我们的学校能不能更多有组织的,组织更多的对口实习,跟大学进行对接,如果这个方面加强的话,可能会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度,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的就业计划,全社会都要关注这个问题,这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我觉得今天这个发布会是非常好的一个发布会,社科院文献出版社也是非常权威的一个出版社,发布这个报告对人才的培养有很大意义,我祝贺麦可思王博士的这份报告。
王伯庆:
谢谢王辉耀,可能大家知道一个著名的“千人计划”,王辉耀是“千人计划”的重要推手,中国就是不缺人,以后出生率会下降。但中国的高等教育地位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因为在21世纪中国在全球的竞争中胜出的唯一机会是拥有最佳训练的中国人。2006年开始启动这个研究的时候,把它作为一个宗旨,放在办公室进门的地方。他们研究整个人才战略,包括留学生,我们现在北京的研究团队有9个都是海归,刚才辉耀说的是制造一些高端产业吸引大学生就业。这几年已经解决了40几个研究生和迎接大学生的就业,也成功吸引了一批海归回来。如果我们国家有这样一批高端的企业产生的话,给国家带来的影响会更好一些。
陈光老师是中华职业教育社副总干事,有请陈光老师发言。
陈光:
我不能算是研究人员,我是一直从事职业教育领域多年,我参加今天的会议想表达这样几个意思,第一,我们要尽快做体制调整,政府要把社会研究机构、社会团体、社会中介机构可以干又能够干得好的事要尽快放手。去年麦可思的数据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包括它的统计分析还是比较客观,并没有说和官方有多大的对立。我在政府机关待了18年,这件事情如果让政府做是很困难的,因为他没有时间和人力,需要有更宏观的事情、更多的事情需要决策。恐怕有的任务是要交给研究单位中介机构去做。这是第一个观点。
第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报告非常关键,因为教育是社会上最关注的,影响也很大,说句实在话,它对社会稳定很重要,整个国计民生是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中国还是要想办法把人培养好,这个事情非常重要,做好就业的工作,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把情况弄清,我们现在等于是做这件事,而且社会上很认可。
我的建议:第一,所有的统计都是按照一定的理论体系给出的,结论和给出是有直接关系,包括被调查的对象。我建议,这个统计中的数字,今后要想办法得到用人单位的信息,孩子们刚毕业,有些事情他自己还站不在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人才资源位置上,填的东西也不是很清楚,所以要把这块信息拿进来。每一次在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有一些起伏的时候,要再看一下宏观政策的了解,公务员今后可能很快就不会再从大学毕业生中招。所以希望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第二,调查的工作和出药方的工作不要合着做,我们就把调查越来越客观,越来越反映真实,数据越来越被社会认可,这个事情做好了已经功不可没了。因为那个研究和这个调研是有关系的,但并不是完全一回事,我认为出药方的工作比这个数据更间接。因为类别比较多,再一个建议,把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三年制教育和四年制教育在统计出数据的时候要适当做一些调整。因为从培养目标上来说是不一样的,人的能力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最近我们在倡导终身学习的问题,能不能有些数据在学生今后一边干一边方面搞这方面的统计。这件事情做好了,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会有很大的推动。谢谢大家!
王伯庆:
谢谢陈老师。我们这个数据是绕开高校,直接向学生问,就业没有、薪资多少,是从学生第一手来的。它是基于研究型设计的数据库,所以拿来做研究特别好。对于对用人单位的调查,2006年的时候,我们对用人单位应届毕业生的需求做了一个调查,我们今年没有做,因为我们现在帮助很多学校在做自己学校的用人单位调查,一个学校有一两千个用人单位,我们发现答题率比不上毕业半年的毕业生的关注度,也比不上毕业三年的毕业生对母校的关注度。所以不光要提供培养实训的机会,还要把使用人才的意见反馈回来。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呼吁这一点,强调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感。
虽然我们提到很多单位,都谈到希望与我们合作做后面的诊断。我们不是做诊断的,麦可思就是做数据。你们会发现就业报告中最差的一点没有做解读,只是数据有多少,是高还是低,实际上我们就是查胆固醇、查血压,就是一个体检。如果迈过这个体检的话,就可能乱说话。所以不同专业的人要对一个专业课程的改革都是困难的,不管我们是给高校做,还是给一个省,还是一个全国范围做的,我们只是第三方数据透视的角色,就像以前的就业,以前像中医号脉一样,而现在我们把X射线、查血引进来,看哪些指标偏高、偏低,这个偏高和偏低的问题是由专家判断,不是由我们判断。所以陈老师的话,这一点很清楚,就体现在蓝皮书中的特色,就是不动。如果我们一动,我们就会有自己的观点,而我们自己的观点并不一定正确,这样反而会误导别人,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数据。
另外关于本科、高职高专的数据,我们报告中分开,而本科里分为“211”和非“211”,就是看到不同学校,研究性的本科、普通高职高专的研究差异性。这么一个部分我们同一个问题会分成三各类型分析,下一步的发展很可能有一天会走到高职高专报告,有一个本科报告,但是事情是一步一往前做的,陈老师提得也很好,就像我们回应袁老师的建议,也可能有研究生的一个报告,但要回顾本科的培养。
下面岳昌君老师发言。
岳昌君:
我是来自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研究所的岳昌君。今天很高兴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王伯庆博士是我们的老朋友。我们北大教育学院从1998年就开始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当时党组书记认为未来就业是非常关键问题,所以北大从1998年开始做了很多次迎接毕业生在校时候的调查。我们作为研究者,追踪调查是非常有用的,我们尝试过,但这个成本非常高。所以我们想在机构能否做追踪调查,终于王伯庆博士从美国回来做了这件事情,北京大学特别高兴。作为社会的一个研究机构,又有责任做这件事情,他们的意义非常大。
我们北大教育学院收集了两种数据,一种是我们自己积累的应届毕业生数据,从1998年、2000年、2003年、2005年,我们出了很多硕士论文,出了很多研究性的论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与专业的匹配等理论研究。我们手里也有教育部高校就业司的总体数据,2009年12月分我们出版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4—2008)》,这是包括全国所有学生的数据信息,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查一下。
这个蓝皮书具有不可替代性,有三方面的意义,第一是了解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数据,这是不可替代的。第二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稳定性,这方面也是很有意义的。还有分学校类型和专业,他在这方面都回答了问题。还有就是给大学生发出非常积极的信号,我们找工作的时候制定多高薪酬的希望,是三千还是五千,什么为参考依据。我觉得他为大学生制定合理的薪酬希望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关键的因素是什么?我认为他的报告中有很多信息。还有就是我们应该如何找工作,现在大学生找工作的时候,好象很盲目,各种渠道都希望用上。还有就是在什么地区、什么职业、在不同的岗位上,他们的职业状况、职业升迁怎么样,他在这方面有所研究,希望有更深的研究,不仅做三年的调查,做五年、十年的调查,看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轨迹,这方面也是很有意义的。
另外对高等教育的专业调整,层次招生方面的信息、课程改革,大学生实习方面,还有很大的参考意义。我觉得这项工作也很有意义,我们不仅要关注王博士的研究,还要关注麦可思本身的发展,他做这种数据的积累,对任何国家都是非常宝贵的,我们国家这样的机构比其他国家已经晚了十年,希望他能够继续做下去,希望高校和企业能对他进行支持,这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性的事情,所以希望在座的各位支持蓝皮书。
王伯庆:
我要特别感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我们得到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调查设计、新生的调查设计,我们与他们有密切的沟通,大家看到的成果其实不光是麦可思的成功,我们的数据是对学术界开发的,我们一定要做到一点。另外就是说我们希望能够得到大家在教育方面更多的问卷,每年要有这种改进,从宏观的就业形势和微观的就业形势做到更好。
姜老师是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也是职业教育研究员,他研究最大的课题是研究课程改革,请他发言。
姜大源:
我看了你的报告,我是搞职业教育研究的,特别是高等教育。这个结论和我的想法整个是吻合的,高职的发展,它的起点和上升的高度对职业有非常大的影响。我在德国待了十几年,对德国比较了解。最近我到美国考察了一个月,大概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到西雅图、休斯敦、纽约、华盛顿,考察了十几个学校。我当时做的报告,论产业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中国、美国、德国的比较,就可以看到产业结构对就业影响非常大,要适应就业就必须对教育机构进行很大的改革,这对今后的教育的决策有很大的影响。
你在报告中提到非常重要的问题,关于预警机制的问题。刚才岳老师说五年、十年,我知道在十年前就写过关于德国对就业的预警机制,它已经建立很完备了,陈光老师讲到它的基础是企业,而我们的企业还没有发展到那种成熟度。有两千个企业是作为它的常态机构,并不是临时的。最大的特点不是教育部门的评价,是学生自己的评价,用人问题是绕不开这个问题。行业部门已经失去了行政管理的职能,但它跟企业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如果你去问卷,他们可能不回答。但建议你和行业紧密结合,像化工、纺织、机械,建议你在预警机制方面更完善,你刚才提到国家、地区和学校,但没有行业。
你说对学生的判断结果,要加上过程判断,我建议要建立一些常态的、经常性的分析,这个过程肯定是需要长期的积累,你现在已经做了四年,已经相当好了。这样做下去,我估计你会前途无量。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当然还会慢慢聚焦到对就业影响方面,虽然你不做判断,但实际上当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直接影响到就业的几个因素。我刚才看到包括几个方面,实践、课程,我们的毛入学率超过了德国,奥巴马上台的时候喊的是就业,美国就业率从5%上升到10%,他感到很困难。我上次在美国讲到,你把所有的中低端制造业外包了,实际上劳动密集型吸引的就业比高端的服务业还要多,但美国通过向墨西哥输送人才把它填补了。
储朝晖:
我表达三层意思,第一,感谢王博士的团队为我们研究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人提供了这样的基础数据。第二,我感到王博士不仅是做了社会所需要做的事,而且他选择了很正确的方式做这件事,采取第三方评价的方式做这件事,我感到这是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也是教育发展当中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很多评价还是从政府的角度或者是学校的角度做的,能不能有更多的研究机构从事第三方研究、第三方评估。第三,你们发的每期的资料,我都抽时间读,我感到数据方面做的非常好。
我提一点建议,下一步能否从更多的维度考虑这个数据如何收集,第一是文化维度,数据背后还有很多内容,有价值的东西、文化的东西,我认为这是研究教育和其他问题的很大的差异,所以在数据收集的时候要考虑这个因素。对机械制造方有负面的,表示是不是产能过剩,会不会误导大学生往这方面走。要考虑多种,不要仅仅就客观,可以更宏观、更多维度考虑这个问题。
吴垠:
我来自零点,我和王老师是同行。首先,我对我们同行以第三方的角度发布,感到非常高兴。第三方数据的特点,就我们这次报告,我们也有类似的经验,刚才所说的解读的问题,实际上是非常需要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有一个综合性的考虑,不然的话,在这么重大的地方发布的影响,就会受到一些歪曲。基于零点以往的发布会和媒体沟通起来,特别强调这一点,你们在数据解读方面,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指标的结构性。不要光看那个数,那个数一报可能会造成偏差;第二,指标的相关性;第三,注意数量之间的联系。除此之外,还希望你们在报道中多听专家的解读,而且是不同角度专家的解读,不要主观片面、单一性,如果这样的话可能会对数据的解读有不必要的数据说明。
王伯庆:
谢谢吴博士。下面请查建中教授,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查建中:
谢谢王博士。我是做工程教育改革战略研究,做了五年,自从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以来,我认为这个是我们的工作基础,我们的教育是粗放型的,如果对比制造业,如果一个制造业根本不知道目标在哪儿、产品状况是怎样的,那它根本无法生存。而我们的教育大概就是这种粗放型的,你要把一个卫星送进轨道,你不知轨道在哪,你没明确定义,同时你不知道你的卫星飞在哪儿、什么状况,什么速度、位置,加速度,你就没法控制它,怎么进入轨道。我们的教育问题,我想主要出在这儿。而麦可思做了非常基础性的工作,我觉得这是真正改革中国的教育一个最基本的工作。
说到诊断,我同意专家的意见。要靠各方面的专家来诊断,比如说有一个数据,亮红牌、黄牌的专业,很多都是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但据我观察,我们的产业非常缺人才。下午开第十四届软件高峰人才论坛,我知道软件缺口每年都是几十万。所以这个信息给我们的并不是说他找不到工作,而是职场不需要人,如果给这样的信号大概会有问题。我非常同意陈光老师的意见,你要倾听产业的声音,一个是你的目标定位在职场你培养什么人,需要什么样的素质、能力、知识跟技能,你要听产业的声音,还有一个就是你的产业的状况,你的需求是什么,我们这个方面非常差,产学科技非常严重。一方面是学生找不到工作,掩盖的一个很大的危机就是产业找不着人。因为我做这个工作,我和很多大产业都有接触,我们注册的公司有1000万,如果每一个企业都需要创新人才,就是千万级,这绝不是几千、几万、几十万人才所能解决的,中国所要的人才是百万级到千万级。
在公司教育方面,我们也正策划出一本公司教育策划蓝皮书,还有就是开药方,刚才老师也讲到这个,我觉得很重要。现在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偏离原点,王博士讲到,我们是学以致考,升学导向,到大学积累了,所有的问题反映在大学,反映在出口,反映在职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四个支柱,叫做学以求知、学以求用、学以共处、学以致人。而我们看我们的教育离这个原点有多远?根本就谈不上。我们现在做的工作,工程教育当然还有一个具体的落实目标,提出了改革的三个战略,是产学研合作,解决办学机制问题,解决教学过程的方法论问题,还有就是国际化解决培养目标的问题。要按照国际目标培养人才。我觉得如果40年中国农业改革的成功多复杂,根本的一条是把土地还给了农民。我们工业改革的成功,多复杂,到现在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而最根本的是把市场还给了企业家。如果比较这样的一个简单的关系,我觉得教育革命或者是改革的成功,最关键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老师和学生是演员和观众的关系,应该是导演和演员的关系。如果演员不占领舞台的话,是导演占领舞台,我们能出什么戏。导演的作用非常重要,可是演员是舞台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推广实践工作,就是围绕这样的思想。
叶之红:
很高兴参加今天的发布会。就业研究对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未来十年中国高等教育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机会,就是我们的18岁的人口从现在开始持续下降,从2008年的2600多万持续下降,这样有一个特别好的发展形势,实际上就造成我们现在我们看到的规划纲要,我们介绍未来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2020年将提高到40%,由今天的24%提高到40%。就是说将来在就业人口中,如果说现在在就业人口中新增劳动力大学毕业生只占1/4的话,十年后大学毕业生将占到近1/2,因为40%是非常保守的入学率,如果按18岁和22岁的出生人口的趋势来看,把毛入学率和出国入学的人都算上的话,我们很可能达到50%的毛入学率这样实际我们高等教育不管是在后大众化阶段,还是在普及华的初级阶段,都会以整个社会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完全不同经验的启示。
十年一晃就会过去,将来教育会有不同的态势,如果到精英阶段的时候,我们是为了不工作,是为了做精英们所做的工作,那么未来我们读大学就是为了工作,为了更好地工作。有用的学习就会变得非常重要,所以为什么说未来十年提高质量很重要,我们为什么要教就是为什么而学。麦可思在这种形势下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维视角。
我们当时也想过,也许高等教育的发展,未来十年是很轻松,是不是就业的形势也会相对轻松。18岁到22岁的新生劳动力和退出劳动力的人口相比,未来十年也会更不容易,可能未来十年就是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会越来越不容易。大学生所占的比例会更大。这样的研究对我们整个高等教育的研究未来的规划,大家理解的规划都会非常好,非常有帮助。
现在大学高校正在做“十二五”规划,大学的发展规划是三个发展规划,一个是学科建设规划,一个是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一个是校园规划,最重要的是学科建设规划,麦可思提供了专业的平台,提供了红牌、黄牌、绿牌的分析,对高校做“十二五”规划非常有帮助,这是做了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大学肯定要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负责任,大学不是中世纪的大学,为大学而大学、为研究而研究的自娱自乐的地方,大学现在逐渐走入社会中心,社会责任不断加强。我们非常关注大学的社会责任问题,我们去了社科院经济所,看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我们在这个研究上,实际上就和麦可思报告中所说的问题是相关的,我们当时双方的交流意见,一方面我们想学,他们怎样把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推向企业,让更多的企业能够关注如何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我想大学也是应该这样做。
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建议,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目前的指标比较突出的是绿色的问题,就是一定要在环保上。是不是你关注了绿色发展,社会责任就很好地承担了呢?主要是两大类指标,一类是绿色,一类是自身员工的发展。我为我的员工发展负责,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没有关注准员工的队伍,大学生的实习,没有这样的一个指标。我们当时提出,你们有没有可能把这样的指标列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最主要的指标,因为这才是主要的社会责任。当时他们说,我们提得很好,可以考虑。今天媒体都在,希望媒体在这方面更多呼吁一下,让我们更多的企业能够把接受大学生的实习、实训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个关键问题,我想这是很重要的事情。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