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祥现实版的生活也是精打细算的,泯然于众人,“汇率低的时候,我一年才花1万美元,包括了生活费加学费”,他比划着,孩子般的得意神采,稍纵即逝。
8年之后,26岁的顾明祥回国,开始协助他的家族企业调整产业布局、整合各地分支机构,并担任家族企业集团总裁。事实上,顾家目前20%的家业在新西兰,完全经由顾明祥创建并打理。
他无疑成为母亲的得力助手,“我和母亲,我们是always together(永远在一起)。但是,我的书生气可能太重了,所以,我现在是在为我们的企业拓展外部生存空间,不会过多介入家族企业的经营。目前,由我母亲负责企业的财务管理”。
这位众望所归的家族企业“少主”,在炎炎夏日,城中一家花木茂密的咖啡厅,对记者平静地讲述自己的过往,架着一副眼镜的他,穿了一件普通的衬衣,看上去有些腼腆。“现代化企业管理”、“企业文化”这样的字眼,反复出现在这个新西兰与江苏两头奔波的“富二代”口中。
于许多人而言,“富二代”面目模糊,他们活动于一些特定的社交圈,之所以成为焦点,不外乎:年纪轻轻;神秘;万贯家财;财富带来的机遇与风险,他们或许比常人能更早体验到……
“任何一个群体,都是复杂的,我们也是!”一位“富二代”这样告诉记者。
一个常规“富二代”的成长模本究竟是怎样的?在我们的探究中,大概有这么一些特质是可以总结的:
从呱呱坠地开始,他们早已一切殷实富足,无需为自己的教育、成长等经费烦忧。
许多中国内地家族企业中的“富二代”,他们的童年大多过着一种“放养式”生活,物质上比同龄人优渥。“富二代”幼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交接的中国,“富一代”忙于打拼,那些所谓八九岁时就要坐在专设小椅子上,列席父亲的公司董事会的李家“富二代”――李嘉诚创造的这则日后被海外众多富爸爸们膜拜的金科玉律,并未那么及时地被中国内地的“富一代”们采纳。
在我们的访谈中,“富一代”的一些教育思维定势会加之于“富二代”,这涵盖了一条不成文的铁律:作为未来的家业继承人,“富二代”被要求至少得在国内或者国外读一所像样的大学。某种程度上,是为弥补“富一代”在那个蛮荒岁月错失教育机会的心理缺憾。
是的,当这些20多岁的“少主”们不负众望,学成归来时,他们中的许多人以彬彬有礼、低调的姿态,开启自己事业的崭新罗盘,当然,他们的起点高于普通人:
有些马上成为众望所归的“储君”,接受早被安排好的宿命,他们在父辈的企业挂职,或由底层开始锻炼,或直接“空降”高层,总之,在强大的父(母)亲和一堆胸有丘壑的企业“元老”前,他们得展现踌躇满志以及远超实际年龄的成熟老到(这是必需的);有些独立门户,自己创业,或做实业,或拉风投;部分人选择顺应内心那个强大崛起的“自我”,或搞起了文艺,或从事一个自己喜爱、却让外人匪夷所思的大众职业……
顾明祥进入家族企业的步履沉稳,未雨绸缪。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踏实走好每一步”。从2002年假期开始,他每年都在家族企业的工厂实习。2005年年底,担任家族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的顾明祥,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打成一片,这段持续半年的生活,让“顾经理”的称呼在这个位于长江之滨的家族企业内部沿用至今。
接力中国
“我们如何在家族企业中承担接力角色?我们如何接好企业转型、发展这一棒?我们如何能发挥一代人的作用?我们希望用群体的力量来发出统一的声音,传递积极、努力、责任的意识,大家可以相互学习,所以,才有了今天的接力中国。在这个群体当中,你会发现,自己需要不断努力。我们的许多会员后来都跟我说:终于找到组织了!”陈豪说。
陈豪,1982年生人,这个头脑灵活的年轻人,长着一张带喜气的娃娃脸。陈豪是“接力中国”的发起人之一与现任理事长,也当选了新一届的“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委员”。
“我们这些人,其实都是蛮孤独的”,陈豪说。
经过一年多的运作,2008年5月,接力中国在香港注册成功,目前挂靠在上海市杨浦区工商联青年工作委员会之下。这个民间组织目前拥有100余名会员,包括:汤臣集团执行董事,28岁的汤子嘉;江南最大的私家园林――静思园总经理,1980年生的陈天红……
“我们的成员都希望自己做点事,也有很大的压力和抱负。花花公子型的‘富二代’,不会来我们这个组织”,接力中国秘书长陈雪频向《新民周刊》记者概括这些“富二代”的相同背景包括:家境优渥,其父(母)辈“富一代”的家族企业资产为几千万元至100亿元不等;大约都为80后,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为人低调,许多人都有在国外求学的经历,目前回到中国,在父(母)辈的企业逐渐开始独当一面或选择自己在外创业;他们都愿意接班,普遍有强烈的责任心……
“接力中国名义上是全国性组织,但实际上长三角的占了超过一半,还有一些人来自台湾、香港、长沙等地。这些所谓的‘富二代’,他们物质上很富有,但都面临着一些相同的困扰和压力,与背景相似的人交往,会让他们感觉自然”,有过丰富财经类媒体从业经验的陈雪频介绍,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截至目前,他们一次性收取5万元会费,作为协会的活动经费,他们会定期对每位成员发布财务状况。对于外界关心的慈善,陈雪频说,他们“还在酝酿中”,“希望尽快能把大家的理念落到实处”。
陈豪强调,接力中国保持着审慎态度,他们从未采取营销的方式去扩大规模,而是依靠最原始的“口口相传”、“人复制人”的方式,不断有新会员加盟。
接力中国的很多会员,目前都在为家族企业的接班大业而努力。就接班议题而言,衍生出来的许多问题,在“富二代”中,是相同的。
比如,大部分年轻的家族企业接班人都会遇到“镇不住场子”的情况,处境比较边缘。“很多企业的老臣就觉得:是我们跟你的父辈把这个企业打造起来,你那时候还在穿开裆裤呢!这种情况在接力中国的会员中,很普遍!”接力中国成员、添香实业有限公司CEO许涛芳说。
这些人拥有着与生俱来的物质上的极大富足,也面临着无从回避的继任压力。记者了解到的,一个最为典型的压力是来自于社会认知层面:他们被认为是含着金匙出生的富家子,如果做好父(母)辈的企业,是理所当然的;如果做不好,即为败家子。
一位“富二代”对记者称,在接力中国找到了很多有共同语言的朋友,“你跟普通人沟通时,有些东西你没办法说得非常投机,很多时候,你要顾及别人的感受。但在这里,沟通比较顺畅”。
虽然在接力中国的很多会员看来,他们是一个相似背景的同龄人的互助组织,但接力中国后来也被外界称为“富二代俱乐部”。
在陈雪频看来,外界对“富二代”群体的高度敏感与关注,也许会给“富二代”自身带来一种积极力量:首先,他们希望自己有点出息;其次,他们希望能够传承父(母)辈的家族企业,同时解决在该企业任职的员工的生计问题;再次,他们希望能改变公众对他们的眼光,做一些事情,“让别人对他们的印象好点吧”。
在中国公众面对“富二代”的聚焦之下,这群面孔年轻的家族继承人,如缸中之鱼,他们还不太习惯媒体与公众审视的目光。“对媒体报道中的一些字眼,他们会有些敏感”,陈雪频说。
这种小心翼翼或许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其中一部分人走得更远,他们愿意以公开的姿态亮相。这较之他们基本上不同媒体接触的父(母)辈,已是一个长足进步。
当然,一些人也开始希望在这个“小大亨”汇集的组织寻找商业机会。常常有一些看上去拘谨的中年人捧着一些资料在接力中国位于苏州河畔的会所,等着预约这些比他们年轻很多的目标客户。“比如,有些楼盘开发商就希望我们的会员买他们的房子,后来,还真的有人买了”,陈豪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