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的应急机制不能只关注事件本身,也应充分考虑对民众生活、心理的影响,做到真实、权威信息无缝隙覆盖,全力防止次生公共事件的发生。
据新华社报道,广西河池宜州市境内的龙江河日前发生镉浓度超标事件,受此影响,24日晚间至25日,下游广西柳州市的多个超市发生抢购瓶装饮用水事件。
1月24日晚11时,柳州市委宣传部发布信息澄清断水谣言。为消除市民恐慌心理,柳州市通过电视台、网络论坛、微博等方式实时更新发布水质监测数据。网上谣言开始逐渐平息。
龙江河镉污染事件发生在1月15日,河池与柳州两地均非常重视此事,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开始治污、水质监测等工作。但值得反思的问题是,当地政府做了大量工作,污染局面基本得到控制,自来水的水质没有问题,为何还是发生了市民抢购瓶装水事件?
突发事件会带来很多负面效应,有些突发事件(如环境污染等)尤其易于引发民众的恐慌心理。政府部门如果不因应以对,事件往往会发酵、演变成更大的公共事件。如去年6月,浙江新安江水污染事故,引发杭州市民超市抢水。河池境内的龙江河水受到了污染,下游的柳州市民大量囤积瓶装水,也符合这样的逻辑。
所以,一旦发生了水污染等突发事件,地方政府的应急机制不能“就事论事”,只关注事件本身,也应充分考虑事件对当地民众生活、心理的影响,要做到真实、权威信息无缝隙覆盖,全力防止次生公共事件的发生。
由此可见,地方政府如果还是固守陈旧的信息传播理念,权威的信息发布不及时,信息覆盖不全面,甚至搞信息封锁,不让大众知情,那么,谣言就会越传越广。这个时候,地方政府发布的有限信息,淹没在漫天的谣言当中,很多民众或不知道,或难以辨别真假。
突发事件发生之后,一定要充分满足民众的知情权。其实,通过短信、微博、电视、报纸等实时、全面地发布相关信息,并没有什么技术上的困难,关键还是看有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致渊(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