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正式通车的外环线隧道内景 本报记者周铭鲁摄 |
连接宝山吴淞和浦东三岔港的外环隧道,是99公里上海外环线的最后一个“盲点”,目前黄浦江上最北端的越江通道。采用陆上预制管节、水中沉放合龙的“沉管法”施工。外环隧道8车道的规模在国内屈指可数,其2880米的长度和43米的宽度,在世界排名第二、亚洲名列第一。它的施工方法,在上海没有经验可循。 意外波折 谈及这条投资达10亿元人民币的沉管隧道,一定要提起43岁的现场总指挥陈彬,上海有史以来重大市政工程建设中最年轻的总指挥之一。施工中一段意外的波折,考验着上海城建集团联合体这支队伍,也磨练着这位“少帅”。 2002年4月23日清晨,已经把总共7节管段中的1、2、3、6、7节沉放到位的外环隧道工地很平静。5时,平静猛然间被划破。在已沉放至黄浦江中的2、3管段之间,江水突然涌入,流量达到每小时600立方米。 施工人员立即采取抽水、堵漏措施,确保管段稳定,没有新的漏水点,进水量得到控制。4月30日上午,正当进水即将被排干的时候,江水再一次大量涌入,这一次,流量猛增至每小时8000立方米。到5月14日18时,总进水量达到了18.9万立方米,从管段到岸上的暗埋段,几百米长的隧道内一片汪洋。万幸的是,由于施工安全措施完备,没有工人伤亡。 回忆那一刻,陈彬直言不讳地说:“第一感觉是迷茫。”一项在上海没有施工先例的工程,遇到了没有先例的意外,作为总指挥,那种感觉也是没有先例的。那段日子,社会上谣言四起,有说工地上淹死了几百人,有说指挥部刻意隐瞒重大伤亡事故,有说整条隧道报废了,连施工人员上小店买包烟时,也有人神秘兮兮地问:“到底死了多少人啊?”沸沸扬扬的谣言甚至跑到了网络中,连远在海外的朋友也纷纷来电打听。工地上,总指挥和同事们内心所受的煎熬可想而知。 团结一心 然而在指挥部,“少帅”表现出的果敢与他斯文的外表大相径庭。陈彬说:“我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整个指挥部达成了共识,一定要迈过这道坎,在战胜困难之前,我们不能先打败自己!”最及时的是来自上海市委、市政府以及市建委、市政局领导的支持,给了整个指挥部以战胜困难的底气。 现在再回头看,那段最困难的日子里,陈彬和他的同事们团结得就像一个人,这种状态感染了工地上的每一个人。接下去整整5个月时间,设计、施工专家组泡在工地现场,分析原因、制定排险方案。60多岁的我国资深隧道设计女专家乔宗昭、日本施工专家齐藤尚武等,一直在现场与陈彬并肩作战,他们甚至一起划着木板小船到管段最深处去勘察。 克服难题 进水原因终被锁定——湍急的黄浦江底,几十年不遇的反常潮汐使管段在沉放过程中发生微妙的变化,以致2、3管段之间橡胶密封圈GINA出现缝隙。经过激烈的辩论,一个大胆而又实际的排险方案被确定——从管段外进行封堵。于是,广州救捞局潜水队员潜入黄浦江下33米处没有半点光亮的作业点,钻入一个上宽1米、下宽0.5米的不规则狭窄通道内,靠大脑和手指,完成了0.12平方米进水点的高分子材料封堵,漂亮地完成了任务。 恰在那时,陈彬接连开了两刀,切除甲状腺和盲肠炎,没有好好住院。同事们笑说,该切的都切了,这下陈彬没有负担了。2002年10月28日,沉放入江中30米深的第3管段奇迹般的重新上浮,并被拖入岸边干坞内检修。11月14日,第3管段再次沉放,与第2管段成功对接……后面的施工,顺利而又平静。 当陈彬和他的同事们走入隧道深处,在第3管段内隔着半米钢板与管段外滔滔的黄浦江水“亲密接触”时,有人掉下了眼泪。陈彬对记者说,那一瞬间,他们意识到——克服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更战胜了自己。 挫折是财富,磨练是恩宠。外环隧道创造了上海市政建设史上“大逆转”的奇迹,作为上海建设发展“永不言败”的一个精彩注脚,它留给上海人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报记者杨俊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