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焦点图
两岸会谈视频播报
更多>>

      导读:6月29日下午14时30分左右海协会和海基会在重庆正式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滚动][图集]

    吴伯雄会胡锦涛 转马英九口信盼消误解

      12日下午17时30分许,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钓鱼台会见率团出席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详细]

    蒋孝严:大陆景点费用高 美景应民众共享

      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11日在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讨论中预计,呼声甚高的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自由行最快在年底前开放…[详细]

    更多>>

    两岸两会-最新消息

    更多>>

    两岸两会-各方展望

    SPECIAL SUBJECTECFA

    ECFA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涵盖两岸间主要的经济活动,包括货物贸易及服务贸易的市场开放、原产地规则、早期收获计划、贸易救济、争端解决、投资和经济合作等,目的是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推动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
    两会介绍 海协会-大陆 海基会-台湾

    SPECIAL SUBJECT商谈回顾

        2010年1月26日
    ECFA第一次工作商谈在北京举行。双方就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名称、基本结构、建立商谈工作机制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取得多项共识。
        3月31日至4月1日
    ECFA第二次工作商谈在台湾桃园举行。双方就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货物贸易及服务贸易早期收获计划、协议文本主要内容及未来协商工作安排等深入交换意见,取得多项共识。
        6月13日
    ECFA第三次工作商谈在北京举行。双方就协议文本基本达成共识,文本由序言及总则、贸易与投资、经济合作、早期收获、其他等5章共16条组成,其内容涵盖两岸间主要的经济活动。

    我来说两句

        60多年来,中国大陆的对台工作,经过了毛泽东和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四代领导人,对台政策也经历了武力解放、和平解放、和平统一与和平发展的几次大调整。与此相应,台湾方面也经历了两蒋时期、李登辉时期、陈水扁时期和马英九时期,其大陆政策也经历了“武力反攻”,“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一中一台”、以及认同“九二共识”和反对“台独”等几次重要调整。
    政治:以武力方式解决两岸问题,造成两岸对峙的状态
        “宁可台湾不长草,誓死也要台湾岛!”过去几十年,在冷战时代,台湾在两岸关系上,一直锱铢必较“对等、尊严”问题。在毛泽东时代,初期曾尝试以武力方式解决两岸统一问题。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起,国共两党也开始探索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统一问题,后因美国的阻挠和大陆“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开展而搁置。从那时起,大陆就一直没有放弃“和平统一”的对台政策,“和平统一”也逐渐成为两岸追求统一过程中的主要选择。1979年,大陆停止对金门进行炮击,从形式上结束了两岸军事对峙的状态。
    “一中一台”,引发了两岸关系动荡和危机
        1995年,李登辉访美,追求“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引发了两岸关系动荡和危机。
        1995年10月11日 江泽民会见美国重要新闻媒体代表团: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关于台湾问题,江泽民说,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怎么来实现统一,我们还是主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我们反对的就是“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和台湾独立。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我们下定了这个决心,万一出现分裂祖国的局面,不管是来自境外的国际敌对势力,还是台湾本身的分裂主义势力,我们可能不可避免地要用非和平的方式。我们绝对不希望有这样的一天。[详细]
    “两国论”,使得两岸两会之间的协商谈判戛然而止
        1999年7月,李登辉抛出“两国论”,使得两岸两会之间的协商谈判戛然而止。
       《2000中国的国防》白皮书发表。白皮书在国防政策部分中第一次专门论述了台湾问题,第一次用“严峻”形容台海局势,重申“三个如果”,强调“台湾独立”就意味着重新挑起战争,制造分裂就意味着不要两岸和平。 [详细]
    反对和遏制“台独”成为这一时期大陆对台工作的重点
        2000年陈水扁上台,在其执政的8年时间里,曾提出“一边一国”,通过推动“宪改”、“入联公投”等,搞“法理台独”。[详细]
        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首次明确提出,在三种情况下中国大陆可用“非和平手段”处理台湾问题的底线。《反分裂国家法》是在2005年3月14日举行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一部关于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法律,当天就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签署并立即予以实施。该法律的主要内容是鼓励两岸继续交流合作,但同时也首次明确提出了在三种情况下中国大陆可用“非和平手段”处理台湾问题的底线。[详细]
    这一时期两岸经济:台湾对大陆经贸政策全面禁止
        1、全面禁止阶段(1949~1978)
      自1949年至1978年的30年间,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人为的隔离与封闭状态,海峡两岸经济合作关系因而也基本上中断。但是,台湾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转口采购大陆中药材的间接贸易活动仍有进行。
        2、消极缄默阶段(1978~1987)
      1978年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新起点。祖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和平统一”基本政策,海峡两岸经济贸易出现复苏迹象。台湾当局对两岸出现的间接贸易行为采取消极默许政策。由于台湾当局政策的改变,直接激发了台湾厂商拓展祖国大陆市场的热情。这一阶段两岸经贸关系以通过转口贸易为主,台货办理往大陆从0.22亿美元增至12.27亿美元,增加了55倍。台商对大陆的试探性投资也拉开了序幕,都以第三地子公司的名义隐蔽性地进行。[详细]
    政治:努力、善意和欣慰
        两岸极其特殊的政治现状,先天决定了很多经济议题早就烙上深刻的政治印记。一个良性共生的两岸关系必须是建立在平等互惠基础上的“礼尚往来”。“汪辜会谈”及之后的陈江会都是为了解决两岸交流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而举行的事务性商谈,而连战、吴伯雄等人访问大陆,并与大陆领导人的会面则是从政治高度定调两岸关系的发展方向。
        1、2005年3月下旬,搭桥之旅。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率领国民党大陆参访团,迈出了两岸政党交流的第一步,既是开启1949年以来国共两党高层次交流的“搭桥之旅”。
        2、2005年,连战破冰之旅。自从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2005年的破冰之旅开始,大陆方面持续向台湾送出大礼。[详细]
        3、2008年5月20日-现在,马英九执政这2年,两岸加速了接近的速度。
        陈江会:2008年6月:第一次“陈江会”硕果累累 36秒握手告慰汪辜;2008年11月:第二次“陈江会”续写新篇 两岸实现通航通邮;2009年4月:第三次“陈江会”涉及双方实质利益 实现更大突破;2009年12月:第四次“陈江会”会签署三项协议。[详细]
        2009年5月18日,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参加WHA(世卫组织)年度大会: 确实虽然仅仅是一个WHA,也不过是一个观察员的身份出席一次世卫大会。但是那个众所周知,这确是两岸政治跨过了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所以马英九立刻就表示说,这既是党内各界努力的结果,也是大陆当局释出善意,他感到欣慰。
        4、温家宝:台湾是我向往的地方 走不动爬我也愿意去…[详细]
        2010年,温家宝:要让利给台湾 因为我们是兄弟…[详细]
    经济:双方接触达成两岸直航
        1、适度放宽阶段(1987~1989):随着两岸经贸的日益活跃,台湾对大陆的经贸政策也由消极限制转向弹性灵活,逐步趋向松动与放宽。 1987年7月,台湾当局首次公开宣布开放27项(随后又增至30项)大陆农工原料间接进口。以后,又对大陆进口商品的限制进行了多次放宽。至此,台商赴大陆从事经贸活动已逐步趋向公开化。尤其是在1987年11月2日台湾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后出现热潮。[详细]
        2、全面规范阶段(1990~1995):进入90年代,海峡两岸经贸关系迅猛发展。1990年3月,台湾正式开放台商赴大陆进行工商考察,继而解除时间与次数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已允许台商投资大陆,为间接投资合法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台商投资发生了质的变化。截至1995年底,累计已超过3万家300亿美元,其中实际开工的有1万多家,到100多亿美元。投资地域从以往开放城市“点”的增加以及沿海地区“线”的延长转向整个大陆“面”的扩张,形成全方位的投资布局。
        3、紧缩高速阶段(1996~2000):1996年10月,李登辉提出“大陆政策要‘戒急用忍’,行稳致远”。使两岸贸易增长速度明显趋缓,到1998年出现7.8%的负增长。“戒急用忍”政策严重违反经济规律,招致台湾各界,尤其是工商界人士的强烈反对。陈水扁上台后,总体上仍继承李登辉的“戒急用忍”政策,只是在一些方面开始采取相对灵活的做法。台商被迫冲破重重压力,掀起投资高潮。
        4、2003年起,大陆首次批准台湾包机根据海协会与海基会在台北签署的有关协议,两岸空运直航、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12月15日正式启动。这标志着两岸“三通”基本实现,是两岸关系发展取得的重大进展…[详细]
        5、2008年12月15日,两岸大三通正式开始。
    从今日开始,“两岸千里一日还”,海峡天堑将成为通途…[详细]
    文化往来,教育接轨
        1、2008年,《海角七号》北京上映。《海角七号》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它诉说了小人物闷头努力,富有乐天精神,期盼生命与生活奇迹的所有人共同的情感与梦想。“台湾这几年经济不好,政治纷扰,但人民的勤恳努力与单纯朴素从未改变。《海角七号》让他们找到了一个情感宣泄的出口。”[详细]
        2、教育问题:接轨。江丙坤表示,为解决台商子女的教育问题,“政府”辅导成立台商子弟学校,目前在大陆的台商子弟学校有东莞、华东、上海等三所,三所学校从幼稚园到小学到初中、高中均有设班。三所台商学校不仅教材由台湾提供,师资也从台湾征选,在“政府”大力支持与辅导下,让台商子女在大陆地区也能够接受台湾的教育,返回台湾后可以顺利接轨。[详细]
    在如今的国际政治局势下,加速两岸交流是台湾最大的政治
        台湾能够进行的政治选择,不再是“应不应该推动两岸交流”,而是“如何加快推动两岸交流”,以及“如何在两岸迅速融合的现实下继续保持台湾的相对主体性”。 马英九提到,两岸关系的改善,有助于台湾拓展国际关系,经由国际关系的拓展,台湾对于深化两岸关系也将更有意愿和信心,这就是良性循环。马英九还强调,过去的情况是恶性循环,现在政府要扭转成良性循环,希望大家用心呵护良性循环,让台湾的能见度越来越高。
    外交:大陆外交新分工暗示两岸关系更大空间
        大陆新任副外长傅莹已接掌涉港澳台的外交事务,这项安排不仅突显在对台政策上对大陆领导人政策主张的进一步贯彻,也意味着两岸和平发展将有更大的空间。傅莹对亚太事务知之甚详,知道中国大陆在各区域组织之中最重视“上合组织”与“东盟十加三”,当然也知道台湾地区人民对融入东亚经济整合的渴望。在傅莹主管外交部的涉台事务之后,台湾地区融入东亚经济整合的机会将有望增加。 [详细]
    两岸相互依靠、紧密合作,才能使打开内需市场,减轻损失
        台湾是个开放且小型的经济体,以出口为导向,金融危机一旦触发实体经济的萧条,势必严重冲击经济现状。所以,陈云林率领大陆金融业界赴台与彭淮南被迫跟随大陆降息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两岸只有相互依靠、紧密合作,才能使台湾打开大陆庞大的内需市场,方可减轻在金融海啸中受到的损失。
        王毅:2010年是两岸关系稳步推进年
        大陆进一步加强两岸之间的互信,保持两岸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详细]
    两岸之间的默契互动,势必给两岸民众带来福祉
         从蒋介石的“一定要反攻大陆“,到蒋经国时代应变中美复交,从李登辉“戒急用忍”、“两国论”, 到陈水扁“四不一没有”以及后来的“台湾正名”,再到马英九今天的“国土两岸迈向和平繁荣”,台湾历届政府对大陆政策,已然是岛内政治最大的政治。作为一个人口只有2300万的政治实体,伴邻十数亿人口的大陆,需处理妥当两岸关系以适应国际政治现实。
     

      区域经济时代:排除贸易壁垒,互利共赢
      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执行长洪读:两岸相互降低关税与排除非关税贸易障碍、增进双方经济合作、拓展彼此投资与贸易往来,基于双方的共同利益来协商ECFA,凭以建立“互利双赢”的经济合作制度,在这样的前提下,所建立的制度才能可长可久,也才能作为两岸和平发展的扎实基础。
      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与区域经济整合的时代,“搁置争议、共创双赢”是颠扑不破的道理。[详细]


     建立ECFA经贸机制,促进两岸互利共赢
      1.避免被国际边缘化,台湾须从经贸关系找出路
      资深台湾问题评论员林修祺:未来亚洲经贸脉络将呈现由三个机制建构出来的同心圆:最内层为中、日、韩三国的合作机制;中层是由“十加一”建构的亚洲发展中国家或后发展国家间的经贸互动建制;最外层则是由“十加三”所形成的亚洲经贸整合体。[详细]
       福建省社科院原院长严正:台湾经济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虽然台湾也正在采用各种方式想要融入到东亚一体化的新格局中,但是东亚各国和地区出于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考虑,都没有和台湾签订一体化协定。这样的局势对于台湾经济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和大陆签订ECFA,台湾才能融入东亚经济一体化中。[详细]
      2.贸易自由互利,为两岸经济转型带来新机遇
      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碧珍:大陆和台湾都面临改变经济增长模式的要求。大陆的广阔内需市场和未来高度发展的潜力,正是台湾需要的。另一方面,台湾可以以自身发展经验,对大陆发展内需市场提供参考。在大陆发展的台商,如果能够改变思维方式,积极调整以中国为海外加工生产基地的思维,转向以大陆为市场的策略,可在大陆转型过程中扮演润滑和促进作用。[详细]
      3.加速两岸经济整合,“大中华经济合作圈”构想实现
      在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中,内地、香港、澳门、台湾将构成最紧密的核心层,东盟和东北亚国家是紧密联系层。香港由于经济总量和区域局限性不可能成为大中华经济合作圈的黄金眼,在与大陆经济合作中,经济总量和资金规模、技术都占据较大优势的台湾显然能够起到更大作用。这使得建设以福建沿海为核心的“海西特区计划”应运而生。海西特区和ECFA计划的实施,是大中华经济圈得以完成的真正神秘钥匙。

     经贸自由互利,有助提升东南亚区域经济在全球地位
      1.短期看,经贸自由互利各国分利获益
       博鳌亚洲论坛理事会理事长拉莫斯:“中国大陆福建省和厦门市离台湾非常近,再往南是日本、关岛,再往南是菲律宾。未来不仅促进大陆和台湾之间的合作,还可以增加香港、澳门、海南省和太平洋的小岛国增加到合作体系当中,比如说以关岛为中心,关岛是美国的领土,我们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考虑未来5-10年的发展规划,筹建了这些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就像东盟贸易区一样。”[详细]
      2.长期看,东亚将成全球最重要区域合作
      龙永图:国际金融危机后,东亚引领世界经济复苏;中日政治关系发生重大改善;东盟主导东亚地区整合;澳大利亚、新西兰融入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主流。面对东亚区域合作的加速,任何一个经济体必须抓住潮流,摒弃意识形态或政治的干扰,按市场的选择来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详细]

        其实,对于两岸交流,人们不仅仅关注双方签订了那些协议,双方领导人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承诺,更重要的,还是做,以及实际产生的长久效果。只有那些实实在在、持续进行的两岸交流和互惠,才是人们真正期待看到的。也只有在交流和互惠基础上更进一步的两岸关系发展,才是两岸美好的未来。
    你还记得友好使者“团团圆圆”吗?
        从2005年5月3日大陆宣布向台湾赠送大熊猫开始,到2008年12月23日大熊猫团团和圆圆抵达台湾桃园机场,这场历时3年半的赠送熊猫活动吸引了几乎所有大陆和台湾民众的眼球。随后,这对“两岸友好使者”的大熊猫成了台湾民众的新宠,参观者络绎不绝。现在一年时间过去了,关于这对大熊猫的消息越来越少,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它们的现状怎么样,不知道台湾民众是否还像当时一样对团团圆圆拥有新鲜感,还是他们更希望看到其他在大陆生活的可爱动物。记得国台办在赠送大熊猫时曾说,不希望看到“焚琴煮鹤”的局面。其实,大家更在乎的是,有没有更多的友好使者出现。[详细]
    三通之后,“两岸一日生活圈”真的实现了吗?
        2008年12月15日,两岸大三通正式启动,这一刻,让两岸民众足足等待近60年。研究指出,两岸直航后,台湾每年约可节省新台币310亿元的海、空运成本,可使企业总产值每年增加0.02%到0.16%,每年岛内经济成长率(GDP)提高0.01%到0.41%。更重要的是,在许多大陆民众和台湾民众看来,大三通的实现使“两岸一日生活圈”成为现实。但是,虽然空间上的问题解决了,但两岸正常全面的经贸关系尚未完全建立,金融、税务、投资、学历、医疗,这些才是大三通后更应该解决的真正问题。[详细]
    “中华台北”参加WHA,里程碑还是纪念碑?
        2009年,台湾以“中华台北”的名义,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了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两岸在这一问题上的妥善处理了得到了两岸同胞广泛支持及国际社会普遍好评。有关评论甚至指出,这一重大突破会成为未来两岸破冰的重大里程碑。温家宝在2009年全国两会上也作出郑重表态:对于涉及台湾同胞利益的一些国际组织,比如像世界卫生组织,大陆方面会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但这一突破是否能成为两岸关系史上的重大里程碑,还要看在这之后,台湾的国际空间是否能得到进一步的放宽。包括台湾将以何种名称、身份、以及方式参加国际事务等等。台湾,特别是台湾的民众,特别不希望这个里程碑变成一个纪念碑。[详细]
    大陆官员访台,城市交流仅仅是采购吗?
        最近两年,大陆有不少内地交流团到台湾,扮演着“城市交流”的角色。2009年有江苏、河南的地方领导率团访问台湾,但背负的都是庞大的采购团,所到之处,陪同人员加上访问团成员,声势浩大,渲染的都是投下多少亿美元,下多少订单,俨然一副救世主的模样。台湾老百姓收到的信息往往就是,台湾经济不好,大陆有人来托市拯救了。虽然释放的也是善意,但台湾人心里总有些别扭。其实,经济往来仅仅是城市交流的一个肤浅层面,台湾老百姓更希望可以更深一步的、方方面面的交流,而不是大陆的官员们留下钞票,带走喧哗。[详细]
    ECFA对台湾意义重大
        签ECFA虽标榜“两岸双赢”,但就其迫切性而言,对台湾的意义远超过大陆。大陆经过30年改革开放,目前综合经济实力已跃居世界第3,并早已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和贸易顺差来源地,台对大陆出口的依赖度已达到40%。江丙坤称,在台商再度面临升级转型的阶段,ECFA对台湾是一契机。重要的是有了ECFA平台,让台湾经济脱胎换骨、产业升级转型才是关键。[详细]
    惠台措施的未来如何,还是个难题
        究竟大陆的心意乃至让利是否能够全部落实到普通台湾民众,确有值得探究和思考的地方。事情能否办好并不完全取决于大陆或者台湾任何一方。实际上以往多次惠台措施,实惠落实阻碍颇多,并且许多利好被中间商截走,真正落到台湾农民身上的好处并不显著。因此,惠而未至的情况的确存在。这就意味着,大陆方面不能将协议签署之后的困难全部留给台湾,而应该和台湾方面一起,继续深入、落实整个推动实施过程。使ECFA成为实实在在、持续进行的两岸交流和互惠,并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力量。[详细]
    协议签署之后,还需长期推动
        ECFA的签署,更多的还是原则性、程序性、宣示和基本性的东西,实质性的东西应该不会太多,大概只会涉及到部分产业的关税减让等问题,核心的、开放性的东西还有待长期观察。协议签署以后,可能还需要一个长期的推动过程,一步步落实。所以,这只是一个漫长过程的开端,双方在协议上落笔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更不意味这一劳永逸。 [详细]
    面对分歧和矛盾,应放长眼光整体性看ECFA
        虽然已经签订了ECFA,但在皆大欢喜的同时,并不能忽视双方的分歧和矛盾。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当面对分析时,双方更应抱着一种长远眼光来看待问题。金融学家徐信忠指出,从中长期来看,“两岸经济”这个概念终将变得比较“无关重要”,因为更多要看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而现在签ECFA可能5年后已经没有太多意义,因为整个区域合作的程度将比两岸签署的协议深得多,更加自由。从这个角度说,在任何两个经济主体合作的关系当中,肯定会有矛盾和分歧存在,但要多从全球性、整体性的角度,而非狭隘的角度来看事情。[详细]

    相关专题

    更多 >>

    两岸会谈最新消息

    专题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