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木:陪审员在庭上听故事聊天闭目养神
嘉宾介绍:刘立木 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律师
我介绍一下目前的现状,大家可能有一些了解,但真正接触的可能并不多。
就北京而言,几乎所有的基层法院案子,只要进入了普通程序,基本都有人民陪审员参与,因为法官不够,不论是一般民事纠纷、经济纠纷、刑事案件(普通刑事案件),基本都有陪审员参与,人员对比这几年来是1:2,1个审判员带2个陪审员参与案件的审理。在审理过程中,什么都有,最多的陪审员是听故事,当事人说,律师来辩论,提交一些证据,有的还听得挺高兴,有极少数不听:打电话、发短信、聊天、闭幕养神,什么样的都有,是否审?我遇到的案子99%是不审的,按照我国规定,有合议制。我遇到的案件,99%人民陪审员不参与意见,合议庭有合议笔录,那是案件必然的组成部分,会签字,但上面的意见不是他们的意见。审判员会告诉陪审员这个案子怎么样,庭长觉得怎么样,还是院长、副院长,总之案件怎么认定基本是审判员说了算,陪审员只是签字,现状基本是这样。
造成这种情况的有很多原因,我个人觉得最关键的是制度上存在一些问题,因为到现在没有明确的能够操作的规则出现,人民陪审员怎么选择,怎么样发挥作用,怎么样体现他的意志,怎么样体现出他的判断,现在有一些规则非常笼统,如何从细节上、具体的措施上保证人民陪审员发挥自己的作用,我目前没有看到相关的规定。第二,人民陪审员的组成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有街道办事处的人,有工厂里的人,有社会上的人员以及学者(学者极少),人员组成制约着陪审员制度发展和发挥作用的一个原因。
现在关于陪审员制度到底是有还是没有,是保留还是废除,有一定的争论,但从干这行人的角度来讲,陪审员必须有,如果没有,所有的案子都结不了,北京最忙的法院是朝阳区法院,这个法院是从全国基层法院收案子最多的法院。2007年、2008年,我跟朝阳区的法官沟通,一个人主办的有200多,2009年有300多,今年已经有400多了,一个法官主办的案子,要写判决、调解,一年有400多个案子,而一年只有365天,这意味着什么?根本就没有时间。朝阳法院的法官周六、周日都得加班,没办法,必须得做完,法官非常辛苦,这样的辛苦是在有人民陪审员的基础上,如果陪审员取消了,那法官就要疯了。不管陪审员是凑数还是发表意见,目前来说这样的人不能缺。
从必要性来说,陪审员不能缺,从现状来说,陪审员又不好,又没有发挥他的作用,我个人认为这个制度必须得改,是完善还是推倒重来,到底怎样的方向,从务实的角度来讲,近年还是怎样来完善的问题。1991年,最高院曾经出过一个规定《关于成立专家陪审员》,但主要针对的是知识产权案件。我认为,这样的制度设定可以扩大。因为专业人士越来越宽泛了,所谓专业人士,就是在各自领域里,有一定的想法、能力,并且有一定的时间能够保障庭审活动,这可以考虑将目前人民陪审员制集中到专家陪审员制上,这样能够堵住很多问题。包括事实认定问题,但目前为止,普通大众的认知能力或者对基本的事实判断不见得完全具备这样的能力,这不是专业人士瞧不起谁。不管是事实认定、法律认定还是专业认定,将陪审员的范围尽可能的提纯,这样陪审员制度能够落实到实处。
陪审员怎样参与案件、决定案件,应该有严格的制度保障,最简单讲就是合议。但目前,一个案子今天开庭,五一以后才合议,当时的情况忘了,还得翻翻当时庭审笔录才能想起,这肯定也不好的效果,我们一直想,有些案子今天开完庭,立刻形成合议笔录,第一,保障所有人的记忆、想法都是新鲜的,第二,能够阻止、避免做工作的空间和时间。陪审员从司法角度来说有很多层面,最简单的是从这样一个阶段来体现。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