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很多年以来,中国运动员和教练员过节不休假的工作方式,成为具有拼搏精神和敬业的佐证。但刚刚过去的龙年春节,中国举重队教练梁小冬的猝然离世却引起人们的反思,中国竞技体育这种不近人情的工作方式是否已到了该画上句号的时候?而退役运动员面对“再就业”的时候,在面对“塔尖”和“塔基”的差距的时候,他们又该有怎样的职业规划?

转发至: 搜狐微博 白社会 人人 开心网 豆瓣
运动员、教练员被迫“常年无休,过节加练”
担心队员是否会遭遇不可预测的危险
“唯金牌论”重压之下的他们
每个运动员、教练员都是活生生的人,而非"夺标机器"
退役运动员“再就业”
运动员该有怎样的职业规划,"出路"从何解?

 运动员、教练员被迫"常年无休,过节加练"

 ——担心队员是否会遭遇不可预测的危险

运动员、教练员被迫常年无休,过节加练
  “一方面是对运动员有人身伤害的顾虑,毕竟,很多国家队的运动员都担负着奥运任务,万一运动员在放假外出期间遇到什么意外伤害事件,很可能就会影响到中国队奥运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饮食安全也令人担忧。运动员回家过节,免不了外出聚餐,如果误食了含有兴奋剂的食物,同样会给运动员本人和整个中国队的奥运备战带来不利影响。国家队有这些顾虑在,当然还是觉得对运动员进行集体管理的方式最可靠,既然运动员都在队里,教练员自然也就不可能独自放假了。”某国字号运动队领队表示。其实,在奥运会结束之后,国家队通常都会放几个月的长假,也算是对运动员、教练员的一个弥补。[详细]
训练状态必须连贯

  很多运动员都在微博中透露出自己的思念家人之情,但与普通人不同的是,这些运动员和他们的教练却身不由己,无法离开运动队回家过年。某国字号运动队领队向记者表示,“为保证运动员的训练状态,国家队必须全年连贯训练,一旦运动员中断正常训练,即使只有三五天,也会导致训练状态的不同程度下滑。”[详细]

“拼搏”是否该终结

  多年以来,国家队运动员、教练员不能在春节回家过年的惯例不仅从未受到过质疑,还成为彰显体育人拼搏奉献的闪光点,但如今,在体育圈某业内人士看来,这种做法却是“把运动员当成夺标机器的直观体现”。在奥运夺标这一最高任务的指导下,中国竞技体育已经曲解了原本应是体育人发自内心的那种拼搏精神含义,运动员、教练员被迫“常年无休,过节加练”反成推崇。

唯金牌论重压之下的他们

"唯金牌论"重压之下的他们

 ——每个运动员、教练员都是活生生的人,而非"夺标机器"

  评判标准的单一,简单粗暴的执行往往是造成悲剧的根源,应试教育如此,“唯金牌论”亦如此。一枚金牌抹杀了多少人的梦想,在重如泰山的金牌面前,梦想往往就显得轻如鸿毛了,特别是失利者的梦想更是“不值一提”。

“唯金牌论”受害者中的典型

  世界冠军张尚武最终沦落为街头乞丐,类似的现象还有:举重冠军邹春兰当搓澡工、亚洲举重冠军才力当门卫……体制错误最终转化为个人悲剧的接二连三。然而,金牌的闪亮光辉还是蒙蔽了很多观众发现美的眼睛,成王败寇的偏激思维依旧根深蒂固。因此,笔者在此次评选开始之前格外担心获此殊荣的运动员都集中在金牌选手上。[详细]

有天资的孩子常有,而造就刘翔的机制不常有

  2011年深圳大运会开始刻意淡化金牌的重要性颁奖仪式上不奏国歌,改为大体联会歌,大运村每天晚上的联欢活动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等。这样的改变带来的希望不亚于中国队多出几个刘翔,因为和刘翔一样有天资的孩子常有,而造就刘翔的机制不常有。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摒弃“唯金牌论”,改革举国体制,重新定义体育,审视自我正是学习“渔”的第一步。

金牌并不是衡量某项运动水平质量的唯一标准

  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一枚金牌如果能像其耀眼金色光芒的辐射那样,唤醒、凝聚和带动更多人参与这项运动,实现运动人口的提升,促进全民强健体魄,这才是其真正的价值与意义所在。领悟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我们便会赫然发现,如今的中国竞技体育已陷入一种误区,与奥林匹克精神渐行渐远了。金牌确实带来了骄傲和尊严,但也会成为昂贵的遮羞布:为了金牌,我们的资源过度集中于偏门、冷门等见效快、夺金易的项目。

 退役运动员“再就业”

 ——运动员该有怎样的职业规划,"出路"从何解?

退役运动员再就业
  没有谁比运动员更担心“退休”后自己的去向,也没有谁像运动员那样不得不早在青春岁月就要面临“退休”的选择。为鼓励退役运动员通过市场自主择业,我省对自主择业的退役运动员实行一次性经济补偿的办法和标准正在加紧酝酿中,相关政策预计年内正式出台。这一消息见诸报端后,退役运动员“再就业”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塔尖”和“塔基”的差距

  一名运动员的竞技生涯毕竟是短暂的,不管他们在当运动员时是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当他们结束运动生涯时,都要面临新的人生选择———“二次就业”。体坛巨星们可以选择许多不同的方式离开他们曾经辉煌过的战场。李宁挂靴后去经商、郎平继续着排球事业当教练,邓亚萍进入了大学的教室……然而,那些体育明星退役后依然能熠熠生辉、让人羡慕的,在整个运动员群体中毕竟是凤毛麟角。

在姚明和张尚武之间

  人们不必为姚明担心,也难以替张尚武操心。不过在他们中间,每年有大批曾经在赛场上挥洒汗水、在领奖台上喜极而泣的运动员,最终在默默无声中走向退役。作为“退役后”一族,他们的“退役后”生活有着怎样的路径和感触? 对于大多数退役运动员来说,成为教练员或体育教师被认为是退役后职业发展最合理的一条路径。然而,在不少“退役后”们看来,未来的路不只这一条,也不能只这一条。 [详细]

运动员该有怎样的职业规划?

  上海市体育局今年已经开始试点推行《上海市优秀运动员职业发展规划书》,将针对每名运动员、从入队时即开始编写,既包含运动员的成长目标和训练中的综合素质提高,也包括运动生涯告一段落后的人生规划。此外,上海还通过“弹性学制”和“长学制”、远程教育、送教上门等方式帮助运动员进行文化学习,不少优秀运动员还进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攻读学位,“目前20岁左右的运动员基本都在读大学”。

“退役后”之路:靠扶持更靠自力更生

  “在运动员的职业规划和退役转型发展方面,我觉得教练员和运动员管理培养单位,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排球名宿、上海体育运动技术学院院长沈富麟说,“毕竟运动员在成长期间,主要精力还是在提高成绩上,自身是缺乏这方面意识的。不少声音将运动员的职业规划责任指向了体育主管部门,包括对运动员培养机制的质疑。政策扶持固然重要,“自力更生”在不少“退役后”眼中更为重要。[详细]



  更多>>
2012.01.20 2012.01.19 2012.01.18 2012.01.17 2012.01.16
买面包爱情剩什么 改变国人的相亲方式 城镇人口超过农村 血荒年年有,今年更严重 大选尘埃落定,比结果更重要的是大环境
2012.01.13 2012.01.12 2012.01.11 2012.01.10 2012.01.09
台湾大选怎么看 制度样本不一定是制度榜样 被遗忘的退伍兵 不能缺少的 你买到实名制火车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