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VS上海
有人说,“小时候的印象中,上海是像天堂一样的大城市,有故事会、有传奇的上海滩、有漂亮衣服、有重庆人当时几乎听都没听说过的力士香皂……”这个“天堂”对重庆人来说充满了巨大魅力。
今天,上海仍然是个充满魅力的城市。只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天堂”变得离重庆不再那么遥不可及。沿着长江汹涌的脉搏,我们几乎已经可以感受到它的呼吸近在咫尺,它的气息在流动的资本浪潮中呼啸而来。
“10年后的重庆,将是现在的上海!”有人大声宣布。
重庆到上海。从长江头到长江尾。十年。这将是以何种速度奔跑才能完成的跨越?
上海或重庆。在整个中国都以惊人的速度往前的年代,谁领先谁或许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它们承载的是长江这条巨龙腾飞的共同使命。
南滨路雕塑重庆休闲餐饮第一街,南滨路。地处长江南岸,遥看渝中半岛。南滨路历史文化资源厚重,被誉为“步步传奇,一路传说”。有重庆最早的开埠商用码头,有太古洋行、美国领事馆、法国水师兵营等旧址;巴渝十二景就有四景在南滨路;还有全国唯一僧尼合一的慈云寺。经过几番变迁,将会升级为休憩商业区。
东风西渐
长江首尾 遥相呼应
曾经,重庆多年来给人的印象都是:终年有雾的山城、仿佛一座封闭闷热的火炉,默默地锻造只属于自己的火热。离海很远,离外面的世界很远。
但你可知道,在古代,重庆就是依托长江水运逐渐发展起来的商业性港口城市;
1891年3月,重庆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外国船只可以从上海直航重庆;
抗战时期,沿海(特别是上海)工业与人才科技大量内迁,重庆成为大后方的经济中心。
如果说这些阶段,重庆与外界的联系还显得有一些被迫和仓促的意味,那么改革开放后,重庆已开始有意识借长江拉近与出海口的距离。
经过建国初期一段较长时间的封闭,上个世纪80年代起,重庆积极参加和推动了西南区域与长江沿岸区域之间的横向经济联合活动,比较著名是1985年底,渝、沪、汉、宁4市成立的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这拉开了长江流域经济协作的大幕。20年来,协调会成员扩大到沿江29个城市,成为中国最大的流域经济合作组织;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开始实施浦东开发战略,以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起飞。这为重庆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上海的振兴,一方面可以促进长江流域腹地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长江腹地的支持。作为长江上游的中心城市,重庆很快被作为第一批沿江开放城市,外资商业与金融业逐渐从浦东开始落户,随后也进入了重庆;
1997年,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一步,重庆成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与上海遥相呼应。
从重庆一步步向外走的历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两个关键词:长江、上海。
重庆注定要成为连接东西部经济的重要节点,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与长江三角洲相呼应,这是重庆的使命,也是重庆的前途所在。
东经西学
需要学的地方还太多
风从海上来,重庆望向东。
在沉默地扮演了西部工业经济高地多年后,重庆忽然发出呐喊:10年后的重庆,将是现在的上海!此言一出,语惊四座。
作出这个大胆预言的,是来自上海的现任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经过一番调查,黄奇帆2003年在多个场合反复提及:“现在的重庆即10年前之上海;10年后的重庆,将达到现在上海的水平。”
经济结构 重庆与10年前上海相似
黄奇帆指出,从经济结构上看,当时的重庆和10年前的上海差不多。“1992年上海的GDP大约2000亿元人民币,重庆2002年达到了1970亿元;10年前上海和2002年重庆的税收都是300亿元;10年前上海城区面积700平方公里,重庆现有的城区面积800多平方公里。在投资额、机场客运量乃至五星级酒店的数量上,现在的重庆都和10年前的上海极为相似。”
自直辖以来,重庆的经济发展总体趋势逐年攀高,国民生产总值、财政、金融、人民收入等重要经济指标均持续增长,预计今后5~10年,仍会保持良好的态势。按每年10%的增长速度计算,10年后将达到上海现在的规模。
统计数字 10年后赶上上海GDP总量
统计数字显示,1997年,重庆直辖之初,重庆全市GDP为1350.1亿元;而2004年这个数字达到了2650亿元,几乎整整翻了一番。在市发改委刚刚公布的“十一五”规划中,2010年我市GDP将达到4900亿,2020年预计达到1.1万亿!以这个速度发展下去,10年后赶上上海目前7000多亿的GDP总量并非空谈。
黄奇帆分析,重庆具备市场广阔、交通良好、金融商贸完善、劳动成本较低等5个显著优势,所以他说起重庆的发展底气十足。
但我们不能不承认差距。
重庆靠山,上海临海。这一东一西两大区域的中心城市,同饮着一江水成长,在某种程度上非常相似,又差异颇大。
重庆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勇称,“这两座城市都是移民城市,在文化和经济上都有较大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对未来充满希望。”
所不同的是,上海地理位置靠海,对外开放较早,在100多年的历史中受吴粤文化和西洋文化的双重影响,形成了中西兼容,兼收并蓄的海派文化;而重庆历史上经历了7次大移民,人口的流动造就重庆人淳朴、开朗、热情的个性,但由于位置相对闭塞,在向国际大都市迈进的脚步上,重庆始终慢了几拍。
模式克隆 重庆需学习的地方还太多
李勇同时指出,作为一个发展较为成熟的区域经济带———“长三角”的领头羊,上海在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政府管理、对外开放程度、金融体系、城市基础建设等各方面的进程都已发展到比较完善的阶段。作为中国与世界经济交互的平台,上海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地位不可动摇。而重庆,还“在路上”。
的确,与西部城市相比,重庆的比较优势已经很明显,但作为辐射周围省区、领军长江上游经济区域的区域中心,号召力尚未达到独一无二的境界,“很多地方还需要与成都加强合作”;与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上海相比,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太多。
毕竟,用10年的时间追赶现在的上海,以时间换空间,重庆不能有丝毫懈怠。
东突西进
永不停下追赶的脚步
1998年,外派上海3年的丝绸外贸公司职员谢小姐回到重庆,她一开始还真不能适应从法国梧桐到黄桷树的落差:“买东西不方便,有时候逛街走遍所有商场都买不到想要的牌子;上海有地铁重庆没有;学了这么多年的英语,回来竟然不大派得上用场了……”议论两地差异是她们同期调回的一拨人聚在一起的主要话题。
当然她们也不觉得重庆完全一无是处,至少东西好吃,房子便宜,重庆人豪爽的性格也很可爱。“最终留下来的理由就这么简单。”
几年过去,重庆人也像上海人一样,可以逛美美百货、可以乘轻轨上下班、周末去UME影院看电影……“海归”(从上海归来)的谢小姐们觉得重庆发展得越来越快,“到底没让人失望!”
投资环境 吸引力全面增加
而作为投资者,香港瑞安集团的老总罗康瑞选择重庆的理由中,相信有更多商人的理智和灵敏嗅觉。他明确表示,除了上海以外,另外一个令他比较感兴趣的市场就是重庆。
罗康瑞认为,比起上海,如今的重庆还有很多地方有差距。“但我相信重庆未来10年会有翻天覆地的改变!”这句话是罗在两年前说的。当时重庆有近三分之二的人住在农村,但市政府的规划是,未来有超过60%的人口会成为城镇居民,他认为这会为房地产开发商创造很多的机会。
他没有估计错误。这几年来罗亲眼看着重庆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发展,其中房地产是最迅猛的力量之一。最近他公司开发的化龙桥片区旧城改造也将开建。
精明的上海商人又岂会错过这种良机。从早期的上海航星到最近的上海绿地集团,海派军团已经成为在渝的外来开发企业中的第一大团。
不久前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完成并发布了“2005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吸引力十强”报告成果。上海在排行榜上居首位,重庆排第四。“差距还有,可是在缩小。”重庆已变成上海房产投资者的另一片热土。
重庆的商业增长成绩也有目共睹。今年1~4月,重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54.58亿元,增速首次超过上海,位居4个直辖市的首位。
保留特色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重庆的确跑得很快,并且目标明确。但上海也没有放慢前进的脚步。
当我们还在为开通轻轨欢欣鼓舞的时候,上海已经有了磁悬浮;当重庆还在埋头追赶上海时,上海已把香港作为目标。有人甚至提出10年后上海的人均GDP将“赶超”香港。
所以重庆必须得有自己的姿态。所幸这一点我们已经意识到。去年曾有记者问重庆市副市长赵公卿,重庆会否走“长三角”的路线,即依赖外资形成庞大的外向型产业群。赵的回答是这条路不能完全照搬。重庆出口的成本太高,重庆应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生产附加值高的产品。
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廖元和认为,“长三角”内部差异非常小,整个上海市以都市区为主;而重庆是“特大都市孤悬”,大城市带大农村,负担相对更重。
黄奇帆则认为这不完全是件坏事。他指出,重庆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虽然是经济发展一个难点,但从增长力角度看,有大农村的大城市有更强的比较优势,不会出现如香港、上海等地的空心化、劳动力成本骤增的问题;有大农村的大城市才能形成位差,有位差才能形成流量循环。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带也许会成为“长三角”地区突破资源能源发展瓶颈的有力支撑,和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最佳选择。
东成西就
渝沪联手拉动长江流域
从无到有,从贫瘠到繁华,从寂寂无名的配角到众人瞩目的中心。相信每座城市都有这样的梦想。
成为上海一样的经济中心城市,这是重庆的梦想。但绝不是终极目标。它承东启西的战略地位也决定了:重庆,将和上海一道,在支撑长江流域经济带的整体崛起中扮演主角。
竞争合作 合力打造长江经济带
众多经济学家指出,今后,我国经济增长需要更多的新兴区域性经济板块来共同支撑,跨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将进一步加强。
在全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区域竞争是必然的,但是通过竞争寻求合作和发展也是必然的。未来的经济竞争,更是经济区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长江经济带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经济合作区域。
重庆和上海需要形成这样一股拉动长江流域的合力。
重庆市经济信息中心总经济师黄其刚分析,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带,向西成为推动西部大开发的进军主通道,向东与沿海地区紧密合作,应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长江流域经济实现新的振兴。
围绕长江 沪渝合作进入了全新阶段
重庆直辖之初,经济理论界曾用一个“H”比喻长江经济带。中间一横是长江,右边一竖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横与竖的交点是上海;左边一竖是西部资源富集地带,横与竖的交点是重庆。
20年前成立的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重庆是发起城市,它将更加尊重与各兄弟城市,特别是上海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事实上,改革开放,特别是三峡库区迁建以来,沪渝两市围绕长江展开的合作交流已经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去年,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带队的上海访问团在与重庆市委书记黄镇东和市长王鸿举座谈时表示,上海与重庆同处充满活力和生机的长江流域经济带,有着共同利益和良好合作基础。上海与重庆要共同努力做好长江这篇文章。
这次会晤中,黄镇东也表示,渝沪两市在新一轮联合与协作中,要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共同发展。要着力在以长江沿线港口、高速公路、铁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工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农业产业化以及三峡库区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全面推进更深层次的联合与协作,不断把渝沪交流与合作提高到新水平。
产业集群 长江上游经济带雏形初具
目前长江上游经济带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轻重并举,配套能力较强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重庆的工业以重化工业为主,汽摩产业、装备制造业和天然气化工在全国具有竞争力,应大力引入符合长江上游经济带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又在“长三角”地区处于成熟或成长阶段的产业,如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业等,逐步培育起围绕转移来的产业能够短距离提供上游原材料供应下游市场需求的产业集群。
重庆市副市长赵公卿曾向媒体指出,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级开发轴线,是世界上可开发规模最大的内河流域经济带,人口占全国的45%,GDP占全国的40%以上。长江经济带对于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而重庆和上海又会在其中扮演怎样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们拭目以待。记者 胡晓
搜狗(www.sogou.com)搜索:“重庆”,共找到
17,447,721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