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九·一八’事变前的1915年,日本就开始向其霸占的旅大地区即‘关东州’移民……1936年8月,日本新成立的广田内阁更把移民侵略列为七大国策之一。”
——《中国抗日战争史》
受 访 者:
辛培林 历史学家、黑龙江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陶青山 黑龙江方正县伊汉通乡村民
采访时间:2005年8月9日
采访地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县伊汉通乡
“开拓团”逼走的村民死了一半
——哈尔滨方正县见证人控诉日本移民“开拓团”的罪恶
2005年8月9日6时,庞大的墓地还没有一个人,寂静而安谧。正门的碑上写着“方正地区日本人公墓”。这座位于黑龙江方正县伊汉通乡的陵园,埋着5000多具日本人的尸骨。
1945年8月15日以后,来自黑龙江各地的日本“开拓团”移民蜂拥到此准备遣返。与战争中死亡人数累加,全部33万日本移民中有8万多人因所谓的“开拓事业”而死亡。
被“开拓团”逼走的村民死了一半
1941年,一个日本“开拓团”来到黑龙江省方正县土地最肥沃的伊汉通乡,将内炮台山脚下的正郊屯改名为吉兴村,并在此建起“方正县开拓团本部”。这些原籍日本鹿儿岛和冲绳县的800多名日本开拓民,中国百姓根据日本语发音称之为“红部”。
“本部”周围土地非常辽阔,是方正县最好的耕地,原来居住在这里的中国农民被驱赶到西边的山地中。
“日本人到来后,不开荒,而是霸占我们的土地,然后把中国农民变成他们的佃户,一部分赶到穷山僻壤去开荒”,陶青山老人说,日本移民“开拓团”来的那年他4岁,和父母一道被赶到没人家的山坡上。
日本人放火烧了老住户分散在各处的房子,逼迫伊汉通乡等地的农民迁走。在此世代居住的两千多中国农民被赶到县城西部的山区。当时这里虎狼出没,连地名都没有。被日本人命名为“一部落”、“二部落”……“六部落”,直到抗战胜利后,这里才被正式命名为永安西屯、永安东屯等。
辛培林说,他曾经认识当地的一个中国农民,那个人当年给日本“开拓团”放猪,多次挨过日本开拓民的打骂,日本开拓民对中国这个放猪的农民就称呼为“猪”。
“当时没有水吃,喝的是水泡子里的水。水很特别,浅红里带点锈色,当景儿看挺美,喝下去要命。可是没有井,大家只能喝那个。我们用柳条罐打水,用不了几天,罐子就变得通红。那水喝了后,就生大骨节,很多人生病,不断有人死”,陶青山老人说。
据方正县志记载,这一年,永安西屯一带山沟里的死亡率在50%以上,一天死亡的人数最多达30余人,“挑灶”(方正土语,意指全家死光)者20余户,140多户人家中只有两户没有死人。后来,这一带被当地人叫做“挑灶沟”。
为占东北实施“二十年百万户计划”
日本开拓民给东北大地带来的痛苦,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前就开始了。1915年3月,日本人在大连建的移民侵略实验村“爱川村”揭开了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侵略的序幕。
辛培林说,由于日本地狭人多,绑在战争机器上的经济结构很不合理,农村问题日益严峻,移民被认为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惟一出路。早在明治时期,当时的政权就确立了以朝鲜、中国为主要侵略、扩张目标的“大陆政策”。
早在1894年甲午战争后,日本就产生了移民中国东北的“满洲经营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陆军省、拓务省以及关东军不断制定移民中国东北的计划,掀起了向中国东北进行移民侵略的高潮。
1932年9月,492名日本退役军人被重新召集起来,他们接受了为期10天的短期训练。这些退伍军人大多是最下层的农民,有的因破产而失业,这回怀着发财的梦想来到中国。而日本政府期待着他们潜入到中国的山河深处,在所到之处复制出大大小小的“日本国”。
第二年2月,这个屯垦大队进入吉林省依兰县永丰镇,他们组建的第一个定居点叫“弥荣村”,“弥荣”一词意思是“繁荣昌盛”。
弥荣村规划用地67万亩,人均占地1300多亩,这相当于他们在日本时的228倍。在弥荣村,日本武装移民低价收购不成就抢夺良田,他们强行驱赶中国农民迁往别处。他们的名义是屯垦队,而依兰县的中国农民把他们称作“屯匪”。
1936年,广田内阁发表“二十年百万户移民”方案,计划向中国东北移民侵入一百万户共计500万人,把移民定为日本的国策。
辛培林说:“二十年的百万户计划,它就是要通过这一百万户改变中国的人口构成。通过这种野蛮的或者说很原始的方式,来占领中国的东北。”
日本移民给中国带来的只有深重的灾难
黑龙江方正县仍健在的见证人看到了日本开拓民的最终下场。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日本政府事先对投降的消息封锁得很严密,各开拓团都架有电话,但却都未得到提前撤离的通知,这些当初应政府召唤来到中国的移民们最终被抛弃。
“开拓团”移民接到撤退到哈尔滨的指令后,由于形势不明、处处受阻,亡命途中的日本开拓民在山林里挣扎,一路上倒毙和自杀的不计其数。
方正县外事办的资料显示,这些沦为难民的日本开拓民,一路以偷食中国农民的土豆和玉米活命,孩子带不动就扔在路旁或者推进河里淹死,老人实在受不了,就央求随行的日本兵开枪打死自己,一些绝望的人围在炸弹旁集体自杀、自焚。
当时哈尔滨已被当时的苏联红军接管,位于附近的方正县成为日本开拓民的一个集结地。侥幸活着的人最终来到了方正县的伊汉通“开拓团”。其他的日本难民从同江、饶河、虎林、宝清等地赶来。各地的开拓民都向方正汇拢,估计应该有2万人,约占全部日本开拓民的十分之一。
1945年10月过后,中国东北的严寒如期而至,在伊汉通“开拓团”本部吉利村,两万名日本“开拓团”团员默默地熬着日子等待遣返。
1945年冬天,许多中国人来到了设在伊汉通“开拓团”本部的难民收养所收养日本难民。据估计,仅方正县收养的日本孤儿就达1000多人。
辛培林说,就在我们来采访的几天前,有日本学者向其辩称,日本移民“开拓团”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发展”,带来了“机遇”,我回答说,“没有什么机遇和发展,日本33万移民给中国人和自己带来的只有深重的灾难。”
收藏版
第一个移民“开拓团”
大连爱川村
金龙村,是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大魏家乡一个普通的村落。但村中的老人都知道,这个村子曾被叫做“爱川村”,这是一个日本名字。
1915年3月,主张移民侵略的日本关东都督府都督福岛安正把40多名日本农民带到这里,占据了附近大片土地之后,给这个村取名“爱川村”。
“爱川”是从日本山口县的爱宕村、川下村中各取一个字而成。据史料记载,这批日本农民均来自这两个村庄。
据大连市史志办主任王万涛介绍,当时的日本移民共占有土地670亩,其中497亩属于抢夺。当时一位中国农民因此和日本移民打官司,当时的媒体还进行了呼吁,但最后的结果仍然是中国农民被迫成为日本人的佃户。
72岁的村民金长武经历了那个时代。在他记事的时候,村里就有丙田、小义、暗藤、高雄等五户日本人,其中一户住在铁皮房子里的忘了名字。
但是,爱川村在建立第一年就碰上了旱灾,这些日本移民对前途失去信心,大部分转向经商或漂洋回国,爱川村里只剩下3户移民,年内又有一户退出。
此时已退休的福岛安正立即回到家乡长野县,又招募13户农民补充到了爱川村,但年内又有5户退出。到1937年,常住爱川村的日本移民只有7户65人。
即使这样,日本人仍在金龙村建立了衙门,管理所有大魏家乡的地盘,遗址至今保存得很好。
“日本人一来就种水稻,然后全部运走,应该是供给部队了。一旦发现有中国人吃大米,就会被日本人处理。”金长武说,当时日本人还在村里建了学校,但只准附近的日本小孩来这里上学。“谁也不敢惹日本人。”
“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共在大连建立了三个大的带有实验性质的移民点,大量中国农民失去了土地。
虽然实验阶段的日本农业移民经营状况一直没有好转,后来有些人建立了果园,有些人从事工商业,但到1945年遣返日侨时,25万日本人还是占到大连总人口的1/3,基本上控制了大连的经济命脉。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