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虎头——二战最后一役
撰稿/李泽旭(记者)
今年8月15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人们普遍认为60年前的这一天,二战终于全部结束。
实际上,终战之日并非定格于1945年8月15日。此后的虎头要塞战役才是二战的最后一役。
最强的要塞火力
虎头要塞是中国最早进行挖掘清理的侵华日军要塞,在黑龙江革命历史博物馆与日本联合调查研究之后,建立了要塞遗迹纪念馆。
虎头要塞的轻重火炮分布构成了一个强大而有效的攻击体系,在17个要塞群中,是火力准备最集中的筑垒阵地。
虎头要塞是一个巨大的地下要塞群,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国境的大沼泽地里。东西流淌着乌苏里江,周围是难以通过的沼泽地,整个要塞就像沼泽地里一支庞大的舰群:中央是以中猛虎山为中心的“旗舰”,这里配备了当时日本陆军最大口径40厘米榴弹炮1门,30厘米榴弹炮2门,24厘米榴弹炮2门,15厘米加农炮6门;北面是由许多高射炮装备起来的“巡洋舰”虎北山要塞;南面的前方是虎东山要塞,后面是虎啸山要塞,如同护卫舰停泊在中部的猛虎山核心要塞周围。在前沿要塞阵地的后方还有隐蔽的列车炮阵地。
这组强大的侵华日军“陆地舰队”的编成目的,主要是针对国境对面的苏联西伯利亚大铁路和伊曼河上高架铁路大桥以及苏联重镇伊曼(达里涅琴斯克)市。在对苏发起进攻时首先炸毁铁路和铁路桥,切断苏军的军事运输线,断绝对滨海地区的主要后援。同时,在东北部策应东宁主战场的进攻,与绥芬河、珲春要塞阵地在各自不同的战略支撑点上展开攻势,掩护、策应主攻部队向纵深进攻,牵扯不同方向上的苏军,确保闪电进攻战术的全面、顺利实施。
后来,苏联发现日本关东军的企图,在原铁路线的东侧增设了一条迂回线。日军得到这一情况后,立即采取了对策,1942年开始增设了1门40厘米榴弹炮。
40厘米榴弹炮正式名称为“试制40厘米榴弹炮”。是日本关东军为准备对苏作战投入的最新最大的火炮,也是当时日本陆军最新最大的火炮。它是按照和海军战舰“长门”、“陆奥”的主炮通用的40厘米榴弹炮的样式设计的,到1926年才完成1号炮的制造。这门炮在日本千叶县富津山里进行了各种试验,在进行最大装药量极限试验时,由于火药量过大,大炮引起故障,经部分修理后一直原封不动地放在试验场里,直到1937年才重新进行研究。
大炮总重量348吨,炮身长13.5米,炮弹长4米,重量1吨,最大射程20公里。1942年3月,全部零件运到虎头要塞,被安放在直径35米,厚2米的钢筋混凝土的圆顶建筑物里。同时配备了300发炮弹。1943年底,这门大炮全部投入战备状态。炮阵地位于西猛虎山西山麓,炮塔由钢筋混凝土构筑而成,圆形炮塔从两处开了炮门,其角度仅供发射。根据操作这门大炮的炮兵证明,从中猛虎山到炮位有搬运弹药的地下通道。
最后一役
1945年8月9日凌晨1时,苏军远东第一方面军第35集团军主力将突破重点放在了虎头要塞阵地。1时5分,苏军在伊曼集结的16门20厘米榴弹炮突然向日军阵地进行猛烈炮击,第一发炮弹击中完达车站背后的仓库引起爆炸。
“‘起床!紧急集合!’在声嘶力竭的叫喊声中,我们呼啦一下从床上跳起来,就像冷不丁被人抽了一记耳光。四周漆黑一片。……‘现在是凌晨零时30分。正在遭受来自苏方的炮击。关闭营房所有的窗户,做好武装准备,立即拉出火炮!’”(冈崎哲夫《秘录·北满永久要塞》)
历时18天的虎头之战由此拉开序幕。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但虎头要塞的日军还在作最后的挣扎。战斗一直持续到8月26日。
“大气像石头一样发出瞬间的鸣叫声,从地下要塞正面越过山峰传来的隆隆音响,再次震撼了整个山头。……时间恰好是下午3时。地下要塞一个接着一个爆炸,从分水岭两侧的喷烟,越过山顶冲入云霄,把山地整个儿地包围了。从渐弱的烟幕空隙中,可看见红色的山体时隐时现。接着一个更猛烈的爆炸,烟雾更加浓烈,烟幕隐没了山峰。”冈崎哲夫看到了虎头要塞自杀性毁灭的最后一幕,令他永生难忘。
在冈崎哲夫的书中,他把虎头要塞之战确定为二战的最后一役。
二战最后战场和终战时间目前有很多说法。徐占江等研究人员认为,苏联专家弗诺诗钦科《远东的胜利》中关于日军最后投降时间及相关数据来自前苏联国防部档案,可信度较大。如果书中提到的虎头要塞群的最后覆灭时间(8月26日)被确认,对照日本战史资料《战尘之心》、《苏满国境虎头要塞战记》、《秘录·北满永久要塞》、《特别记录·虎头国境守备队末日》的记载,8月26日中猛虎山日军守备队炮兵二中队被歼,至此虎头要塞各支撑点的日军守备队计1387人,除53人突出苏军包围逃离阵地外,全部被歼,可以认定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最后一场战斗是在虎头结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