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站总裁 张平:]
下面有请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玉向大家通报一下中方所做的民意调查。这次调查和日方一样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在北京的高校,一部分是通过委托零点公司在中国六大城市举行的普通民意调查。有请李玉老师。
[李玉:]
各位学者、各位专家,我今天很荣幸能够就中方进行的舆论调查做报告。在做汇报之前,我有几件事情想说明一下。正如张平总裁说的,我们这个调查报告是由中国日报、北京大学和言论NPO共同组织的。第二点,这个报告的执笔人是我,还有国际关系学院的樊教授。第三点,报告当中我们是以数据为依据,但是执笔是我们两个人。
[李玉:]
首先我会介绍调查的基本情况,第二是介绍调查的主要结果和结论。下面我汇报第一个问题,就是调查的基本结果。首先是调查的范围,我们一共有两个调查,一个是全国六个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沈阳、成都,这里面包括了年龄、职业、收入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主体18到60岁,70%以上受过高中教育,月收入是500—3000元。在北京的院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学大家、人民大学等,共收到问卷是1130份。调查的内容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基本问题,主要涉及到对日本的总体印象,对中日关系的总体评价。第二个问题是热点问题,主要是近年来引发的一些问题,比如说日本问题、钓鱼岛问题、靖国神社参拜的问题。第三个是知识性的问题,就是对于日本了解的渠道和对日本知识的了解。
[李玉:]
下面我讲一下调查的主要结果。我们总体的结论是“民间舆论印象恶化”。主要有两层意思,第一,日本在中国民众中的形象恶化;第二,日本对中日关系不抱乐观态度。
[李玉:]
第一个是对日的总体印象,大概有两点,一是对日的好感度,市民的调查当中62.9%对于日本的印象不好,好的印象是11.6%;学生当中不好印象是58%,好印象是5.3%。我在讲到这个例子的时候,跟以前的调查做一个比较,使我们对这个印象更深。我现在举这几个例子,跟我们现在的调查不完全相同,但是大体的内容一致,所以我们做了一个参考。
[李玉:]
第二点,我这个调查选择的年代是,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初期是一个阶段,从90年代中期到20世纪末,就是从1996到2000年是一个时期,2000年以后是一个时期。1980年有53%认为是好的,1995年对于日本的友好是52%,1996年印象好的是46%,印象不好的是53%。到1999年的时候印象不好的人已经超过了印象好的人。从2001年以后是18.8%,从2002年以后,对日本印象好的基本上下滑到10点多。
[李玉:]
我们一共提出了20个问题,让大家作出3项选择。市民的选择是南京大屠杀是第一位,第二位是家用电器;学生当中第一位是南京大屠杀,第二位是家用电器。尽管日本的电器、樱花以及富士山是代表日本经济的文化和符号,也是中国人知道的,但是和历史相比,历史问题很难去掉。
[李玉:]
1992年曾经做过一个调查,绝大多数人认为日本是富裕的国家,认为他们是勤奋、有智慧的。1999,我们又一次调查,谈到日本问题,首先谈到的就是大屠杀,也就是说不好的印象占到了60%。从2001年3月份的调查来看,包括南京大屠杀,侵略中国已经占到了第一位。这也是一个变化的趋势。
[李玉:]
我再说一下对中日关系的总体评价。第一个层面是对中日关系现状的判断,根据我们这一次的调查,六个城市的评价认为中日关系好的是10%,不好的是54.9%。对于中日关系前景的调查,71.6%的学生认为中日关系前景并不太乐观。6.9%持有悲壮态度。这样一个结果,1988年的时候,认为中日关系好的人还是51%,到了1999年,认为中日关系好的是37%,不好的是59%。2001年以后,认为中日关系好的是一路下滑。这个下滑的趋势很明显。
[李玉:]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的问题?为什么会对日本的印象这样不好?主要是由于历史问题所引起的。大家知道,90年代初期以后,历史问题渐渐成为中日关系当中的一个症结。我来通过调查举几个例子,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历史问题接近80%,领土争端54.9%,经济摩擦30%。大学生的调查,历史问题94.5%,领土争端85.4%,国民情绪42%。历史问题是占据第一位。
[李玉:]
对于历史问题能不能解决,怎样解决?认为只有随着两国关系的发展才能解决的,市民大约是占51%左右。第二种看法,如果历史问题不解决,两国的关系就没有办法发展,难以解决的,市民是51%。学生当中认为历史问题没有办法解决,占了46.5%。
[李玉:]
下一个是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认为在参拜问题上应考虑受害者感情的,市民占了34.9%,大学生占了51%;认为不应该参拜的,市民占了33.8%,大学生占了15.3%;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战犯灵位移走以后可以参拜的,市民占了24%;还有一种看法就是日本的内政中国不必发表意见,市民当中占了8.4%。关于日本入常的问题,市民当中54.3%的人认为中国政府应该反对,学生反对的是71%;认为应该有条件支持的是,学生占了25.9%。
[李玉:]
80年代,对日本的总体印象基本上是正面的,日本中日关系良好的居多数,9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后围绕历史问题、领土争端的问题,中日关系恶化。这次调查恰恰印证的中日关系的现状,同时这样的现状必然产生了这样的结果。
[李玉:]
第二个大问题,就是理性认识的存在。尽管调查显示中国民众对日本的印象相当的负面,对中日关系没有抱乐观的态度,这并不支持中国民众对日的看法情绪化和非理性化的看法。舆论调查表明,中国许多看法还是相当的理性。首先是中日关系重要性的认识。有一半人认为中日关系至少仅次于对美国的关系。其中90.8%的认为高于其他国家的认识。
[李玉:]
下面一个就是关于中日经济关系,65%的市民和69%的学生认为经济关系是双方的收益。关于抵制日货的问题,我们主要是通过中国民众对日本产品接受的态度进行分析,在市民调查当中,非常不接受或者是不太接受日本产品的人占了13.5%,比较接受或者是非常接受日本产品占了64%,这说明市民当中大部分还是接受日本产品。学生的调查当中,非常不接受的是8.3%。关于地区合作,有95%的市民和74%学生支持两国在环境、卫生、安全等地区的合作。
[李玉:]
关于钓鱼岛领土争端问题,大学生中,第一种观点认为如果对方不挑衅可以共同开发的,占了35.8%;认为应该根据国际法加以解决的,占了35.3%;最后一种看法,认为应该采取主动登岛等措施的占了24.6%。关于涉日游行,市民的调查结果,第一种认为责任是在日方,占了30.1%;认为游行不得已但不支持对日本和企业采取极端行为的,占了20.9%;第三种虽然认为责任在日方但游行不妥的,占了19.7%。
[李玉:]
关于北京到上海之间的高速铁路应该选择哪个国家的技术?56.5%认为应该选择法国和德国的技术。为什么要选择德法的技术呢?63.1%的人认为技术设备是否安全先进是第一位考虑,而考虑到情感因素的只占28.8%。通过以上我们对第二个问题理性的认识,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第一,中国民众对于保持良好关系的重要性一直抱有肯定的态度,同时两国在地区的合作反映了存在于中国民众中的从长远和未来考虑的大局观。第二,中国民众对于中日关系的看法一直是以正面为主,绝大多数认为经济交流会带来双赢,这种思想反应了民众的物质利益观。
[李玉:]
通过对使用日本产品的调查现实,民众对抵押日货的调查并不热烈。同时民众对极端反日行为并不支持或是有条件支持,对主动登岛措施行为支持的只占少数。因此我们注意到这样一点,我们注意到消极负面非理性因素的同时,更要看到积极正面的理性认识,要看到这种积极的因素将给中是关系带来希望和正面的影响。为此我们要努力发挥理性思维的作用,用它来引导和化解情绪化和非理性因素,从而有效推进两国民间交流的扩大,进而推进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李玉:]
第三个结果,就是信息交流与相互了解。中国民众在信息的获得和日本人的交流方面,我们应该注意到下面几点:第一就是中国人了解日本,或者是中日关系的信息从什么方面得到?一共问了七项,回答是七项。第一项主要是依靠中国的新闻媒体,市民占了90.4%,大学生占了95.9%;第二个是依靠中国的教科书、书籍和影视作品,市民当中占了54%,大学生占了71.7%;依靠他人介绍,市民占了50.9%,大学生占了40.7%。与日本人有过直接交流的占了8%,不曾结识过日本人的有53.3%。市民调查的结果是不曾结识日本的占了58.6%,有一般朋友关系的占了3.2%,有密切日本朋友的占了1.5%。也就是说市民当中的82.6%,学生当中的53.3不曾接触过日本人。市民当中没有去过日本的占了98.6%,学生当中没有去过日本的占了98%,去过日本的只占2%。
[李玉:]
下面我们看一下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六个城市的调查,对各类日本人都知道很少的占了35.2%,对中国城市居民知道最多人是歌星、影星、体育明星,其次是政府人员或者是作品的作者。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是,小说影视动画片的人物占了38.2%,歌星、影星占了16%。对于“当前日本的主要社会思潮是民族主义、国家主义还是军国主义”这个问题,学生当中认为民族主义的是77.3%。市民当中认为民族主义的是49%,国家主义的是34%。我们通过调查可以发现,76.8%的市民和81%的学生认为民间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当中60.2%的人通过互联网了解日本,市民当中有83.7%的人通过电视了解日本。
[李玉:]
通过以上这些调查,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说,中国民众由于了解的渠道有限,加上与日本人的直接接触很少,所以对日本的了解是初步和有限的。这不利于对日本的初步了解和深入理解。应该说两国民众的相互了解十分重要,因为只有相互了解的不断深入,才能使相互认识更加全面和客观。而扩大交流和加强信息沟通则是加强相互了解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努力扩大信息交流渠道,推进媒体报道的深入全面和客观,并切实有效地推动民间的交流,使两国民众有更多的交流,进一步加深了解和理解。这将有利于相互关系的恶化,促进中日关系的改善。
[李玉:]
我做一个简单的结论,第一,中日关系的现状——两国相互舆论的恶化。第二,中日关系的希望——理性认识的存在。第三,中日关系改善的途径——加强交流,增进了解。谢谢大家!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