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岷县小寨乡(现改为中寨镇小寨办事处),是全国有名的“乞丐乡”,在这里典型的“乞丐村”小寨村和虎龙村,则十有八九的人都有过外出乞讨的经历。在这里,乞讨是公认的“致富捷径”,看到乞讨的家庭生活改善,未出去的家庭不禁动心了了。孩子们则已经成了讨要的主要“工具”(7月31日《华商晨报》)。
小寨乡的乡村领导、普通村民,无一例外都将外出乞讨的原因归结为两个字———贫困。然而,贫困并不是乞讨的充分理由,只有在贫困中又没有出路时人们才会去乞讨。所以,当乞讨成为这里一条人人热衷的“致富捷径”时,我们先不要轻率地指责这是“不劳而获”思想使然,倒是应该想想为什么他们舍弃了“劳动致富”?
当农民用汗水和心血浇灌的土地,改变不了他们的窘迫,解决不了孩子的学费的时候,他们对“劳动”还有什么指望?所以,一村民甚至说:“实在不行把地扔了,也出去!”乞讨似乎很没有尊严,但当孩子的学费得到了解决,家里盖起了“豪宅”,回村就成了“体面”人时,尊严就全都找了回来;反之,体面地务农,到头来穷得抬不起头,又有什么尊严可言呢?
理想的道德和现实的残酷形成了难解的悖论,再笨的人也会面对现实,选择一条能生存的路来走。现在,这种选择已经成了一些贫困地区人们的共识,越来越庞大的乞讨队伍的流动,不仅不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也给周边城市带来了管理压力。当地教育部门很清楚这其中的长远弊端,他们积极在学校开设禁讨教育,防止学生“流失”。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从根本上给这些贫困地区的人民劳动自救的“土壤”或出路,那么这些努力都不可能有效地遏制这股“乞讨热潮”,更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贫困命运!
因此,贫困并不是“乞讨热”的根源,“不劳而获”也不是贫困地区群众心甘情愿的选择,通过正常、正当途径无法获取必需的生活、生产资料才是问题所在。这才是各级决策管理者不应忽视的关键。(何卫东)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乞丐村”,共找到1,090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