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商城 - BBS - 搜狗 

 搜索积分活动  搜狗音乐排行榜
  李玉平,甘肃岷县小寨村唯一一个考到外省的大学生,而他所在的村子,则是全国闻名的“乞丐村”。

  按说,这样一个村子,出了一个大学生,应该是一件让全村人都很骄傲自豪的事情,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很多村民嘲笑李玉平他们家,认为他们家养了大学生也没啥用处,将来没准还不如他们乞讨赚钱多…[全文][我来说两句]

  在沈阳、郑州、成都、广州、西安等许多大中城市,当你问起流落街头的乞丐来自哪里,不少人会给出相同的回答:甘肃,甚至会更具体一些:甘肃岷县小寨村。
  事实上,这其中有很多人并非出自岷县,甚至不是甘肃人,他们之所以喜欢把自己划归岷县小寨,不过是由于那里有远近闻名的“乞丐村”。这个村位于甘肃省岷县小寨乡,村有几百户人家,这里人的家家户户以乞讨为生,无论老人小孩,基本都有出去乞讨的经历。
[评论]

■ 乞讨是公认的“致富捷径”

  孙子的学费,全家的新衣,乞讨而不是靠劳动来得到与获取。
  包成中今年52岁,虎龙村一社人,他是个有6年乞讨经历的“老丐”了。这次从沈阳回去他带了700元钱,“孙子学费和家里开支差不多了,收完庄稼再出去一次。” [全文][评论]

■ “夏天跑东北,冬天去南方,两头不受罪”

  除了少数几个租了孩子的“惯乞”每年在外讨要三五个月,多数小寨村乞讨者每年最多出去三四十天,“夏天跑东北,冬天去南方,两头不受罪”。在他们看来,能依靠讨要弄回三五千元,保证家里一年的基本生活,就很知足了。 [全文][评论]

■ 村里最著名的薛家懒汉

  他总喜欢在成都的寺院门口摆一帽子,然后就睡觉,睡醒了就看看帽子里有没有钱,他实在太懒了。 [全文][评论]

■ 可怕的行乞论

  “笑贫不笑娼”。尊严是无价的,可在一些人来看,只要手里有了钱,即使丧失了尊严,反正在外又没有人知道。 [全文][评论]

■ 李玉平小时候的两次乞讨经历

  李玉平:当我第一次下跪的时候,我爸说你跪下,跪下人家会给你更多的钱,当我第一次下跪的时候,我跪下,我头一直没抬,根本没抬头,就是低下去,出去说地面有一个洞的话我就能钻下去那种感觉。 [全文][评论]

■ 村民对话李玉平
·村民:学计算机没啥用 还不如乞讨赚钱多

  学计算机的,我们这边根本没用的,可能就要回家乡,学计算机的根本没用,而且你得不到国家的分配,安排工作,你自己找,我们农村人怎么找工作? [全文][评论]

·村民:干嘛假期时间不出去到你们城市那边去要呢?

  你一天能花多少钱,是不是连饭都吃不饱?你们出去一个工作多少钱?你们学那个东西有没有用?你干嘛星期六、星期天或者是假期时间不出去到你们城市那边去要呢?现在学生要钱很容易的,人给的钱应该是很多的……[评论]

■村里的人喜欢显摆自己的新生活。通往小寨村的崎岖山路上,偶尔伴随一阵马达和车载音响的轰鸣而尘土飞扬,也偶尔会有村民在背后指指点点:“看人家讨要回来多神气。”
■这小小的孩子,早就随父母到重庆讨过钱
■暑期,一名小寨中学生的劳作
■出门讨要的人回家后盖起了大瓦房
■又一家人要打车出门讨要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土地绝收,许多家里都穷的都揭不开锅了,从那时起,开始有三三两两的妇女带着孩子,到附近的县城讨饭。但那时,乞讨只是为了保命的权宜之计。 现在,乞讨却成为了当地村民的致富捷径。[评论]

■ 穷山恶水出乞丐?

  小寨村所在的岷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小寨村又是在大山深处,根本没有路,所谓的路就是山洪暴发时冲出来的。就在小寨村的山上,还有几个村子,甚至都没有通电。这里没有像样的耕地,都是巴掌大小,而且土地贫瘠,产量很低。由于交通不便,这里出产的药材,比如说当归,也买不出好价钱。 [全文][评论]

■ 他们为何愿意做乞丐?

  贫困并不是“乞讨热”的根源,“不劳而获”也不是贫困地区群众心甘情愿的选择,通过正常、正当途径无法获取必需的生活、生产资料才是问题所在…[全文][评论]

■ 为何乞讨而不打工?

  他们没受过教育,他们出去打工的时候,打两次工,结果再被老板一骗的话,他们这样就怕了,自己力量花出去了,但是挣不到钱,而且被骗觉得很生气的,看到有些人要钱,出去讨钱,一个人讨回来一千多,感觉自己去打工又挣不到钱… [全文][评论]

■ “拒绝救助”是因为“乞讨成习俗”?

  “乞讨习俗”只是表象,只是借口,当然“拒绝救助”也就不能简单地以“习俗”来搪塞。
  与其说是他们“拒绝救助”,不如说是他们对现行的救助制度并不满意。他们不是不愿意接受救助,而是他们知道,救助只是一种暂时行为,收留或送返,却并不能改变他们的贫困。回到家乡之后,他们依然要面对极度的贫困,可能不得不重返乞讨之路,救助并不能解决他们的根本问题,也就显得缺乏实际意义。[全文][评论]

■ “乞讨文化”的另一面是“精神贫困”

  物质的贫困永远不能完全掩盖羞耻,而精神的贫困则会使羞耻感完全泯灭……[全文][评论]

■ “乞讨村”折射小农经济现实困境

  当我们的某些专家还在那儿高谈阔论“土地是农民的社会保障”的时候,他们应该去问问这些“乞讨村”、“卖血村”的人们,应该想想当今农业的现实处境:一年辛苦,一亩地能挣多少钱?平均每个人有多少耕地?[全文][评论]

■小寨乡自然环境恶劣,学生们上学要步行七八公里被山洪冲出来的路
■贫瘠的土地上种出的药材当归产量低、个头也小
■董福生依靠身体的“残疾”带着孩子在沈阳市讨要了已经近4年,老家已经盖起了十余间在当地来说算是“豪华”的新房

  整个暑假,他都承受着来自乡亲们的巨大的压力,而当暑假结束离乡返校时,他居然有了一种逃离和解脱的感觉。李玉平说,他们觉得我带着记者就是断了他们的饭碗,但是我如果不走,我想我会不会遭到他们的攻击。因为我家贷的高利贷多数是那些乞讨人员要回来的钱,我通过媒体各方面进行宣传的话,无形中得罪了这些放高利贷的,我想他们一定会要挟我父母亲,逼他们还高利贷,这是我非常担心的。[评论]

■老师对学生进行假期不要乞讨的教育
■李玉平帮薛家懒汉的儿子补课
■乞丐村墙壁上的标语
■ 学校里设禁讨教育

  孩子很快成了讨要的主要“工具”。为了不让学生出外乞讨,每学期期末乡里各学校都要组织开展禁讨教育。针对小寨乡的情况,教育局从去年起免除该乡所有学生的学杂费和书本费…[全文]

■ “公开信”劝不住外出行乞人

  早在2002年,县上就对出现在兰州的岷县乞讨人员专门成立了调查组,进乡上门摸底调查。但是,调查的结果最终没有公开。不过,有人透露,外出的岷县乞丐,最差的一年讨几百元,好的能有数千元,而这比在家待着强多了。 [全文][评论]

■ 拒绝“跪下”的人们

  讨要的人往往获得了更好的生活,成了村里先富起来的人,这样就对那些拒绝讨要的家庭,构成了某种潜在的挑战,甚或嘲笑。 [全文][评论]

■ “乞丐村”的村民何时能站起来?

  面对人们日夜浸淫其间的讨要风气,无论李平还是李玉平,都不得不承认,自己属于弱势的一方。 [全文][评论]

■ 李玉平:我对拯救家乡人的灵魂负有责任

  “我的努力不完全是为了自己,我要让村里人看到,到外面读书是有前途的,供孩子读书而不是带他们讨要,是值得的。”
  李玉平自认是村里的异类。“跑那么远去读书,又总爱回来‘管闲事’。由于我选择了与他们不同的道路,甚至有一些人抱着不好的心理,等着看我们家的笑话。” [全文][评论]

■ 李玉平的尴尬境地

  李玉平家的房子是村里最破的,所以村里很多人瞧不起他们家。今年暑假,李玉平回家后,开始每家每户的劝说村民不要出去乞讨了。可是,等待他的却是各种各样的嘲讽。 [全文][评论]

■ 让李玉平的未来给“乞丐村”一个信心?

  因为现在我们全村人都在看着我,看这个孩子大学出来怎么办,看他有没有前途,我就想着在外面能找到一份工作,然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自己发展得更好,以一个全新的面目回到村子里面,让他们来看,出去虽然穷人家,最穷家庭出生的孩子,只要有能力,虽然学校不是很好,但是还是蛮有前途的,应该给他们一个表现吧。 [全文][评论]

总第120期 2005年9月19日 编辑:杨林




ChinaRen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帮助中心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