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袁宝璟大学时艰苦奋斗 和外地民工抢饭吃
在北京期间,汪兴经常与比他小8岁的袁宝通电话,很快他们便成为几乎无所不谈的好朋友。在汪兴学习那两年里,他亲眼看到袁宝为了挣出生活费,放弃了所有的娱乐,一边挣钱一边学习……一段时间之后,他用挣来的钱,买了一辆旧三轮车,和外地民工抢饭吃;几年间,数不清有多少油盐酱醋、烟酒糖茶通过他的三轮车,流进了京城大小胡同的杂货店。
1989年毕业前夕,他背起一个大书包,开始瞄准大公司和银行,从建国门凡见有牌匾的就进去,到一个单位就向人家送发一张“自我推荐表”。 最终,他如愿地选择了银行,这是世人眼中的一个“金饭碗”。后来,他又在政法大学修习经济法,成为在职研究生。
冥冥之中,好像有一双看不见的手,牵着他们俩走到一起。是命运的巧合?这大起大落的人生回旋里,这无法理解的急速兴衰史中,一定蕴含着值得追溯的秘密,隐藏着振聋发聩的启迪呀……
1985年的北京,中国改革的航船正破浪前行。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对于许多大学学子来说,无疑正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况且,那时的北京,不仅仅是中国人的首都,是人们大开眼界、梦寐以求的地方;还是改革开放的总指挥部,是改变观念的大本营,也是最早能领略新鲜空气的地方。自然,作为改革的前沿阵地,大学校园里是思想最活跃、观念最领先的地方。
然而,这些对于连温饱都没有解决、家庭一贫如洗的袁宝来说,更多的是内心“不忍心哥哥打工来供学费”,他必须一肩挑起学习的重任,一肩挑起给自己挣生活费的担子。
袁宝成功后,曾多次为记者描述他上大学时最为凄惨的场景:为解决生存问题,他给教授抄书稿,每万字两块钱;给公司写信封,每千字五块钱。后来,他用挣来的钱买了一辆旧三轮,和外地民工“抢饭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