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袁宝璟干了三件令同学们眼花缭乱的大事后,同学们全服了!
袁宝的一位大学同学也曾向记者表示,他知道袁宝家境有点穷,但不至于像他后来描述的那么惨。不过袁宝倒是挺有经济头脑,每逢圣诞、元旦等节日时,他都喜欢在学校卖点贺年卡和明信片;每年放假回校,他总是带回点家乡特产在学校卖,“赚回了回家的火车票钱”。总之他是“生意”不断,从不空手。
当然,作为一个有心计的小城市人,到北京上大学并不是他的目的,他是把上大学看成通向成功的阶梯,而且也是留在北京的阶梯。 因为,他感触更深的是,北京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人生最广阔的舞台。这里的一切对于他来说,都充满了诱惑力!就连空气都充满了贵族气息。
为此,袁宝内心最大的目标就是能够留在北京发展。然而,一个外地学子想留在北京,又谈何容易?可是,当他干了三件令同学们眼花缭乱的大事后,同学们全服了!
第一件事是他作为一个有心计的男人,在大学期间,首先完成了婚姻大事———这个长相气质一般,其貌不扬,很少有人会注意到的人,却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又在学校学生会宣传部工作,这使得他受到了一些关注。人们关注多了,他就会利用每一次关注,把自己读书比较多、脑子转得比较快、比较能侃,而且能够把东北人敢冒险,胆子大的特点,一一展示出来。于是,他曾像一个磁场一样,很快把一位性格有点内向、容貌一般、家在北京的女同学吸引住了。伴随着他那富有成效、不停地进攻,两人交往便越来越密切,形影不离。她就是后来成为袁宝第一任妻子的宋海云。他当初选择宋海云,就是为了留在北京。
在此基础上,他又师出有名地迈出了第二步,那就是他一边上学,一边把未来发展的眼光,投向了现实社会,盯住一些大公司,特别是盯住了看上去离财富最近的银行。于是,他向心目中神圣的“目标公司”、“目标银行”递送出一份份“自我推荐表”。在那个大多数同龄人都还不太成熟的年代,他以一种早熟的姿态,开始在京城推销自己,这无疑是非常精明之举。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毕业后,袁宝先在学校的学生处待了一段时间,便如愿地进入北京中国建设银行工会做文宣工作,端起了一个世人眼中的“金饭碗”。
恰恰是这些艰辛,使袁宝的“财商”得到启蒙和磨炼,为日后在商界的驰骋打下了基础。
然而,他走上社会以后,很快就发现在这个改革开放的年代,抱个“金饭碗”的想法,比较肤浅,已经落伍了。尤其是他看到那些大款们花天酒地挥金如土,看到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有空子可钻,他的心理极不平衡。他非常清楚他留在北京不等于能在北京站稳脚跟,不等于能活得真正像个人样,因为要活得像个人样需要钱。而“金饭碗”里的那点“薪水”只是杯水车薪。
1992年,袁宝为了脱贫又勇敢地迈出了第三步,辞去了他“来之不易”的银行工作,在北京郊区怀柔注册了建昊实业发展公司,创业资金为多方筹得的20万元。
袁宝下海后,在资金不足,又缺乏门路的情况下,将目光首先瞄向了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大量科研成果。袁宝认为: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那些经过论证和鉴定之后就束之高阁、沉睡不醒的科研成果中,埋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无疑,那些束之高阁的科研成果,等待着“独具慧眼”的人们去唤醒。
袁宝采取苦行僧的做法,仿照推销员,先是一家一家地敲企业的门,将有技术需求的企业名单及其所需之技术种类记录在案,再找到各个大学和研究机构,买断相关科研成果,再卖给需要这些成果的企业。
当然,在拼缝的过程中,袁宝也一直留意着适合自己的项目。他很快相中一个项目。这个项目现在的名字叫做“小黑麦”,其实是一个基因工程,能够将种子基因进行排序。袁宝认为,此技术远远高于现在热门的克隆技术。袁宝相中“小黑麦”技术后,决心将之实现产业化。“产业化是文明的称呼,其实,当时就是租地卖种子,就是去当农民。”
于是,他倾囊而出,把20万元都作为启动资金,买下了优质“小黑麦”专利。而后,他辛辛苦苦地播种,老老实实地除草,安安心心地施肥,汗流浃背地浇水,实实在在地当了半年农民。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之后“小黑麦”成熟,由于麦种珍贵,很快占领全国市场,袁宝掘出第一桶金……获利200多万元。
“小黑麦”成为建昊公司所做的第一个实业项目。这个200万元也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后的真实数据。此后,建昊实业的资金链就开始充满传奇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