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科技评奖有超过95%的情况是大领导领衔,小领导加塞儿,真正干活儿的人在中间,后面是一大堆搭车沾光的人……这已经是科技界公开的秘密了。”日前,在向云南省政协九届五次会议呈交的联名提案中,7名委员呼吁:改革科技项目立项、成果鉴定、评奖和人才遴选的实施细则,用机制来约束行政领导弄虚作假、挂名科研项目的行为。
据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对该省已授奖的科研成果进行的统计分析,2003~2005年的省科技进步奖获得者中,担任行政领导的人员平均占61.6%,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2004~2005年,获国家、省级突出贡献奖和政府特殊津贴的科技人员中,担任行政领导的人员比例达到70.6%,在有的部门和单位甚至高达80%以上。
冯成建委员举例说,某科研部门一名管项目的处长,申报教授职称时的材料足够其申报院士;另一科研部门一名领导领衔了多个科研项目,在短短不到5年的时间内,完成了从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工程师到硕士生导师的“飞跃”。
“这是许多埋头钻研的科技人员可能要一辈子才能取得的成绩。”冯成建说,这种状况严重挫伤了广大真正从事科学研究人员的积极性,难以让有才华的年轻科技人才脱颖而出,也给整个科技界的诚信道德和创新环境带来了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在科研项目的审批评审上,领导挂帅比一线科研人员自行申请更容易,也逐渐成为一条“潜规则”。所以,许多科研人员为了申请到项目,不得不忍气吞声,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与领导共享。“这是一种比剽窃更隐蔽、更恶劣的学术腐败。”一名委员说。
委员们指出,行政干预造成了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低、监管难。在提案中,他们联名呼吁:制定禁止各级行政领导干部挂名担任科技项目负责人的实施细则;对正进行的科研项目进行调查,对挂名的行政领导人进行清理;在科技项目评奖方面制定细则,明确禁止行政领导干部作为获奖者,特殊情况应向社会公示,以便于社会监督;对挂名、剽窃他人科技成果者进行惩处;禁止一人担任多项由财政资助的科研项目,实行一人只能负责一项的措施;调整对科研院所领导人的考核办法,增加考核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作用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