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1+1》:红基会的公信力到底靠什么?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将成立社会监督委员会,设立专门监察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招聘社会人士对所有公益项目进行跟踪监督,面对马书军截留善款案的教训,内部整改的新做法怎样才能确保各个环节公正规范、透明有效?参照国外公益机构的经验和做法,委托第三方适当时候进行效果评估,增强社会公信力,让每份爱心得到善用,我们的公益慈善机构还需怎样才能走得更远更好?《新闻1+1》为您解析。
演播室主持人(董倩):
欢迎收看《新闻1+1》。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昨天宣布,为了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信力,将成立由各界人士参与的一个社会监督委员会。那是什么原因导致红基会要加强社会监督呢?对于这样的一个组织来说,加强外部监督和加强内部透明,到底哪个更重要?今天我们演播室就请到北京大学的王锡锌教授。首先我想听听,您对这样一个新闻,您的评价是什么?
王锡锌(特邀观察员):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为了增强一个基金会,一个公益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引进外部,引进社会监督,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进步。但是我们今天也必须看到,对于公信力的获得来说,已经不是要不要社会监督的问题,而是如何将社会监督做得有效,做得透明,做得真正能够让人相信,因为仅仅说一说社会监督并不能够带来社会公信力,只有有效的、透明的、独立的社会监督才能真正为这些基金会提供社会公信力。
主持人:
我们就首先来了解一下即将成立的红基会的社会监督委员会的相关的消息。
(播放短片)
解说:
红基会招社会人士监督公益项目,红基会引入社会监督跟踪每笔善款。今天,有关红基会的一条新闻引来媒体广泛关注。成立社会监督委员会,这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历史上是第一次,社会监督巨额善款该怎样操作。
据了解,社会监督委员会将邀请政府部门监察、审计、法律、媒体、捐款人和非营利组织的代表等各界人士,并设立专门的监察办公室。同时,委员会还将招聘热心公益事业,有能力、有经验的退休干部,担任义工性质的监察巡视员。
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间引入社会监督?今天,红基会在官方网站最显眼的地方登出了相关公告,其中特别提到了之前被媒体热议的红基会善款遭挪用事件,并称,事件发生后,中国红基会研究制定了加强善款监督的措施。不难看出,对善款遭挪用事件的反思是推动社会监督委员会成立的重要因素。
30万善款被红基会前志愿者截留。一个月前,这条新闻把红基会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截留善款的人叫马书军,曾是九八抗洪勇士,为给患白血病的儿子筹钱治疗,曾行乞武汉街头,得到民众和小天使基金的资助。后来马书军当上了红十字会志愿者,他以帮患儿家长代办申请小天使基金的方式,骗取患儿家长信任,在患儿获得资助后,只将部分资助款分给患儿家长,截留挪用了其余30余万救命款。
然而黑幕被揭开却是一个偶然,今年4月,一名白血病患儿家长到红基会查询救助资金,发现救助金没有到位,发钱的银行卡账号也不是自己的。
5月20号,中国红十字会在官方网站发布声明予以揭露,并提醒患儿家长不要轻信他人代办申请。值得注意的是,马书军截留善款的过程暴露出红基会的监管漏洞,一名患儿以不同的名字申请小天使基金,竟然两次都获得了救助,对此,红基会解释称,该患儿其中的一次捐助是企业指定捐助,并不需要通过评审委员会评议,但是,这还是引起了人们对该基金评审委员会评审制度的质疑。
如今,红基会在事件发生后不久宣布成立社会监督委员会,无疑是完善自身的一种新尝试,而红基会的新尝试还包括吸收国外经验,在适当的时候,委托第三方对公益项目进行效果评估,进一步完善制度。
6月2号,就在红基会宣布成立社会监督委员会的同一天,民政部发布消息称,今年各省慈善组织和政府部门将合作建立儿童大病救助基金,除了自行募集资金外,慈善组织还将获得政府专项财政资金支持,相当于政府购买服务,也可更好地帮助慈善机构缓解资金压力。慈善机构加强监督,政府扶持慈善机构,但愿这两条新闻能为爱心善款的善用问题提供一个崭新的台阶。
[1] [2] [3] [4]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