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兆曦
长期以来,新闻资料一直是以传统的手工方式来收集、整理各种信息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传递信息的工具越来越先进,发生在地球任何一个角落的事情,几乎可以同步传送到世界各地。信息量急剧膨胀,纸质资料的贮存和保管已成为图书馆资料部门最为棘手和头疼的事。一方面存放纸质资料的空间显得捉襟见肘难以招架,越来越不够用了;另一方面印刷出版物的价格不断大幅上涨,在经费受到限制的情况下,进书量在逐年萎缩。因而,只有发展电子数据资料,方能去此二病。当进入90年代信息化浪潮袭来之时,在新闻界首先"揭竿而起"的是资料信息部门。从事新闻资料工作的人员充分认识到,用现代化的手段来开发和管理新闻资料,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新闻资料的自身价值。这样不仅可为新闻报道提供资料快捷准确的服务,而且可以办成信息产业为社会各阶层提供咨询服务,从而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改变过去人们对图书资料部门长期吃"皇粮"的看法。
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间,我国一些新闻单位的资料部门,在最早使用计算机来处理信息的新华社、人民日报和经济日报等中央一级的新闻单位带动下,先后完成了从手工纸质型资料向电子数据型的方向转轨,传统的手工剪报资料被计算机数据库所取代。愈来愈多的新闻单位在中国网和国际互联网上建立网址,通过上网向全国和世界各地的网上用户提供自己的新闻资料数据库产品,实现了新闻资料与社会"共享"。北京的新华社、经济日报以及上海的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新闻单位利用各自的优势率先步入信息市场,而且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然而,当信息化浪潮如狂飙席卷全球时,人们禁不住为图书和纸质印刷担心起来,它们会不会在不久的将来退出历史舞台呢?
在此,先来举一个眼前的例子:《新民晚报》采用电脑排版以此替代手工检字的作坊式生产已将近10年,但是报纸的发行量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字上。这说明什么问题呢?目前的记者、编辑在电脑上构思、在电脑上输入、在电脑上编辑、在电脑上审样,最后设计好的报样是为了拿去付印,变成纸质的文献。这是目前所有出版物(包括世界上最先进国家)的一个共同流程,即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完成一件沿袭了数百上千年的产品。现在,又把一整套在电脑上完成的《新民晚报》送到网上去,读者在任何一个地方,打开一台可以上网的终端机,即能读到《新民晚报》。但是,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人要看印在纸张上的《新民晚报》呢?同样,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那些印在纸上的图书、期刊、报纸的品种为什么还在不断地增加,印刷的总量还在不断地攀升呢?唯一可以解释的是人们的习惯---阅读习惯。它是现在乃至今后无法预知的时间里都会因种种原因而延伸下去的一块被保留和珍视的领地。
其次,图书与纸质文献具有电子数字信息所无法替代的生命力。前者是有机的,后者是无机的;前者是立体的,后者是平面的;前者是可以触摸的实体,后者是虚幻的影像;前者随着时间的延伸而愈会显示出其生命力的价值,后者则永远处于时间的静止状态(只有当它转变习性时,他就是打印在纸上时才会产生生命力的价值,但此时它已经换到纸质文献的位置上去了)。著名微软公司的代表人物盖茨在发表他的一篇有关信息革命的演讲时,仍忘不了当众宣布,要把他的演讲稿付诸出版社,出版一册300页的书。可见图书与纸质文献的强大生命力,在可预见的将来是不会消亡的。因而,报社资料工作的重要方面---藏书发展仍有着广阔天地。
"藏书发展"是一个内涵丰富也是含义相当宽泛的概念。简单通俗点说,就是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来制定图书的选择与采访,挑选适合他们需要的出版物。作为我们新闻单位的资料部门,就要根据新闻工作的性质和特点,确定藏书的范围和发展藏书的计划,不断更新图书,使图书的选择与采访和图书的淘汰与剔除达到最佳状态。
藏书涉及各个领域,上至天文地理,下到寻常百姓的柴米油盐,政、经、军、法,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但是,每家报纸都有各自的特色,因此藏书也有所侧重。
今天,藏书发展面临着强劲的信息化浪潮的挑战,研究和制订一套新形势下的藏书发展政策,包括图书的选择与采访政策、经费投入政策、藏书的管理和保护政策、藏书剔除政策、资源共享政策等等应当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和重视。那种传统保守重藏轻用的藏书观念,以图书的流通阅览为主流的服务模式以及原始的手工检索方式等已难以适应已经进入现代电子通信技术。藏书发展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脉络,就得把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运用到藏书发展的管理上去。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藏书理论。原来以藏书数量作为炫耀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网络环境下,读者或者说信息用户可以不必跑到图书馆或阅览室去借阅某些资料,而只要坐在电脑终端前面利用上网检索与阅览就足够了。智能化的电脑还能在查询文献时,不需要过多地掌握复杂的文献检索工具书和使用方法。因此,当今的藏书发展已不只局限在具体的藏书数量和质量上,还要看它能从网上获取多少信息资源,以及如何把网上资源转化为馆藏资源提供给用户。
我们必须看到,虽然网络资源大大丰富了图书资源,但并不意味着网络资源可以取代图书资源。因为,许多网络资源都是在纸质文献的基础上形成的,直接以电子形式生产信息并提供上网的资源还不多。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各资料信息部门仍应致力于纸质文献的收藏与发展,使网络资源与图书资源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以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优势。
我们还要从本系统本部门的实际出发,结合报纸宣传的任务和性质,认真研究编采部门的需求,合理制定出图书资源与网络资源的配置比例,从而达到两种资源的最佳结合。
在世纪之交,我们迎来了新旧文化的又一次大冲撞。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图书和纸质文献已是我们生命中无法或缺的精神粮食。当我们在网上漫游时,依然会去读书,也会去书写,也会去书店买书。图书已是一种文化,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我们来探讨图书的未来时,我们很难摆脱自己的感情。只有当未来的一代在全新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他们接受教育的方式也与我们时代截然不同的时候,才能由他们来决定未来图书的兴衰,而这是现在难以预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