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弘
“小报”在英国,总是不幸与“三版女郎”、“狗仔队”牵扯不清。而新年伊始,英伦三岛不由对“小报现象”另眼相看:跨越四个世纪的《泰晤士报》赶在2003年圣诞前一个月,推出了她的“小号版”(见题图右);率先在伦敦、曼城试验“一张报纸,两种规格”的《独立报》,新年里要在全国广推小报;《每日电讯报》,这张全英发行量最大的大报(见题图左),也一改相对保守的做派,于内部悄悄试刊瘦身版面。《卫报》、《观察家报》……也按捺不住,拿《泰晤士报》老总罗伯特·汤姆逊(Robert Thomson)的话来说:哪家大报的机要柜里不锁着小报样刊呢?
正是英国报业低迷之时,几家旗舰大报纷纷尝试“小报路线”,决非一时兴起。追溯小报历史,倏忽已有百年,一般认为小报史由1903年《每日镜报》的创刊开始。再细探英语中“小报”一词(tabloid)的解释,其原意是“药片”,后特指流行于晃荡的伦敦有轨电车里的四开报纸。
而今,瞄准地铁人流推广的“小开张大报”,真能成为挽救英国报业的一剂良药吗?小报,会渐渐取代大报成为严肃类报纸的主要载体吗?5年之后,报摊上还能见到大报吗?英伦的“小报路线”,给关注报业发展的人们带来了几多新年遐想……
小开张承载大报格?
在伦敦希思罗机场,报摊上并列放着大小两种《泰晤士报》,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摊主的回答是:“几乎一模一样”,“简直没有差别,就是大小不同而已”。
有意思的是,积极推广“小号版”的大报老总,却偏偏避讳这个“小”字。《泰晤士报》和《独立报》均称之为“紧凑版”,《泰晤士报》老总汤姆逊还一再强调,“这与一般小报非常不同,它以新的形态,承载严肃大报的内容及价值观。”
其实,由大到小,缩的不单是开张,增的不仅是版面。2003年11月26日,《泰晤士报》推出小报的当日,《卫报》传媒专栏的一份初步调查即显示,“小泰晤士”掉了至少四个段落,不少文章也被“砍”过了。《泰晤士报》的新闻发言人道格拉斯·兰姆斯波顿(Douglas Ramsbottom)也承认,“小泰晤士”至少有四处有别于它的严肃类“大哥”:
首先是绝大多数的新闻报道,包括它们的标题,都要经过改写和压缩,要尽量使用少音节的单词但不失原意,更不能有违《泰晤士报》的报格和新闻宗旨。
其次,闻名于世的“泰晤士填字游戏”也会出现在小版面上,但是提示语却完全不同。被视为小报标志的“三版女郎”也会现身“小泰晤士”,但兰姆斯波顿说泰晤士的女郎“有品位”,人选也将来自读者熟悉的范畴。
此外,“小泰晤士”还会增加体育报道的量,一些有争议的赛事,不光要增加文字报道,还要配上照片,这在原来的《泰晤士报》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兰姆斯波顿尚未透露的,是报纸为小开张精心设计的版面语言,比如增加彩页,重视分栏、留白等。翻开“小泰晤士”,你会注意到整个第二版凸现“便民”风格:各版文章目录,气象图表,外加消费新闻。难怪大报改小之后,原来的一批小报老总感叹:“他们在模仿我们,不,他们也将改变我们!”
为尝试小开张,《泰晤士报》编辑部仅增加了不到20位人手改写稿件。
一家历史长达200多年,享誉全球的严肃类大报何以如此神速地走上小报路线?其实仔细想来,早在试验小报之前,《泰晤士报》的四开专刊T2,还有《卫报》的专副刊也都已向小报看齐。借着这些生活类专副刊(求职、教育、公共服务、娱乐、人物特写等),趣味话题和名流轶事进入了严肃大报的编辑视野,短小活泼的文风也渐渐跻身主流。更主要的是,编辑出版四开专刊,令传统的大报团队积累了小报编辑经验,还摸索出不同于地摊小报、黄色小报的“健康风格”。严肃类大报不无得意地介绍:“我们的报纸既可以摊开在餐桌上,也可以供您在地铁里翻阅。”而那在地铁里翻阅的专刊,便是今日“小开张”的雏形。与其说《泰晤士报》、《独立报》一夜间变形,毋宁说大报早已吸纳了适应现代生活方式、阅读习惯的小报风格,悄悄转型。不过是借着“出小报”的机会终于可以甩开“严肃类大报”的沉重帽子。
小报路线改写经济曲线?
英国人常说,瞧一眼某人在读什么报纸,就能猜出他的身份和地位。这也是严肃类大报迟迟不愿公开称“小”的原因之一。而最终逼迫他们痛下决心的是日益窘迫的经济境况。
虽然英国的报纸读者总数可观,但是整个英国报业和全球报业一样,面临着诸多挑战:读者老龄化、电子媒体抢夺眼球。业内人士指出:“报纸已不能提供最及时的讯息,更不能和电子传媒在传播速度上匹敌。现在的读者阅读报纸无非是想了解得更深些,或者纯粹为了消遣。这么看来,教育程度、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都不再是报纸发行的决定性因素了。事实上,整个受众的组成都在发生变化。”“更何况现在上网点击即可获得报章内容,这给报纸的编排又出了难题。”在出版小开张以前,英国四大旗舰报:《每日电讯》、《泰晤士报》、《卫报》以及《独立报》的发行量均逐月滑坡。争着杀价、比着促销、抢挖新闻,几场混战之后,大报没辙了,似乎只剩“小报路线”还没有试过。
1971年,严肃类大报《每日邮报》自降为小报,其经济收入却直线上升。同一块欧洲大陆上,法国的《世界报》、《解放报》都有小开张,有的严肃类欧洲小报,开张甚至更为“迷你”。还有澳大利亚、南美洲的小报的成功,似乎都在催促着英国报业不妨一试。
率先试水的是《独立报》,她与姊妹报《星期日独立报》自1998年被独立新闻传媒集团收购后,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03年当年赤字预计可达700万英镑。2003年9月30日,伦敦地区的报摊上率先出现了两种规格的《独立报》。预期的小报发行量在10000份到15000份之间,结果当日“小独立”就销出了20000份。广播、电视、影院和街头海报,到处都可见《独立报》为其“小报路线”大力宣传。从伦敦到曼彻斯特,小开张独立报迅速铺展到半个大不列颠帝国。11月,独立新闻传媒集团首席执行官伊凡·佛伦(Ivan Fallon)宣布,10月《独立报》的全国发行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2%,在那些发行小开张报纸的地区,增长量更是超过了50%。
正在小开张《独立报》旗开得胜之际,传媒大亨默多克“出牌”了。11月26日,7万份“瘦身”的《泰晤士报》铺向大伦敦地区的报摊,此时,小开张《独立报》在伦敦地区的销售量也不过8万份。默多克如是说:“我很高兴《独立报》先行一步,现在我们试验小报就没了障碍。”“假如我是先行者,恐怕还要担个‘降格泰晤士’的骂名。”从《泰晤士报》为小报版所组织的市场推广来看,此动作酝酿已有多时。这家历史悠久的报馆甚至在读者中开展折纸比赛,引导人们关注变小了的报纸。
自打出版小开张后,《泰晤士报》给予零售商的分成从12.5便士提高到了18便士。而《独立报》在发行小报之初,也大大鼓励零售商的积极性,分成从14.4便士一跃至30便士,虽然后来有所回落,但是为应对“小泰晤士”的出台,《独立报》又要给报贩加钱。《独立报》也好,《泰晤士报》也罢,他们都率先选择了地铁、公交、火车站
的报摊作为小报版的“试验田”。85%的“小泰晤士”是流往大伦敦地区的M25公路沿线,须知M25是全欧洲最繁忙的交通路线。“小独立”在伦敦精彩亮相后,第二站又赶去曼彻斯特,那里交通发达,购买力强,年轻人、学生族又占有相当比重。
《卫报》的一份调查显示,有相当比重的《每日邮报》的读者是冲着这份报纸便于携带阅读而掏钱的。这批读者称,假如同样的开张,换成不同风格的新闻内容,他们也很愿意换一换口味。《独立报》也称,该报的小开张受到常乘坐地铁、公交、火车的上班族以及女性读者的追捧。
5年后,还有大报吗?
面对新年凸现的“小报化”趋势,英国传媒开展了热烈的讨论,焦点就在:“小报会取代大报吗?”“5年后,还会有大报吗?”
对开报纸的形式已不能适应现代阅读习惯,对此已无太大争论,《英国新闻评论》给予两大报纸的“小号版”
以极大鼓励:这么好的主意早该有人一试。《独立报》前任主编,现为BBC时政编辑的安德鲁·玛尔(Andrew Marr)认为,“小独立”给人印象深刻,但是与大开张同样的价格(60便士),显然贵了一些。此外,就一张小报而言,“小独立”的版式设计也过于保守、呆板了一点。而《卫报》的传媒专栏作者罗尔·格林斯兰德(Roy Greenslade)说:“至今我也没有觉出小开张到底有什么优势。”
业界至少对大小开张报纸并存的现状提出以下疑问:广告商愿意提供两个版式的广告设计吗?记者,还有那些写长篇评论的评论家,他们在“一稿两投”时究竟以何为选材、写作的标准呢?大小报同出,印刷发行又如何跟上?短期的发行量回升究竟能否带来长期效益呢?面对来自《每日镜报》等小报的竞争,新的“小开张大报”又有何奇招?还有人大胆设想,假如再来个“戴妃传奇”,那些向来对“小报做派”嗤之以鼻的大报编辑,又将怎样指挥他们的“小独立”、“小泰晤士”进行报道?
观察家指出:一张报纸的报格决定了它只能有一种主要载体。经过了大小并存的试验期后,《独立报》、《泰晤士报》以及更多的追随者必须在“大”与“小”间抉择。《泰晤士报》所属的新闻集团高层就说:每张报纸都会变成小报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但是这个问题绝对不是白问。
在《泰晤士报》的伦敦报馆里,悬挂着一幅有趣的图片:咖啡馆里一位绅士一头埋进大报间,身边一个工人模样的男子好奇窥视:他到底在读什么呢?
光阴飞逝,办报的、读报的,还有报纸本身,都不是19世纪咖啡馆里的旧模样了。当英国大报启动小报路线时,报业市场的变化又岂在大小之间!■
(作者系新民晚报记者,现公派在英攻读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