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讲话者为张锦明 杨 涛/图 |
来源:南方周末
倾力推民主十年触坚冰 女书记艰难试验不言悔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朱红军 发自四川遂宁、雅安
在国内首次公选镇长(保石)、首次直选乡镇长(步云)、首次县级党代表直选,以及在党代会内部试行监督、决策、执行三权相互制约等一系列“超常”之举,皆出自她手。
有人说她是十年来基层政改最坚定的实践者,有人说她是共产党的“铁杆”党员,还有人说她的改革太超前,有人替她捏汗,“不会有好结果”。
在国内首次公选镇长(保石)、首次直选乡镇长(步云)、首次县级党代表直选,以及在党代会内部试行监督、决策、执行三权相互制约等一系列“超常”之举,皆出自她手。
十年来,她执着于基层民主实践,在西部开展的每一次大胆试验,都招来海内外大批记者,但她始终选择回避。
她经常说,只有执政党的成员不断探询改革出路,才能保证党的生机和活力,她还自称,自己是体制的受益者,党给自己太多,而自己却不能给党更多,为此时感愧疚。
近段时间,围绕着改革、民主等话题的讨论已呈现太多,2007年5月,南方周末记者在四川考察张锦明的十年改革,调查的结果也许能为读者提供独特视角,十年改革中的艰辛、青涩、游移、困惑、惊喜,也许值得改革设计者们仔细研究。
误识“民主”
四川雅安市委副书记张锦明的电脑里珍藏着一本未完成的书稿,开篇即是,1998年的川北闭塞山乡,四个乡镇首破传统体制藩篱,实现乡镇长、党委书记公选的往事。
这是一段迄今仍令人感慨万端的传奇,始作俑者正是时任四川遂宁市市中区区委书记的张锦明。那一年,她41岁,自言受益于传统体制,终出任“主干道上的一把手”。
1998年初,上任区委书记数月,一个十分严峻的基层干部现状摆在面前:下辖四个乡镇领导班子多名成员相继出现经济问题,一些官场素来看好的下属,却还有另一副面孔。
一位镇长,酒酣之后,大笔一挥,就把老百姓集资的80万农村合作基金转贷他人,一去不回。另一事件则有些血腥,一位乡人武部长因怀疑党委书记在换届时对自己不利,竟将手榴弹扔进书记办公室。
有人责难,“你们是怎么选的干部?是不是你们的干部路线出了问题?”
张锦明很窝火:“我当书记才几天?你们问我,我去问谁?!”但她又不能这样说,“反正你现在是共产党的书记,问你就是问共产党!”
“当时最迫切的问题就是挽回一个基层党组织的信誉。”她后来总结道。
更现实的难题在于,从哪任命这么多干部去填补空缺?对这个新书记来讲,基于本能的考虑还包括:“若是区里任命,万一再出事,谁来承担责任?”
保石镇公选的念头由此而生,“大家来公选,风险至少可以分担。”这是一个初衷朴素又不乏政治实用主义色彩的念头。
1998年4月,保石镇实行镇长公选,六百多名人大代表、村干部、村民代表投票产生正式候选人,再经乡镇人代会投票决定最终镇长人选。较之过往,民意被公然推上前台,组织意图则为之让位。
这暗合了当时四川省委组织部正在酝酿的扩大基层民主的考虑,不久,四川省电视台《今晚十分》和《共产党人》栏目公开赞誉其为四川省第一次乡镇公选试验。
这种赞赏令张锦明始料不及,她在日记中写下:“吏不畏我威,只畏我廉;民不求我能,只求我公!”
因此一役,随后的推进路线低调而前卫,几个月内跨过了基层民主几十年的“掣肘”:保石镇镇长候选人限制在党内提名,横山镇则开放了仅在党内的提名限制,而东禅和莲花两镇,则是从行政长官层面转为真正的“一把手”党委书记的党内公选。
而横山镇镇长出了“意外”,非中共党员的邓少斌公选胜出,“既然公选,就得民意为上,尊重规则。”在十年后,人们还在期待能有更多党外人士担任行政首长正职时,遂宁已经诞生了一个党外镇长。
她后来在回友人的信中说,“党的宗旨告诉我们,必须把群众的普遍性的合理要求作为一种历史发展趋势加以引导,并组织他们以相对规范的形式表达出来,开展下去。”
这后半句“以相对规范的形式”,却是源于随后一场更惊心动魄的改革——步云直选。而这次大胆尝试,几乎使她坠入仕途深渊。
[1] [2] [3] [4] [5] [6]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