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过岂会无痕”
十年基层改革,为什么是张锦明?追问到最后,很多人归为“偶然”。
这并不是一句谦逊之辞,在步云,在雅安,南方周末记者追寻曾经的改革故事,一些官员一提及张锦明主导的那些民主改革、执政建设就满眼发光,滔滔不绝,甚至潸然泪下。
闺中密友对于“为什么是张锦明”的解释是,这是一个不甘平庸的女人,不囿陈规,对新生事物包容甚至接纳,补充的例子是,在遂宁当了书记后,有一次去成都开会竟然把头发染成了栗色,成为遂宁第一个染头发的女公务员。
她的仕途也很有特点,在雅安工作五年,同僚几多变更,一位当地官员戏称:张书记真是名副其实的雅安名片。世俗的逻辑是,她若不做这些,或许会走得更远。
2007年5月中旬,记者奔赴一些改革地区,一些地方似乎又回到了从前,面对“人走政息”的体制惯性,张自己也不得不承认,改革岂是旦夕之功?
极其偶尔的时候,她也会内心挣扎:走过的为官之路,是对还是错?
被她主导的改革裹兵进来的基层官员,也殊途各异。步云直选的乡长谭晓秋,仕途坎坷,自嘲道:我是个早产的私生子。而另一些因为公选而步入政府序列的村干部,则再三拜托记者转达感谢,“谢谢张书记给了我第二次政治生命。”
她的一位下属,现今在邻近一个县担任领导职务的官员,在谈及昔日的直接领导时,总是长久沉思,沉思后几次说,“雁过岂会无痕?”
这些正负信息,传到张锦明耳中,她的表情复杂,许久无语。
2007年换届,党委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张锦明主动请缨,分管新农村建设。
她还在继续“折腾”,这一次将村民和村干部请上了讲坛,她说他们才是新农村的主人,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听听他们的愿望,以此作为政府倾斜政策的试点依据。她安静地坐在人群中,整整一天,时有微笑。
[上一页] [1] [2] [3] [4] [5]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