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环球人物》专区 > 《环球人物》最新

世界,在激荡中走向未来

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2011年01月17日09:56

  

  周小川,不想跟美国思路跑

  坚持人民币汇率要根据中国自身的需要灵活调整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许陈静

  周小川的影响力毋庸置疑。自从2009年3月23日那篇震惊全球的《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发表以来,他在国际上的称号就从“人民币先生”变成了“世界元先生”。世界各国的银行家、企业家乃至领导人,都想见他。

  2010年11月30日,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在一场内部讲座中见到了周小川。一开始,他就带着惯有的微笑说:“我知道大家都很想了解央行货币政策的走向,但我今天可不能说。所有的货币政策调整都是要通过特定途径宣布的。”果然,12月25日,央行公布了2010年第二次加息公告。或许在演讲时,周小川就已酝酿好了这次加息行动。

  无论对内还是对外,周小川上任以来一直为人民币殚精竭虑。这从他日益斑白的头发中就能看出。

  “与其说是官员,不如说是经济学家”

  周小川出生于1948年1月29日,祖籍江苏省无锡市的宜兴。在宜兴,周氏被称为“江南世家”,兴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周小川的父亲周建南20岁参加革命,长期从事统战和情报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周建南担任过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进出口委员会副主任、机械工业部部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顾问等职。周小川曾谈到家庭对他的影响:“受父亲的影响,我从小就对经济问题比较感兴趣。”

  周小川是家里的长子。他1966年高中毕业时,“文革”开始了。两年后,20岁的他和大多数知识青年一样,“下乡”去了黑龙江。1982年,他成为清华大学系统工程系首批招收的两名博士生之一,主攻经济问题。1985年,他以《国民经济模型与经济大系统的分解途径》一文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1986年,周小川进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当时这里会聚了一大批坚决主张“市场化”的青年学者,被视为“80年代一系列改革的策源地”。就是在那时,周小川开始了对中国经济整体改革的思考。

  1987年7月,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和世界银行联合召开国有企业改革讨论会,史称“钓鱼台会议”。会上,周小川见到了“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国际最先进的经济管理思想,向他打开了大门。他和其他学者一起,开始为国企改革规划新的方向。

  此后,周小川发表了上百篇学术论文,出版过数十部专著,曾两次获得国内经济学界的最高荣誉——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业内人士评价说:“具有学院派气质的周小川,与其说是一名官员,不如说是位经济学家。”

  “人民币先生”诞生

  1986年,周小川出任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助理,1991年调任中国银行副行长。他早年的同事评价道:“周小川的学术优势与外经贸部部长助理的经历,使他在中国银行的领导岗位上得心应手。”

  1995年,周小川成为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以下简称“外管局”),次年又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兼外管局局长。

  此后,他相继担任过建设银行行长、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主席等职,直到2002年年底,出任央行行长。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汇率由国家实行严格管理和控制,1953年开始实行单一固定汇率制。改革开放后,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1995年,人民币实现了经常项目的可兑换。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也可以在做生意、寄钱等小事中,将人民币自由兑换成所需的外汇。这可是破天荒头一遭。

  周小川初掌央行时,美国正掀起一股压迫人民币升值的浪潮,使汇率问题成为他面临的最紧迫任务。此时的他,在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对汇率制度和金融危机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固定汇率好像打仗时手里拿的盾牌,无论你如何打来,我都坚持不动;如果我坚持不住,冲击就会造成影响。浮动汇率则像海绵垫子,你要打进来我就给你一个软的,进来就进来,我不让你打到我;等你想撤的时候,我还夹你一下,让你脱一层皮再走。”这表明他已经有了主意:人民币汇率要根据中国自身的需要灵活调整,决不会跟着美国的意思跑。

  做好准备后,2005年7月 21日晚,周小川宣布,人民币汇率放弃盯住单一美元,参照“一篮子货币”进行浮动。随即,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出现缓慢升值。由于这次汇率改革对促进中国经济平衡增长、抑制通货膨胀有积极作用,周小川因此被媒体称为“人民币先生”。

  “勇敢地捅了美国人的马蜂窝”

  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周小川一面调动各种手段稳定国内金融形势,一面提出了具有全球眼光的应对之策。2009年3月23日,就在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G20峰会)召开前几天,他发表了文章《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文中提出:“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

  文章引来西方媒体的惊呼:“周小川想用‘世界元’取代美元,终结‘美元时代’。”“过去可以称他‘人民币先生’,现在叫他‘世界元先生’更合适。”国内财经界人士则说:“周小川勇敢地捅了美国人的马蜂窝!”

  在周小川和央行的努力下,人民币经受住了金融风暴的考验。2009年年底,《亚洲银行家》杂志向周小川及其领导的中国人民银行颁发了“危机之年卓越领导特别奖”,理由是:“这位行长审慎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在全球经济陷入低迷之时成功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榜样。”英国《金融时报》则据此把周小川誉为“中国最有能力的技术官员”。对于这些赞誉,周小川谦虚地说:“我们只是坚决做好我们自己的这份工作。”

  未获《环球人物》杂志事先书面许可,任何媒体不得转载《环球人物》杂志图片及文字内容,违者《环球人物》杂志将追究其侵权责任。

  

  袁隆平,一粒种子造福世界

  为解决国人吃饭问题和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刘畅

  走进远离闹市的湖南长沙马坡岭,很远便能看到“隆平高科”的大牌子,这里就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也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袁老现在每天至少还要工作7个小时”,2010年12月24日,采访袁隆平时,他的秘书告诉记者。几十年来,袁隆平就是靠着这样的坚持,培育出一批批杂交水稻,为解决国人的吃饭问题和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伟大科学家”日常的工作就是“守田”。他说:“我的工作就是试验田,越是打雷、刮大风、下大雨,越要到田里去看看,看禾苗倒伏不倒伏,看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几十年了,只要田里有稻子,我都会坚持下田。我们所取得的成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算出来的,而是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一点点摸索总结出来的。”

  不迷信权威的“杂交水稻之父”

  1930年,袁隆平出生在北京。小时候,一次去园艺场的参观经历,让他对农业方面的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高中毕业,他选择了农学院,对农业知识进行系统学习。1953年,大学毕业后,为了追求心中的梦,他来到了偏僻的湖南安江农校任教。在那里他一边教课,一边做育种研究,从此就没有离开过他的“水稻”。

  “当时,全国都是一边倒,农业科学也是倒向苏联,特别迷信米丘林等科学家的学说。”因此,在科学研究上,袁隆平被他们误导了很多年。直到1961年,一次,袁隆平在试验田里观察水稻时,突然发现其中一株,穗大粒多,籽粒饱满,杂种优势现象十分明显。“可是,这与当时的经典遗传学教科书上所说的完全不符。”为了探明究竟,袁隆平做了多次试验,结果证实水稻确实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现象。“既然自然界存在着‘天然杂交稻’,那我们探索出其中的规律,就能培育出人工杂交水稻来。”袁隆平坚定了信心,开始研究培育。杂交水稻育种首先要找到天然雄性不育的稻苗。从1964年到1965年,在水稻开花的季节里,袁隆平和助手们每天都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在稻田里观察寻找,最终找到了6株这种稻苗。

  此后,袁隆平和助手们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培育出100%达标的水稻来。面对各种质疑和一次次失败,袁隆平没有气馁,他总结经验教训,并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不育现象,重新选用材料,提出了“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通过一次次的实验,袁隆平在1995年成功研究培育出两系杂交水稻。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仅用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增产的粮食,“每年就能解决3500万人的吃饭问题”。

  袁隆平说:“在研究杂交水稻的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科技工作者,要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不能害怕冷嘲热讽,不能害怕标新立异,否则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

  “首富科学家”的简单生活

  2000年,中国第一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上市。8年后,名誉董事长袁隆平所持有的股份,以市值计算已经过亿。从此,袁隆平又多了个“首富科学家”的名号。而他身边的学生和工作人员,却很难把这位老人和“富翁”联系起来。

  “他哪里有富人的样子。”袁隆平的学生们笑着议论。在学生们的印象里,袁老师永远黑黑瘦瘦,穿一件软塌塌的衬衣或T恤衫。在一次会议上,袁隆平坦言:“不错,我身价2008年就1008亿了,可我真的有那么多钱吗?没有。我现在就是靠每个月6000多元的工资生活,已经很满足了。我今天穿的衣服就50块钱,但我喜欢的还是昨天穿的那件15块钱的衬衫,穿着很精神。”袁隆平认为,“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搞科学研究就是要淡泊名利,踏实做人”。

  在工作人员眼中,袁隆平其实就是一位身板硬朗的“人民农学家”,“老人下田从不要人搀扶,拿起鞋套,脚一蹬就走”。袁隆平说:“我有80岁的年龄,50多岁的身体,30多岁的心态, 20多岁的肌肉弹性。”为了证实这一点,他还给记者展示了一张他的“好身材”游泳照片。袁隆平的业余生活也非常丰富,钓鱼、打排球、听音乐……他说,就是喜欢这些不花钱的平民项目。

  2010年9月,袁隆平度过了他的80岁生日。当时,他许了个愿:到90岁时,要实现亩产1000公斤!当记者问他:“这个愿望能实现吗?”袁隆平信心满满地笑答:“今年我们的试验田里估计有3块亩产量可以超过900公斤。”袁隆平说,目前正努力将杂交水稻向全球推广,如果全球50%的稻田种植杂交水稻,每年可增产1.5亿吨粮食,可多养活4—5亿人口。“我想再努一把力,过两三年时间,便可以达到1000公斤这个目标。”

  未获《环球人物》杂志事先书面许可,任何媒体不得转载《环球人物》杂志图片及文字内容,违者《环球人物》杂志将追究其侵权责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责任编辑:高莹)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