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开信”劝不住外出行乞人
针对小寨乡的情况,岷县县委县政府给予了足够重视,并在2003年11月9日,向群众散发了由岷县文明办、小寨乡党委联合起草的“致小寨乡群众的一封信”。信是这样写的:
“近年来,小寨乡部分群众抛弃家园,让大片良田荒芜,携儿带女外出乞讨,造成了很不良的影响,一些人把这种手段当作发家致富的门路,长年累月厚着脸皮去讨要,挨打受骂,过着非人的生活,丧失人格尊严,多么令人痛心啊!这种行为不但给我们小寨乡带来了不良影响,还使整个岷县在外界的形象受到损害。乡亲们,请大家认真想一想,在别人面前低三下四求爷爷告奶奶地乞讨,受侮辱,遭白眼,心里好受吗?再说,我们总不能祖祖辈辈伸手讨钱过日子呀!
……
“亲爱的乡亲们,长期出门讨钱,自己丢人现脸不说,受害最深的是孩子们,正是上学的年龄,就开始学习乞讨,这是多大的耻辱啊!孩子像一张白纸,您想在上面画啥就成啥,责任在大人而不在孩子。如果我们的孩子都靠乞讨过日子,把孩子培养成懒汉,我们活着还有什么希望?我们的国家还有什么前途?如今党的富民政策这样好,致富的路子多种多样,大家应当利用各种条件,靠自己的双手发家致富,重新树立起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珍惜人格尊严,自觉维护我们岷县人的形象,齐心协力建设好我们的家园。”
可是,信发出去后效果并不理想。岷县文明办主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淇告诉记者,本来信发出后,还要在该乡召开一次动员大会的,可因为突遇震灾就又忙着救灾去了。不过对存在的乞讨问题,他说“还是必须要严肃面对,认真加以引导的”。
据悉,早在2002年,县上就对出现在兰州的岷县乞讨人员专门成立了调查组,进乡上门摸底调查。但是,调查的结果最终没有公开。不过,有人透露,外出的岷县乞丐,最差的一年讨几百元,好的能有数千元,而这比在家待着强多了。
扫盲班进村不见人
对小寨乡“乞讨”风,早在1994年,庞武老师便深有感触。
庞老师那年暑期到小寨乡扫盲,可是去了好几个村子,却根本找不到人———一问,才知很多村民借着这时候,带孩子出去乞讨了。“本来文盲就比较多,可是越不学,越没文化,越没出路!”
庞老师的话代表了很多人的担忧。如今,乞讨风气的盛行,小寨乡里有太多的孩子在寒暑假见不到影子。在虎龙村7组,一位女孩自小随父母到四川乞讨后,就再没有回学校念书,如今十六七岁了,还一直在乞讨。
由于自然环境恶劣,村里孩子的学习生活也十分艰苦。虎龙村村民后春景、后春苗兄妹俩都在虎龙上学,由于学校离村子太远,早上天不亮兄妹俩就要下山,中午啃一块干馍,到了下午才能回家吃上一顿晚饭。2月19日晚上,记者在他家里看到了正狼吞虎咽的兄妹俩,两人碗里都是青稞面条拌洋芋条,面汤上见不到一丝油星。
相比于贫寒、艰苦的学习,在外乞讨的孩子们似乎物质方面还要强于他们。但是,乞儿们则在童年时期就过早领略了人生的冷暖,尊严的沦丧。由于常年外出,许多孩子纯洁的心灵上也涂抹了这个年龄所不该有的灰暗色彩。据一些老师称,出门乞讨过的孩子,明显要比没出去过的淘气、厌学,且自尊心不强。而还有一些孩子,开始像大人一样对乞讨有了依赖性。
除了渐趋加重的厌学倾向。外出乞讨还给当地计划生育工作带来困难,甚至引发了一些家庭变故,妻女被拐、感情破裂,是乞讨家庭中极易发生的事。而对这些家庭,其受到伤害最严重的则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