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可怕的行乞论
随着外出乞讨人员的增多,小寨乡的风气也发生了变化。那些拖儿带女出门乞讨的,手里多多少少有了些钱。而没有出门的,或者说坚决不出门的,相比之下,反而成了村中较贫困的。于是,在现实面前,逐渐生成了一种较为普遍的想法:反正不在本地乞讨,外面的人又不认识我,等乞讨有了钱,就可以回家过好日子。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人对出去乞讨见怪不怪,可以说,几近“笑贫不笑娼”。尊严是无价的,可在一些人来看,只要手里有了钱,即使丧失了尊严,反正在外又没有人知道。抱这种态度的不在少数。而这,也是近3年来乞讨行为激增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岷县的自然条件差,而很多具体农活,则要女人来做,与其极艰辛的劳动而收获不大,不如妇女带着孩子外出乞讨,这样即使丢些脸面,却不费力。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很特别。很多家长中流传着这样一种看法,即孩子在家里呆着,还不如外出乞讨,因为出去至少孩子可以见世面、开眼界,否则,一直让孩子在家里待着,以当地家庭的条件,可能一辈子也走不出大山。甚至有人认为,过早地让孩子在乞讨中体验人生,过早地学会屈辱地面对生活,其社会适应力会越好……正是这样的一种情况,小寨乡乃至县上的一些做法才遇到了无形的“抗拒”。
慢慢地,对乞讨的认识也与传统看法产生了分歧。认为有人出去后丧失人格,道德沦丧;女的出去还很容易引发不安全事故,害了一代又一代。当然也有人则认为,山沟里本来闭塞,孩子出去了,见了世面,懂得了礼貌,而且还缩短了与城市的距离……
但是,也有坚守着尊严,不为风气所动的村民。如虎龙村的董居喜,今年39岁,身体不好,做不成重体力活,而妻子也常年卧床不起,家庭情况在村里也是很差的。在女儿董小琴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妻子病重,小琴为了照顾母亲,差点辍学,当时有人就劝他外出乞讨,可是董居喜硬是咬咬牙,说“宁愿去死,也不愿去讨饭”。通过努力,董小琴没有失学,学习成绩也很好,如今已是小寨初三学生的她,回想起当年,还是深深为父亲当年的话所激励。她说,一定要好好学,将来好走出那个小山沟沟。
针对“流行”在当地的这种观念、,一位村干部指出,这乞讨风的流行,明显是只顾眼前利益的“热坨坨(馍)”现象,不仅影响了下一代,也给岷县人脸上抹了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