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世界观策划 No.41 2011.4.12

  4月11日,科特迪瓦前总统巴博及其夫人被捕。被捕时的视频显示,巴博被关在宾馆内一个漂亮的房间里。他眼神呆滞,满头满脸流着汗,身上穿一件背心和一件白衬衫,用毛巾大把擦完汗后,让人帮他换了一件花衬衣,他不停地跟周围人说话,其间他时不时还偶尔露出无奈的一笑,在留恋总统宝座11年之后,巴博就这样黯然走下了政坛…[我来说两句][高清图:巴博被捕][视频]

从“民主斗士”到“独裁者”

从巴博的政治轨迹中,可以看出其从民主改革家向独裁者的转变,在经历坎坷征途登上总统宝座后,他又走上了前任独裁者的道路。

国家战乱、分裂的见证者与推手

科特迪瓦的繁荣一度成为非洲国家的榜样,但巴博是国家矛盾演变的见证者,更是矛盾激化与内战滥觞的主要推手。

新科总统瓦塔拉:能够带来民族和解?

科特迪瓦内战背后反映的,是非洲政治的老问题:部族与宗教的平衡。瓦塔拉作为该国独立后首次上台的北方民族代表,会如何突破部族与宗教矛盾,走向民族和解?

巴博:由民主斗士向独裁者的蜕变

  从科特迪瓦前总统巴博的政治轨迹,可以看出其从民主改革家向独裁者的转变。他首先是一位历史学讲师,从巴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科特迪瓦向多党派民主政府过渡期间,巴博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2000年当选为总统后,巴博开始采用严厉措施镇压反对派,操纵国家和宗教以维护其权利。[详细]

曾经的民主斗士

  巴博曾先后获阿比让大学历史学士学位和巴黎第七大学博士学位。巴博曾任中学历史和地理教师、非洲历史、艺术和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他曾秘密创建了科特迪瓦人民阵线,在一党制国家里这称得上是大胆之举。1982年他流亡法国以躲避当局的纠缠。1988年他终于回国,1990年参加总统选举,结果败北。1992年,经过暴力示威运动之后,巴博被捕并被判处两年监禁,经历至此,想必很多人都能读出曼德拉的味道[详细]

【巴博的从政轨迹】

  1971年:因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灌输颠覆政权思想遭牢狱之灾
1982年:领导科特迪瓦教师全国性罢工,组建了反对党,流亡法国
1988年:回到科特迪瓦
1990: 科特迪瓦独立后首次大选,巴博作为唯一的反对派候选人参选失利。
1992年:因组织学生抗议再次被捕
2000年:推翻了盖维,在总统大选中获胜,推行高压政策引不满
2002年:爆发政变,巴博动用武力镇压叛乱,致数年内战国家分裂
2007年:同意与反对派共享政权
2010年:总统大学在被推迟5年后召开,巴博败选,拒绝交权
2011年:爆发内战,巴博被捕,被赶下总统宝座。

满手血腥的独裁者

  上世纪90年代末,巴博和非洲另外一些反对派在巴黎参加了一次法国社会党大会。其主题是:“我们能用暴力对抗非洲独裁者吗?”有些人表示赞同,但巴博反对,他只相信投票箱的权力。然而,他当政时期也是反对者遭暗杀的时代,最可怕的事情出现在2004年12月,亲瓦塔拉的示威游行被镇压在血泊中。而在巴博执政期间的数年内战,死伤无数。巴博留恋总统大权,本来定于2005年前举行的总统选举被他推迟了6年,而今大选结果已出,他仍然不愿交出权力。[详细]

 巴博:国家战乱、分裂的见证者与推手

  科特迪瓦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曾是西非最繁盛的国家之一,经济以咖啡可可出口为支柱产业,并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可出口国。但连年的政治乱局让科特迪瓦日渐衰弱,当然,这一过程并非开始于巴博政府,但巴博政府却无意是科特迪瓦乱局的最大推手,巴博对前任歧视性民族政策的继承与发挥,以及他对权力的留恋和高压政策让国家在连年战乱中沉沦。[我来说两句]

曾经繁荣一时的象牙海岸

在独立后不被看好的科特迪瓦却取得了令人炫目的辉煌成就:自1960-1980年,该国GDP翻了22番,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1%,没有任何一年低于10%;与经济繁荣相伴的,是政治的稳定。独立后的20-30年间,科特迪瓦国内一直平稳,和整个黑非洲动荡不安的格局形成鲜明对比,正因如此,90年代初,美国合众国际社曾将科特迪瓦称为“黑非洲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尺”,法国人更是将这个曾经看不上眼的前殖民地,亲昵地称作“法兰西后花园”。

种族对抗的推动者

在巴博继任总统之前,被阿肯族系把控的政权就已经开始推行“科特迪瓦化”运动,这一运动带有明显的歧视其他民族的倾向,最为明显的就是,科特迪瓦现在当选的总统瓦塔拉因双亲之一是布基纳法索人,而被取消竞选总统资格;在人民对民族的认可强过对国家认可的非洲国家,科特迪瓦的民族歧视性政策导致了两方矛盾持续升温,而阿肯族系的巴博上台后更加变本加厉,继续推行排斥两个北方族系和移民的政策,最终酿成了2002-2005年的内战。

推动内战的好战派

由于巴博政府推行的高压政策,2002年9月科特迪瓦内战爆发,来自两大北方部族的军官、士兵和武装民众暴动杀死前总统盖伊全家,占领两座城市,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骚乱。从此时直到2005年5月,科特迪瓦内战打打停停,双方都损失惨重。反政府军一度控制国土面积60%,但巴博一方控制了首都亚穆苏克罗、最大城市阿比让和南方富庶地区,双方都动用了重武器,甚至不惜让童子军上阵,却无法吃掉对方。本来繁荣的科特迪瓦也因内耗逐渐衰落。

巴博走后:瓦塔拉能否扛起和解大旗?

  科特迪瓦内战背后反映的,是非洲政治的老问题——部族与宗教的平衡。巴博总统出生于西南部城市加尼奥阿,属于阿肯族系,信奉罗马天主教;瓦塔拉则是科特迪瓦人和布基纳法索移民联姻后的孩子,曾拥有布基纳法索国籍,信奉伊斯兰教,他们背后,则分别占着各自的部族和宗教支持者。作为北方部族代表(以前从未有过此类情形),瓦塔拉的选择是什么?[详细]

瓦塔拉:几经坎坷的总统路

  瓦塔拉在科特迪瓦首任总统时代作为金融专家脱颖而出,先后成为IMF非洲部主任和西非国家银行总裁,并在1990年被任命为总理,甚至一度代理过总统。瓦塔拉的总统之路同巴博一样曲折,它曾两次试图参加总统选举,均被禁止,他素有清廉、治国有方之誉,但是也有人批评他过于倾向西方,而且,有消息称,瓦塔拉的军队在内战中也存在杀戮、强奸等罪行,在总统大选中瓦塔拉也仅仅获得了54.1%的支持,瓦塔拉治国之路将十分艰难。[详细]

【科特迪瓦的民族宗教构成】

  在约2200万科特迪瓦人口中,阿肯族系占41.4%居第一位,沃尔特族系占16%居第四位,而和沃尔特族系关系较接近的曼迪族系占27%居第二位,两者相加就占了43%,而居第三位的克鲁族系源自冈比亚,和上述几大族系的关系均较疏远。另一方面,科特迪瓦信奉伊斯兰教者占40%,信奉罗马天主教的占27.5%,剩下的则为拜物教崇拜者。由此不难看出,阿肯族系的人口和沃尔特族系-曼迪族系之和旗鼓相当,而宗教方面,伊斯兰教占了人数之盛,罗马天主教占了地利之便(信奉伊斯兰教的以外来移民居多),同样势均力敌。这种旗鼓相当的政治格局,也会埋下动乱的伏笔。[详细]

科特迪瓦如何摆脱内战泥沼?

  科特迪瓦要走出内战,途径仍是是“科特迪瓦化”,这不是贝迪埃那种片面的“科特迪瓦化”,而是通过沟通、和解和对话,淡化部族概念,在不同部族中树立共同的“科特迪瓦民族”理念,让科特迪瓦成为崭新的现代民族国家。这条途径,西非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尝试,如塞内加尔、几内亚等,有的取得一定成绩,有的则步履维艰,科特迪瓦能否走通,恐怕要仰赖当地政治家和各部族的勇气、决心和远见。当然,也有分析称如果目前的部族僵局继续,效仿尼日利亚等周边国家,采用联邦制,或许不失为一条寻求部族间和平共存的良策。[详细]

 推荐阅读

封面故事

我来说两句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