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导读:第二届核安全峰会27日下午结束为期两天的日程,在通过《首尔公报》后闭幕,胡锦涛阐述中国核安全主张,提出四点增进核安全…[滚动][图集]

胡锦涛:中国将继续推动彻底销毁核武器

  胡锦涛:中国将一如既往推动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恪守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支持各国和平利用核能权利,为建设和谐世界作出应有贡献。[详细]

核峰会发表《首尔公报》吁为核安全加强合作

  公报称,将完善以防范核恐怖袭击活动为目标的相关国际准则。具体是指通过各方共同努力,争取使《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修订案在2014年之前生效。为此,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将于2013年主办相关会议,对此进行磋商。[详细]

更多>>首尔核峰会消息

更多>>首尔核峰会各国态度

首尔核安全峰会

·参会:将有近50位国家首脑受邀参会,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确认出席
·议题:峰会将发表《首尔联合声明》,提出具体的行动计划。声明将包括各国加强管理放射性物质,共同防范核物质的非法交易等内容
·目的:尽可能减少全球核物质,加强对核物质的管理,打造“无核世界”
·回顾:首次核安全峰会2010年4月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

首尔核峰会热点话题

·朝核:朝鲜警告称若峰会发布有关朝核的声明,将视其为对朝宣战。此前朝鲜宣布暂停核活动,换取美国粮食援助。
·伊核:由于伊核问题的突出性,将成为峰会的最大聚焦点。
·中方:中国与朝鲜素来亲近,同时又是伊朗第二大能源合作伙伴。因此,在此次峰会上,中国领导人的表态备受关注。

更多>>我来说两句

两次核峰会对比

 

首尔核峰会

2012年3月26日-27日,韩国首尔,53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领导人或代表参加了本届峰会

通过《首尔公报》 吁为核安全加强合作

《首尔公报》的内容涉及全球核安全体系、国际原子能机构作用、核材料、放射源、核安全与核能安全、运输安全、防止不法交易、核检查、核安全文化、情报安全、国际合作等11个领域,共提出了13项非约束力承诺或鼓励措施。[详细]

俄美将要求朝鲜放弃发射卫星 将就裁减核物质等达成协议

首尔核安全峰会的目的就是在于加强对核物质的管理,进而打造无武核世界。首尔峰会将发表首尔联合声明,提出具体的实践行动,据透露,声明将包括各国加强管理放射性物质,共同防范核物质的非法交易等内容。

胡锦涛阐述中国核主张 消除核恐怖根源

提出四点增进核安全愿向亚太地区提供核安全培训;中国严格履行核安全国际义务,已经批准修订后的《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和《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国际公约》,严格履行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规定的义务。中国积极对外提供核安全援助,为亚太地区10多个国家近百人提供培训,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核安全基金捐款,用于支持中国和亚洲地区其他国家核安全能力建设。[详细]

 

华盛顿核峰会

2010年4月12日-13日,美国华盛顿,47个国家或代表以及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和欧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参会

核安全峰会焦点是防止核滥用 不要求停产核材料

峰会集中讨论确保现存核材料的安全,不会要求一些国家停止生产武器级核材料,因为后者将涉及核扩散、核裁军等更复杂议题。[详细]

核安全峰会公报(全文)

今后4年内确保易流失核材料安全,多国承诺放弃高浓缩铀 公报强调:“维护有效的核安全需要各国在国际合作下持续努力,并在自愿的基础上采取行动。我们将通过与所有国家开展对话和合作,促进加强全球核安全。”[详细]

《华盛顿核安全峰会工作计划》

按照工作计划,与会各国将在自愿基础上,根据本国法律和国际义务,在核材料的储存、使用、运输和处理的各个方面以及防止非国家行为者获取、恶意使用核材料所需的信息方面,实施相关的政治承诺。[详细]

世界范围内建在地震带上的核电站

2012年首尔核峰会高清图集

媒体聚焦首尔核安全峰会

纽约时报:奥巴马向中国施压发挥影响力阻止朝鲜发射卫星

奥巴马明确指出,朝鲜发射卫星将破坏朝鲜应尽的国际义务。此前,美国政府刚刚同意向朝鲜运送急需的粮食援助。但奥巴马也正试图利用朝鲜领导人更替的良机,打破朝鲜漫长的“挑衅周期”,并缓解与朝鲜的紧张关系。中国领导人告诉奥巴马,在朝鲜卫星发射问题上,中国与美国同样关注。

美联社:奥巴马视朝鲜为“局外人”

白宫称朝鲜是个“局外人”,奥巴马总统的任务是用警告、哄骗甚至羞辱的方式,迫使朝鲜改变其核进程;朝鲜问题不是奥巴马首尔核安全峰会最关注的问题,他努力确保50多个国家能够放弃核材料,以确保核材料不会落入恐怖分子手中毁掉一座城市。分析家称,奥巴马参加的是首尔核安全峰会,而非朝鲜核问题峰会。

耶路撒冷邮报:全世界武器级核材料达200公斤

美国总统奥巴马称,世界上“依然有太多糟糕的演员”试图向核原料伸手,核恐怖袭击可致无数人死亡。国际裂变材料委员会估计,全世界至少有200万公斤武器级核材料,其中多来自退役的核弹和核燃料发电站。这些核材料可以制造至少10万枚核武器。恐怖分子仅仅只需25公斤高浓度浓缩铀或8公斤钚就可以制作临时核弹。

半岛电视台:核武器依然是全球安全重大威胁

美国总统奥巴马称,各国领导人应该知道世界的安全取决于我们今天采取的行动。国际社会在毁掉核原料、改善全球核设施安全方面已经取得进步,没有更多核物质落入恐怖分子手中。此次首尔核安全峰会的议程就是加强措施,追踪世界所有核原料的活动轨迹,更多对话努力集中于帮助朝鲜放弃火箭发射。

名词释义:核安全与核能安全

  核安全是指防止和处理针对核材料、其他放射性物质或相关设施的偷窃、蓄意破坏、未经授权的获取、非法转让等恶意行为,以及防范恐怖分子获取核材料、破坏核设施等。这也是首尔峰会及2010年华盛顿峰会讨论的主题。核能安全则指采取措施保证核设施的安全运行、防止发生核事故或减轻核事故后果、保护相关人员和环境免受辐射危害等。
(一)防范对象不同
  核安全主要防范破坏核设施、盗窃核材料、实施核恐怖主义等恶意行为。核能安全防范的主要是可能危害核设施安全运行的自然灾害、设备故障或安全生产事故等。
(二)采用措施不同
  核安全措施包括加强实物保护、强化核材料衡算和控制、打击核走私等。核能安全措施包括在核设施选址时考虑地震等自然灾害因素,设计上采取多重防泄漏设计,采取更具安全性的技术,制定完善的操作流程等。
(三)法规标准不同
  两个领域各有国际公约,国际原子能机构分别制定了相关标准和指导原则文件。

朝鲜核开发,牵动“半岛”神经

   朝鲜:核峰会若发朝核有关声明将被视为宣战
  朝中社报道称, 若首尔核安全峰会发表朝核有关声明等对朝进行挑衅,将是对留下朝鲜半岛无核化遗训的白头山伟人愿望的残酷亵渎,将作为又一个特大犯罪而记载于史册……[详细]
  朝鲜核问题,是指朝鲜开发核应用能力而引起的地区安全和外交等一系列问题,相关方为美、中、韩、俄、日。2003年4月促成有朝鲜、中国、美国参加的朝核问题三方会谈。在进行过六轮六方会谈后,2009年4月14日,朝鲜外务省即发表声明,宣布退出六方会谈并将重启核设施建设。
1965年:朝鲜核计划的萌芽
纵观朝鲜的核历史,一直以来朝鲜都将核计划视为谈判桌上一个重要的"筹码",试图通过它来赢得经济、政治和外交上的胜利,提高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详细]
1985年:朝鲜签订《核不扩散条约》
1985年12月朝鲜签订了《核不扩散条约》,并向国际原子能机构公布了宁边工厂的存在。加入《不扩散条约》后不久,朝鲜就在条约遵守方面出现问题,没有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规定…[详细]
2003年:朝鲜退出《核不扩散条约》
2001年布什任美国总统,对外采取强硬外交方针。特别是"9-11"之后,布什政府在主导全球反恐行动的旗号下愈加横行天下。2002年1月29日,布什在的国会演讲时将朝鲜称为"邪恶轴心国"…[详细]
2006年:朝鲜成功进行首次核试爆 [专题]
2006年10月9日早晨,朝鲜通知中国政府将要进行一次4千吨当量的核试验。据美国地质勘测局报告,20分钟后也就是世界标准时间01:35:28,北纬41.294度,东经129.094度发生了地震式(震级4.2)的事件…[详细]
2006年:朝鲜成功进行首次核试爆 [专题]
2006年10月9日早晨,朝鲜通知中国政府将要进行一次4千吨当量的核试验。据美国地质勘测局报告,20分钟后也就是世界标准时间01:35:28,北纬41.294度,东经129.094度发生了地震式(震级4.2)的事件…[详细]
2012年:朝鲜宣布发射“光明星”卫星
  朝鲜外务省发言人2012年2月29日发表声明,称决定在有效的会谈期间暂停核试验、远程导弹试射和宁边的铀浓缩活动;3月,朝鲜宣布将于4月12日至16日发射一颗名为“光明星3号”的地球观测卫星…[详细]

美国伊朗角力,核问题加剧引危机

伊朗核发展三个重要阶段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核计划发展初期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伊朗核计划处于暂时停滞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伊朗核计划重新全面启动时期。1992年,伊朗与俄罗斯签署《和平利用核能协议》,标志着伊朗核计划进入新的阶段。据西方情报部门的资料显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伊朗已在核项目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初步建成了完整的核燃料循环体系。[详细]
  与此同时,伊朗还大力发展自己的导弹系统。1998年伊朗成功地进行了“谢哈布-3型”弹道导弹的试验性发射,射程1300公里,可达以色列,表明了伊朗自身的武器研制和生产能力,加强了伊朗在海湾乃至中东地区的战略威慑力。伊朗还在研制射程2000公里的“谢哈布-4型”弹道导弹和“谢哈布-5型”洲际导弹。
美国强硬遏制伊朗核进展,国际原子能机构加强对伊核监督
  伊朗军事力量的发展、尤其是核问题引起了美国的严重不安。美国一直认为“伊朗是世界上最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其对阿以和平进程的反对,对地区和国际恐怖主义的支持及其寻求制造核武器的努力使其不仅成为邻国的威胁,而且成为整个地区和世界的威胁。"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加强了在伊朗核问题上的施压力度。美国负责武器控制和国际安全事务的副国务卿博尔顿甚至威胁,美国保留使用军事手段防止伊朗发展核武器的权利。美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加强了对伊的核监督。[详细]
伊朗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
  2003年8月26日,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德黑兰南部的纳坦兹检测到了武器级浓缩铀的痕迹。在美国的推动下,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在维也纳通过了由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日本提出、美国全力支持的关于解决当前伊朗核问题的一项决议。决议要求伊朗"全面、无条件地"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在10月底之前,就伊进口的所有与浓缩铀有关的原料及生产设施等呈报一份"完整的报告"。12月18日,伊朗驻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萨利希代表伊朗政府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至此,伊朗政府终于履行其在年底前签约的承诺。
伊朗中止核活动,与欧盟展开谈判
  2004年7月,美英多国敦促伊朗放弃发展核计划,遭到伊朗拒绝。10月,伊朗同意暂时停止一些核活动,但不会放弃提炼浓缩铀的权利。12月13日,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兼首席核问题谈判代表哈桑·鲁哈尼将与英国外交大臣斯特劳、法国外交部长巴尼耶、德国外交部长菲舍尔等举行会晤,就伊朗永久停止核活动的具体条件进行讨论。
伊朗重启铀浓缩活动 恢复核燃料研究
  2005年8月8日,伊朗原子能机构副主席穆罕默德·赛义迪8日宣布,伊朗已于当天恢复了伊斯法罕核设施内的铀转化活动。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8月11日一致通过决议,要求伊朗停止本星期重新启动的核活动。伊朗政府予以拒绝,称决议是不可接受的。伊朗官员宣布,在获得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人员同意后,位于伊朗纳坦兹核设施上的封条已被揭开,核燃料研究工作也得以恢复。美欧在伊朗宣布该消息后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伊朗建成首座核燃料工厂,首度生产纯度达20%的浓缩铀
  伊朗总统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2009年4月11日说,伊朗建成首座核燃料工厂,标志伊朗掌握核燃料生产技术。位于伊朗中部城市伊斯法罕附近的核燃料工厂9日建成,这座工厂每年将生产40吨核燃料,其中10吨供应位于阿克拉市的重水工厂,30吨供给拟投入使用的布什尔核电站。
  2月中旬,伊朗总统内贾德宣布,伊朗已经是"核国家",有能力生产纯度超过20%甚至80%的浓缩铀。4月,伊朗一名高级官员表示,伊朗已经开始筹建一座新的铀浓缩工厂,这是其大规模扩张的核项目的一部分.

安理会四次制裁伊朗

2006年12月23日:安理会通过第1737号决议
  2006年12月23日安理会15个成员国投票一致通过这份由英国、法国和德国起草的决议草案。决议制裁内容包括:要求世界各国对进出伊朗的与铀浓缩和弹道导弹计划相关物资、技术和设备实行禁运;冻结与伊朗核计划和弹道导弹项目相关人员和公司的资产,防止向伊朗提供相关技术和资金支持等。[详细]
2007年3月24日:安理会通过第1747号决议
  1747号决议敦促伊朗立即执行安理会第1737号决议,并在1737号决议的基础上开列了更为严厉的制裁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全面禁止伊朗出口武器;严格限制向伊朗出口武器,包括战斗机、攻击直升机、战舰、导弹、主战坦克和装甲战车。继续对涉及伊朗核项目和导弹计划的个人及实体实施金融制裁和资产冻结,并扩大相关对象的范围,新增15名官员和13家组织,这些人或组织都与伊朗革命卫队、弹道导弹研发计划有关。限制上述15名官员境外旅行。进一步严格限制对伊朗的金融援助和贷款,呼吁各国与国际金融机构不再承诺向伊朗政府提供赠款、财政援助和优惠贷款。[详细]
2008年3月3日:安理会通过1803号决议
  新决议继续要求伊朗暂停铀浓缩等活动,并在前两份决议基础上增加了对伊制裁措施,包括扩大旅行限制和冻结资产对象名单、禁运敏感双用途物项、呼吁各国对部分对伊金融活动保持警惕、依法有条件地在机场和港口检查伊朗空运公司和伊斯兰航运公司的货物等。
  决议同时重申致力于通过政治和外交谈判和平解决问题,支持国际原子能机构发挥作用。为了体现该决议旨在推动谈判的目的及其可逆性,决议还规定,如果伊朗采取积极步骤执行决议,安理会将暂停、甚至终止所有制裁。决议要求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在决议通过后的90天内就伊朗是否已经执行决议提交报告,以便安理会进一步采取适当措施。[详细]
2010年6月9日:安理会通过第1929号决议
  根据决议,主要制裁措施包括禁止伊朗在国外参与核领域的投资活动;禁止各国向伊朗出口坦克、战斗机和军舰等重型武器装备;禁止伊朗进行任何与可运载核武器弹道导弹有关的活动;加强在港口和公海对涉嫌运送违禁品货船的检查措施;禁止各国与伊朗进行与核活动有关的金融交易,同时禁止伊朗在国外开设可能会被用于资助其核活动的独资或合资金融机构。[详细]

介绍:核武器制造关键环节及核武器种类

核武器制造关键环节:
步骤 内容
第一关:核燃料
  是指可在核反应堆中通过核裂变或核聚变产生实用核能的材料,前者如铀-235 ,后者如氘、氚等氢的同位素。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是获得实用铀棒核能的两种主要方式。 铀235、铀233和钚239是能发生核裂变的核燃料,又称裂变核燃料。氘和氚是能发生核聚变的核燃 料,又称聚变核燃料。国际社会严禁扩散3项敏感技术,铀浓缩技术、乏燃料的后处理技术和重水 生产技术。
第二关:起爆装置
  制造一枚原子弹不仅需要有用作裂变燃料的原材料,更要有触发装置,以及一种能在核弹发生 爆炸前使大部分燃料发生裂变的技术(否则核弹会失败)。起爆装置关最大技术难题是高爆炸药 的合理配置。起爆时,在百万分之一秒的时间内同时引爆快速燃烧和慢速燃烧的两种常规炸药, 才能实现真正的核爆炸。如果定时误差超过上述要求,或者两种炸药配比不对,就会大幅度降低 常规爆炸所产生的压缩效果,致使核爆炸威力减半,甚至形不成核爆炸。一些暗中研制原子弹的 国家,就是在这一关面前一筹莫展。
第三关:核试验
  在预定条件下进行的核爆炸装置或核武器爆炸试验。其主要目的是:鉴定核爆炸装置的威力及其 他性能,验证理论计算和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为改进核武器设计或定型生产提供依据等。1996年 ,联合国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后,用计算机模拟取代传统核爆试验可以达到同等试验效 果的介绍就层出不穷。在已有核爆炸试验的基础上将各种参数编程输入超大型计算机,用化学爆 炸、实验室、计算机对核爆炸物理过程和核爆炸效应进行模拟的方法,是非常难以达到的目标。 真正完成完整的核武器物理设计,没有强大丰富的试验数据库的支持是难以想象的。
第四关:投掷技术
  真正的核武器由三部分组成,即核战斗部、运载工具和指挥控制系统。有了核武器就必须拥有相 应的投掷手段。核爆成功后,接下来的小型化和武器化的问题仍然是绕不过去的一关。核武器搭 载试验同样必不可少。一般来讲,战略原子弹主要装在导弹、航空炸弹上,发射平台包括各种射 程的弹道导弹、巡航导弹、核潜艇、战略轰炸机等。不过,随着弹道导弹拦截系统的飞速发展, 弱国凭借自己那有限的运载手段,究竟还有多少机会把得之不易的原子弹扔到对手的头上,实在 是大有疑问。扔不出去的原子弹其实际意义上的威慑能力必定大打折扣。
核武器种类:
1.核武器始祖—原子弹   原子弹是最普通的核武器,也是最早研制出的核武器,它利用原子核裂变反应所放出的巨大能量,通过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电磁脉冲起到杀伤破坏作用。
2.核家族的大个子—氢弹   氢弹是核武器家族中体积最大的一种,它是利用氢的同位素氘、氚等轻原子核的裂变反应,产生强烈爆炸的核武器,又称热核聚变武器。其杀伤机理与原子弹基本相同,但威力比原子弹大几十倍甚至上千倍。
3.杀人核武器—中子弹   中子弹又称弱冲击波强辐射核弹。它在爆炸时能放出大量致人于死地的中子,并使冲击波的作用大大缩小。在战场上,中子弹只杀伤人员等有生目标,而不摧毁如建筑物、技术装备等设备,“对人不对物”是它的一大特点。
4.制瘫核武器—电磁脉冲弹   电磁脉冲弹是利用核爆炸能量来加速核电磁脉冲效应的一种核弹,使用过程中,它所产生的电磁波可烧毁电子设备,可造成大范围的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瘫痪,对人不产生杀伤效应,在未来的“电子战”中将会大显身手。
5.无害的核武器—冲击波弹   它是一种小型氢弹,采用了慢化吸收中子技术,减少了中子活化削弱辐射的作用,其爆炸后,部队可迅速进入爆炸区投入战斗。
6.环境杀手—伽玛射线弹   伽玛射线弹在爆炸后,各种毁伤效应不大,也不会使人立刻死去,但对战场环境可造成大量放射性沾染,迫使敌人离开。所以它比氢弹、中子弹更高级,更具有威慑力。
7.“新生婴儿”—感生辐射弹   感生辐射弹是最新研制而成的一种加强放射性沾染的核武器,主要利用中子产生感生放射性物质,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上造成放射性沾染,达到阻碍和杀伤敌军的目的。

核恐怖主义:世界梦魇,危机四伏

   从地域范围看,南亚作为恐怖主义的高危地带和国际反恐的核心阵地,在美国推行阿-巴新战略的刺激下,恐怖主义与反恐的较量将变得更加激烈。巴基斯坦加大反恐招致塔利班报复,阿富汗塔利班攻势猛烈,恐怖袭击持续上升。中东和非洲的恐怖主义威胁有所回升。 多国社会政治矛盾加深,治安形势恶化,民族主义抬头,排外情绪蔓延,这就为形形色色的极端主义提供了更加肥沃的社会土壤……[详细]
利用信息技术漏洞操纵核武器
   欧美多家智库曾发布报告,称恐怖分子“极有可能”获取核武器,这种威胁是“真切”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曾明确表示,对美国与世界安全的首要威胁不再是国家之间的核战争,而是暴力极端分子带来的核恐怖主义与对更多国家的核扩散……[详细]
从“黑市”获取核材料“炮制”核爆装置
  据独立分析机构“国际核裂变材料专家组”的报告,截至2010年,全球共存有1600吨高浓铀和500吨分离钚,这些核材料足以制造10万枚核弹头。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统计,自1993年至2011年,全球共发生2163起遗失、盗窃、走私或贩卖危险核和放射性材料的案件。这其中大多数是危险性较小的放射性材料,涉及到核材料的较少,但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详细]
攻击民用核设施引发核灾难
  专业人士指出,现在的核电站可以经受因飞行事故坠落小型飞机的撞击,但如果遭遇装满燃料的大型客机的攻击,可能难以抵御。此外,恐怖分子还可能把袭击目标对准运送核废料的车辆。如果核废料车辆在城市受到攻击,大量放射性物质泄出,可能会导致灾难。钚材料储存设施、铀加工和浓缩等其他核设施若遭恐怖袭击,后果也会非常严重。[详细]
发动“脏弹 ”袭击引发社会恐慌
  脏弹,又称放射性炸弹,用传统爆炸物将球状或粉末状的放射性物质扩散到更大的范围内,对城市、街区建筑物产生辐射危害。接触者可能会慢性中毒甚至在短时间内死亡。[详细]

全球核事故数据

时 间 事 故 概 况
2011年3月11日 日本宫城县发生9.0级地震,引发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反应堆所在建筑物爆炸后,日本政府13日承认,在大地震中受损的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可能正在发生"事故",2号机组的高温核燃料正在发生"泄漏事故"。该核电站的3号机组反应堆面临遭遇外部氢气爆炸风险。目前,共有21万人正紧急疏散到安全地带。
2009年12月2日 日本中部地区静冈县御前崎市的滨冈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 核电站的23名工人受到直接辐射,约53升水受到污染,被污染的水放射性超标300多倍
2004年8月9日 日本关西电力公司位于东京以西约350公里处的反应堆发生涡轮机房内蒸汽泄漏事故 导致4人死亡、7人受伤。虽然日本官方称在核电站周围的监测辐射仪器没有发现异常,但此次事故仍被认为是日本迄今伤亡最惨重的核电站事故
1999年9月30日 日本茨城县东海村一家核燃料制造厂发生核物质泄漏事故 造成两名工人死亡,数十人遭到不同程度辐射,附近居民被疏散
1993年4月6日 俄罗斯西伯利亚托姆斯克市附近的托姆斯克化工厂的一个装满放射性溶液的容器发生爆炸 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污染面积达1000公顷,并引起大火,附近的几个村庄被迫整体迁移
1986年4月26日 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 造成30人当场死亡,8吨多强辐射物泄漏。此次核泄漏事故使电站周围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受到直接污染,320多万人受到核辐射侵害,造成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史上最大一次灾难
1979年3月28日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三里岛核电站制冷系统出现故障,致使核反应堆部分熔化 最终造成美国最严重的一次核泄漏事故,至少15万居民被迫撤离
1957年10月10日 英格兰西北部的温德斯凯尔(现改名塞拉菲尔德)核电站的一座反应堆起火 核电站附近的农场产品被禁售一个月,数十人因遭受核辐射而罹患癌症死亡
每年受到的各种辐射: 有效辐射强度(mSv) 核辐射危害 剂量(mSv)人体反应
天然辐射/自然辐射: 2.4 死亡 >4000
医疗检查: 0.4(随医疗保健水平不同在0.04-1.0之间,2008年数据为0.6) 产生几种射线疾病:骨骼和骨密度遭到破坏,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极度减少,有内出血、呕吐、腹泻症状。 2000-4000
大气核试验: 0.005 (高峰值0.15 出现在1963年)
切尔诺贝利事件: 0.002 (北半球平均值,1986年高达0.04,事故附近地区比较高)
核能利用(核电站): 0.0002 轻微的射线疾病,疲劳、呕吐、食欲减退、暂时性脱发。红细胞减少、不可恢复。 1000-2000
高辐射行业职工每人每年受到的辐射:  
核燃料处理: 1.8 没有疾病感觉,但血样中白细胞数量在减少 100-500
应用核辐射的工业: 0.5
核能利用(核电站工作人员): 1.12 (随技术的进步减小) 对人体没有危害 <100
国防: 0.2 日常核辐射 剂量(mSv)辐射源与程度
医用辐射: 0.3 核行业人员一年摄入最高量 50
教育科研: 0.1 平均每人一年的累积量 1-5
航空(飞行员和空姐): 3.0 (另一个来源的数据:1.0-3.4) 来自自然放射源一年的剂量(如空气中的氧) 1-2
采矿(不包括煤矿): 2.7
煤矿: 0.7 天然背景值 0.003
矿物处理加工: 1.0    
其 他:      
每次X光检查的辐射: 1.2 (随诊断部位和方法的不同而不同) X射线医学检查累积量 0.1-0.2
坐飞机一小时的辐射: 0.00425 乘10小时飞机 0.03

核泄漏和核危害

核泄漏:又称为核熔毁,是种发生于核能反应炉故障时,严重的后遗症。核能外泄所发出的核能辐射虽远比核子武器威力与范围小,但是却相同能造成一定程度的生物伤亡。
核能外泄最主要原因:就是核子反应炉核心冷却系统故障,导致控制辐射的相关设备失常。虽说核能外泄不一定全然包括核子灾害,但是已经是已知核能应用上的最大环保隐忧。另外,核能外泄虽也可指使用核能发电的航海器具所发生的灾害;尤其是潜舰,不过一般说来是指用来发电的核能电厂发生的核熔毁事件,例如: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相关组图]
核泄漏造成辐射危害:1、对空气环境、水源、土壤造成辐射性污染;2、对人的影响表现在核辐射,也叫做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y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身体接受的辐射量越多,致癌风险越大,罹患甲状腺癌比例快速增加、白血病病例的增加数量、畸形婴儿出生率会升高…[详细]

防止核辐射污染公众应对须知

核泄漏影响:
一般表现在核辐射,也叫放射性物质,该物质可借由气流的帮助,因此能够没有规律地往外面散开。通过呼吸、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身体接受的辐射量越多,致癌风险越大,罹患甲状腺癌比例快速增加、白血病病例的增加数量、畸形婴儿出生率会升高…[详细]
防范友情提示:
如果在室外,或因避难而在移动当中的话,人要戴上口罩或用水浸湿的毛巾或手绢捂住口鼻,防止吸入放射性物质,要穿戴避免皮肤外露的服装。与此同时,还须防止通过呼吸和食品在体内受到核辐射污染。当民众从外面回到家里时,必须换衣服,并洗手、洗脸。不要饮用自来水和井水,也不要食用放在屋外的蔬菜等食品。


中国核电站分布图

 

核电安全没有神话,忽视规范将再演“福岛”悲剧

  利用核能发电,却具有以下优越性:一是核电站是高能量、少耗料的电站。二是核电站是一座特殊的核燃料生产厂。核燃料燃烧后会使一部分铀-238或钍-232转化为新的可裂变的核燃料钚-239或铀-233。这些燃料经过加工处理后可重新投入反应堆中使用。三是核能是一种清洁的能源。此外,核能的开发技术成熟,能够在工业上大规模应用,且地球上蕴藏着大量的核燃料。因此,核能是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唯一能代替化石燃料并大规模使用的能源。
  目前,全球有30多个国家拥有核电站,总数近500座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和英国是拥有核电站最多的5个国家。其中,美国无论核电站的数量还是总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 [详细]
核事故的危害超过常规战争
  人类的常规战争尽管十分惨烈,但通常是局部的,波及的范围有限,参战的国家有限,涉及的人数有限,受害者只限于特定的人群,战争持续时间也比较短。核事故却不同,一旦出现,危害极大,它不仅破坏力强,破坏范围广,更为严重的是,核污染持续时间很长,给人类带来持久的、难以弥补的灾难。[详细]
发展核电(能)不能肆无忌惮应存戒心
  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经济发展曾因牺牲社会建设、牺牲资源环境作为代价。但发展并不是必须要有一部分人、一部分利益做出牺牲。之所以部分民众“谈核色变”,就因为担心成为核电发展进程中的牺牲品。所以更要求决策者能充分兼顾各方利益,不仅要看到建设的好处,更应充分衡量建设过程中的风险,仅仅表态“发展核电的决心和发展核电的安排是不会改变的”,只能会加剧部分人的抵触心理。[详细]
无视风险的决策很容易,但是更危险
  国务院研究室曾发表文章提出“核电发展的势头过快,继续下去将危及核电长期健康发展”等。但文章一发即遭到核电行业一边倒反对,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予以坚决回应,“保持核电快速发展的势头势在必行”。[详细]
理性决策的本质是敬畏民意,决策需兼顾各方利益
   二十世纪70年代,瑞典政府曾制定了大力发展核能的政策。民众被各种倡导和反对核能的宣传左右轰炸着。但之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极大加深了瑞典人对核电站的排斥心理。1980年,瑞典议会以全民公决的形式决定核电站的未来。最终决定2010年关闭所有核电站,同时大规模投资对核能之外的替代能源的研究。虽然核电利弊争议未定,但如何考量各方利益,是考验政府决策能力的关键。[详细]

核能利用安全再思考:各国如何应对核电危机

德国:暂停延长核电站运营期限计划

  德国总理默克尔14日在柏林宣布,暂停去年通过的延长核电站运营期限计划3个月,在此期间,德国将对所有17座核电站的安全性进行毫无保留的彻底检查。这是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爆炸和放射物泄漏事故后,德国政府首次在延长核电站运营期限问题上做出重大政策转向。[详细]

芬兰:决定对全国核电站进行全面检测

  芬兰辐射与核安全中心将对全国所有核电站反应堆的安全系统进行全面检测,以防发生类似日本核电站近日因地震导致的泄漏事故。尽管芬兰核电站的安全系统并不存在缺陷,但鉴于近日日本核电站因地震引发泄漏事故,因此对芬兰核电站的安全系统进行检测是十分必要的。[详细]

澳大利亚:铀矿股大跌反应对核能前景担忧

   日本福岛核电站起火爆炸对澳大利亚铀矿企业造成重创。在澳大利亚国内,反对核发电的呼声也一直存在,主要原因就是担心核电站安全。在一些州,如昆士兰州,政府甚至明文禁止兴建核设施。因此,此次地震和海啸引起日本福岛核电站的这一系列事故,也必将对澳大利亚未来核能政策的选择产生巨大影响。[详细]

瑞士:暂停境内核电站更新改造计划

  根据瑞士联邦政府的指示,已暂停其境内正在进行中的五个老化核电站更新换代计划。能源联邦办公室发表声明说,在暂停核电站更新改造工作之后,要首先来分析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的原因,然后以此为借鉴来检查瑞士国内核电站的安全状况,在设定更严格的安全标准之后,再恢复核电站的改造工作。[详细]

印度:重新审查现有的核能发展计划

  根据印度政府制定的核能发展计划,印度将从国外购买21座核反应堆,但没有建立与之相关的安全机制。一旦发生核电站的安全事故,印度核电站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将受到严重考验。印度应该吸取的另一个教训是不应该追求建设超大规模集群式的核电站,70万千瓦级的小型核电站的安全可控性要好得多。同时必须确保实际管控核电站运行的本国技术人员,对从外国进口的核反应堆具有足够的技术知识。[详细]

美国:可能会影响美国的核计划发展

  在华盛顿,一些美国议员呼吁,要求美国暂缓国内核电站的建设。参议院国土安全委员会主席利伯曼表示,他曾经是核能的坚定支持者,但现在认为直到汲取日本的经验教训为止,核电建设计划应刹车。另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日本核危机可能也会影响美国的核计划发展。报道说,美国两党对核能发展所达成的共识本身就比较脆弱,此次日本发生核泄漏事件可能将进一步弱化两党的核能发展共识。

法国:愿与日本分享核安全经验 国内掀起激烈争论

  作为世界第2大核能生产国,法国国内掀起了一场激烈争论:环保人士要求关停核电站,"走出核能时代";而政府则召开高层会议,称要吸取日本的教训,并安抚民心。法国在野党还要求法国核安全局和核安全与辐射防护研究所对该国核设施实行全面的安监。面对反对者的批评,法国政府表示将不会考虑修正以核电为主的能源政策。法国环境部长在接受采访时否认了关停核电站的可能性。她并强调"核能是一种很好的能源,我们要做的是应该不断增强其安全性"。[详细]

韩国:启动紧急监测室 对核辐射进行全天候监测

  韩国也表示,将审视自身的核计划。韩国原计划建造14座新核反应堆。位于大田市的韩国原子能安全技术院非常情况监测室是从日本大地震发生后的11日下午4时左右开始动,目前是24小时运转。非常情况监测室因国内外核能事故而开启,是韩国原子能安全技术院于1990年建立后的首次启动。该监测系统对位于韩国全国70处的放射线监测装置监测到的辐射状况进行记录。该监测室还能随时从日本原子能安全机构、国际原子能机构非常对应中心等处接收到与日本核电站事故相关的信息。[详细]

相关专题

更多 >>首尔核峰会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