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商城 - BBS - 搜狗 
搜狐首页 > 新闻频道 > 综合 > 新民晚报创刊75周年 > 新民晚报采编探索
要有独特的理念

NEWS.SOHU.COM  2004年09月06日14:01  来源:新民晚报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作者系新民晚报总编辑)

  新民晚报以"短、广、软"的独特风格著称于世。但是,短也有短的弱点,即不便于写出更有深度的报道。《五色长廊》的创立,是取"长"之深度而补"短"之不足,尤其是在电视媒体兴起之后,报纸上的深度报道显得格外重要与必要。

  在它创办的早期,由于只有一位编辑,没有与之相对应的采访力量,因而尽管在一些重大事件发生时也约请新华社及本报记者采写过一些报道,但总体上时效性并不强,与重大新闻事件的关联度弱,更接近于一个有深度的副刊化版面。

  特稿室的成立,赋予了《五色长廊》一个崭新的理念,那就是:作为新民晚报取"长"补"短"的一个专版,它应该是深度报道的新闻版面,是一个新闻性的视角广阔的长篇特稿专版。

  新理念和新的方针政策的确立,明确了《五色长廊》的独特使命。它将担负起重大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的任务,紧扣时代热点,及时报道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它又是一个可读性、新闻性很强的版面。

  新的理念带来了《五色长廊》全新的独特使命,这个新的理念和使命是否符合《新民晚报》以及《五色长廊》的发展规律,这就要通过新成立的特稿室同仁的努力来进行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包括总编辑助理孙洪康在内,特稿室最初的4位同仁,按照新理念赋予的新使命,迅速行动起来,打响了第一次战役,迎来了特稿室建立后的一个黄金时期。

  当时,全国人大刚刚通过设立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省,海内外的目光聚焦在海南。海南省第一任省委书记兼省长阮崇武,恰巧又曾经担任过上海市副市长。对于在上海出版的《新民晚报》来说,专访阮崇武,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新闻题材。孙洪康亲自出马,赶赴新闻热点海南省。想方设法,历经重重关卡,在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外围采访后,终于采访到了阮崇武本人,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几天之后,当专访阮崇武的长篇特稿在《五色长廊》刊登后,一时间好评如云,纷纷称赞这篇专稿写出了"新闻热点中的热点",被海内外多家媒体全文转载。

  特稿室成立后不久,有一天在本报第一版的右下角,我们忽然看到一则小消息,说"南国第一名胜"广东凌霄岩风景区,因当地阳春市与云浮县村落间矛盾激化引起纠纷,结果被云浮的村民全部炸毁,"南国名胜毁坏殆尽"。这条消息是本报从南方一家著名报纸转载的。看到这则新闻,特稿室的几位同仁都有点"兴奋"。因为如果"南国名胜"被毁,是一大新闻,即使不是如此,内中定有蹊跷,也是大新闻。于是我们立即赶赴现场采访。

  此时已是傍晚。第二天一早,我和盛李先飞广州,再转乘火车,在下午赶到了几千公里之外的山区小城云浮。初次采访,情况叫我们大吃一惊。事情并非像最初报道的那样是景区全部被毁,并且是云浮方挑起事端。大量事实表明,纠纷是双方结怨甚深引起的,但并没有人蓄意炸毁景点,所有的景点都完好无损。为了慎重起见,我们又冒着危险,踩着被炸松滑动的山路,爬上60多米高的山崖,亲眼察看了完好无损的景点。随后,又赶赴阳春,听取了阳春方面对此事件的看法。再连夜赶回广州,用一个下午的时间,两人合作写出了4000字的长篇特稿《凌霄岩爆炸案始末》。报道刊出后,引起了很大反响,多家报纸转载了我们的报道。南方那家报纸专门作了更正,采写最初消息的记者在内部刊物上就采访不实、偏听偏信作了检讨。

  这几次采访,检验了在新理念指引下,特稿室的运作方式和《五色长廊》的新变化。实践证明,这是适应《新民晚报》发展特点和新闻规律的。特稿室的建立,使得《新民晚报》能对重大的、热点的新闻事件作出及时的、有效的反应,这是一家有影响的大报必须具备的素质。同时,这一支队伍要拉得出、打得响,可以避免在约请其它新闻单位供稿中可能发生的失实等情况。更重要的是,对新闻事件及时反应的《五色长廊》,无疑大大增强了它的可读性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此后,在获得全国晚报好新闻特别奖的《战地重访》采访中,在《抗战故地行》、在纪念红军长征60周年等一系列重大采访中,都显现了《五色长廊》新理念所带来的成功变化。(作者现任新民晚报文化部副主任)特稿的独特标准---好看唐宁

  我到特稿部已是第5个年头,在此之前,我在新民晚报已经做了十多年的记者和编辑。以我自己的阅读经验,除非干这一行必须阅读的长篇文件和资料,对一般报刊上刊登的长篇特稿,经常是只看标题和开头几段便立即确定是否还要读下去。同样我写特稿的标准也只有这些:是否好看?有没有吸引人的内容?往往标题和开篇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我想这也是今天很多读者看报时常用的阅读方式。

  在中国,很长时间内3000字以上的特稿没有被列入新闻评奖之列,这有利于倡导写短新闻,但这不应作为妨碍我们去认真采写每一篇特稿的理由。我们在为上百万读者而写作,这个事实本身就是令人安慰的。确实,我们许多报人也一直在为特稿题材的多样化、为写作的丰富性而绞尽脑汁、苦苦思索,为了寻求一点新意,每每与自己习惯的写作方法过不去。在特稿写作的过程中,投入的精力和感情要比原先跑消息、写短通讯的时候多得多,也辛苦得多。为了获取特稿所需要的素材、获得被采访者的信任、得以了解到对方特别的性格、行为和真实的心情,在资料上乃至采访技巧上都要做充分的前期准备,耗费的时间是难以计算的。除非新闻性特强的限时报道,特稿题材的观察和发掘一般都需要较长的积累过程。我们像"包打听"一样,对一切奇特的故事、现象和人物怀有职业的敏感和强烈的好奇心,然后,抓住一个题材进行调查和采访。当我们掌握了尽可能多的素材之后,还得跳出这些材料,寻找最佳切入视角与合适的表现方法---这就是最能够吸引读者去阅读的叙事角度,这个切入点与大多数普通读者的兴趣、与他们所关心的问题的一致的;我们讲述的应该是读者最想了解、与他们的生命、生活和感情有关联的事情。这大概也是所谓的"平民视角"吧。只有做到这些,"好看"两个字才有了前提。

  有一次受命为国庆报道写特稿,我脑子里一直在想,在这个节庆报道的大方向下,怎么样的特稿才会好看呢?想了半天,给自己出个题目叫《上海屋檐下》,写一幢已经拆迁的老房子里的原来居民。我想,在近几年城市居民大迁徙的背景下,这个题材与人们生活有关联,比较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我选的点是市中心在建中的地铁站边的张家花园,这地方非常具有上海市中心的特征。我到居委会查找了一幢此地最老的已经拆迁完毕的房子,并找到那幢消失了的房子里原先住的6户人家的新地址。我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奔走于城乡结合部,一家一家地寻访,一点一点地了解。我听到了这幢房子里发生过的许多有意思的故事。然后,以生活其间、体察其味的角度切入进去,按照那幢老房子的结构,客堂间、前厢房、亭子间,一间间地走进去,把那些互相纠缠的故事逐渐写出来。在故事结尾部分,我写出这幢已经消失的房子的来龙去脉;它是如何从一片滩涂开始,被英国人倒卖了好几次才造起的房子;之后又如何从最初的一户买办人家独居,到一家家不同的人家逐渐搬进来。为了查找到包括清朝道契在内的这些原始材料---在文章中不到300字的篇幅---我又走访了很多地方。百年沧桑中的上海人家,浓缩在这篇4000余字的特稿里。这个过程大概可以说明,特稿采写中的独特视角,并不是坐在家里就能够想出来的。(作者系新民晚报特稿部记者)特稿记者的特别财富---积累钱勤发

  凡是从事文字工作的人,都需要积累。积累的多与少决定文字驾驭能力的高与低,功力的深与浅。积累是一种财富,这是我近20年记者工作中最深切的一个体会。

  交朋友:积累人物

  去年,我参加全国晚报"威海笔会",参加会议的有30家晚报的记者。我向来重视这一类交朋友的会议,因为这是获取"财富"的机会,这个财富不是金钱,而是人。多交一个朋友就少一分困难。我这句"名言"自然获得晚报界朋友的共鸣。于是,大家友好相处视若兄弟,你喝白酒我也喝白酒,你吃大蒜我也吃大蒜,你跳舞我不会但也上去凑凑热闹。从威海回来,一个版面的文章不是主要收获,重要的是交了全国各地这么多晚报界的朋友,这个财富不是用金钱可以估量的。

  去年7月我奉命到长春、公主岭挖李洪志老根,时间相当紧,报社要求越快越好。这天又是双休日。采访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我人生地不熟,必须靠朋友帮忙。《长春晚报》记者臧立听说我到长春,到飞机场接我,放下行李,又与我一起探讨采访的视角,当夜陪我一起采访,采访完了还请我吃晚饭。翌日,他又陪我到公主岭采访。从采访到一整版稿子见报,只用了4天时间。没有朋友帮助,能行吗?

  多读书:积累知识

  先说一个远的例子。1991年赴京采访全国两会。当我采访政协委员张贤亮时,几乎被他回绝。也难怪,他是宁夏文联主席、作家协会主席,又是全国著名作家。怎么接近他?怎么产生共鸣?怎么使他开口说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出来?我选择的突破口就是他的作品。我同他谈《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绿化树》里的人物特色。他说了一句"你看的不少,还看得这么深",对我开始重视,随意的交谈就开始了。结果是越谈越深,收不住话匣子。我想,我如果连他的书也没读过,他必有想法,当会对我不屑一顾,至少认为没有资格采访他,因为没有对话的基础。

  再说一个近的例子。最近写的《夜访时装模特儿》社会反响不错,不少人说我对这一行很懂,知识面很广。其实,"很懂"、"很广"根本谈不上,无非是有点积累,看过些书。前两年,纺大出版社要我为他们书稿写两篇,因此我写过名模刘旋和香港著名时装设计师张路路。一则在采访过程中学点新东西,二则两本书出来后看看人家写的东西,三则自己戴的手表是世界顶级名模做的广告,所以多少知道一些,该用的就用了。因为有了这方面的一些知识,我就知道怎么采访,怎么写作,看上去也就不太外行。每一次采访都是学习的机会,不要采访完了稿子写了就像流星一样划过。当然,写作前相关的书籍要读一些,相关的文章要看一些,取长补短,才能提高。

  多关注:积累事件

  事件的积累无非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重大事件的积累,二是关注社会热点,对相关资料的保存。历史和现实永远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是现实的镜子。很多旧闻在现实中常常会变成新闻,甚至旧闻又是我们发掘新闻的一个宝库。1993年,我赴新加坡采访"汪辜会谈",这是大陆与台湾两岸之间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世界瞩目的重大事件。当时发回的都是短新闻,最长的也不过千把字。但我至今仍保存着"汪辜会谈"的所有资料和自己拍摄的上百张照片。所以,到了1998年,"汪辜会谈"5年以后,当辜振甫到上海、北京参观访问,并与汪道涵举行会谈时,我及时在《五色长廊》上刊出一整版5年前"汪辜会谈"的回顾文章,使读者对这一事件的了解能有纵深感。稿子刊出后,社会反响很不错。当时赴新加坡采访"汪辜会谈"的大陆记者总共16人,这对我来说自然是一份不可多得的财富。可以这么说,我所积累的有关"汪辜会谈"的所有材料,在现实需要时,还会形成很多文章。

  说到底,积累就是要做一个有心人。干记者这一行,积累得越多越好。(作者系新民晚报特稿部记者)特稿记者---必须特别能吃苦汪一新

  作为特稿部记者,我有一个很深切的体会:"采访"两个字,包含着"吃苦"。

  我们几乎年年有吃苦的经历:1996年9月,我作为新民晚报"重走长征路"专题报道组成员深入四川险山恶水进行采访;1997年3月,我又参加上海市政府新闻办组织的赴滇采访团前往云南穷乡僻壤进行扶贫采访;1998年1月,去张家口地震灾区采访,夏季去湖北抗洪一线采访,体验了生与死的考验。

  重走长征路的日子是我刻骨铭心的日子。从汹涌奔流的金沙江到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一路皆是险途。采访的计划排得满满的,我务必在3天内抵达四川最南端的皎平渡,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可皎平渡地处深山峡谷,未通公路。去时,汽车一次次抛锚,苦不堪言。回程途中更是遭遇风险,一场雨后,到处坑坑洼洼,在月黑风高之夜,汽车竟抛锚在山崖边,汽车旁就是万丈深渊。我和司机硬是把车子推离了危险地带。

  1997年3月,我承担赴滇扶贫采访任务。为了亲眼看看山寨彝族同胞的生活,我徒步攀登5600米的险山。上山只是辛苦,下山却是危险。那时正有狂风刮来,我未行几步,便站立不稳,一滑就是十多米,衣服破了,皮鞋早已飞走,好不容易抓住一块有凹处的大石头,谁知它立刻松动了,只得死命把手掐进泥土里,才算稳住阵脚。就这样,吃尽苦头地一步一挪地下得山来,双手早已渗出了殷殷鲜血。然而就是在这一时刻,我对山区农民的贫困艰难才有了最最深切的体验,我才明白为什么每年这里都有农民弟兄耕作时从陡坡上滚落,重伤而死。于是我对扶贫采访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

  1998年1月10日,星期天,我的女儿两岁生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和妻子带女儿刚在饭店坐定喝早茶,我的拷机响了,报社领导发出指令,张家口地震了,务必立即去张家口地震灾区采访。于是我立即去机场,设法买到机票去北京,然后转火车去张家口,再乘长途车于当天深夜抵达震中地区张北。于是我成了南方报界在地震后第一个赶到灾区的记者。

  1998年8月16日,沙市水位越过了最后的45米分洪线,对于在前线采访的每一位记者可以说都是一个残酷的考验。可是在那特定的时刻里,许许多多记者的第一反应是,直奔荆江分洪区。那个夜晚,作出了最后的炸坝决定。停电了,公路上、大堤上,村庄里、田野里,黑黝黝的,空气紧张凝重。真要是分洪了,很可能会发生意外。当时,我问自己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是到危险的地方去,写出好的报道,还是缩回去?答案是明确的,到最危险的地方去!所幸最后没有分洪,荆江大堤也没有决堤,否则记者中很可能是会有人牺牲的。不畏风险,这是一种精神,是记者在严峻关头闪烁出来的超越本能的敬业精神。

  我体会到,特稿记者的稿子,是在跌打滚爬中熬出来的心血。过去我对农村不了解,现在我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心贴得特别紧,打开电视机看到山沟沟里农民的故事,对他们的喜怒哀乐,我是完全能够理解的。为什么?我几乎走遍云南贫困山区,我去过张家口地震灾区,湖北抗洪一线,在最严峻最痛苦的时刻,我和天底下最善良的中国农民在一起。我住过窝棚,我还吃过最美味可口的晚餐,那就是去年在张家口地震灾区饿了一天后,和农民一起吃馒头、榨菜和劣质白酒。(作者系新民晚报特稿部记者)特稿---面临新的挑战潘新华

  新民晚报"五色长廊"专版出满1000期以后,为了在新时期里程中"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必须要清醒地看到,我们面临的新闻生存环境出现了4个新特点。

  焦点繁多---给确定选题带来困难

  在"多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年代,老百姓即广大新闻受众的社会文化经济生活多姿多彩,身处不同生活层次的读者,对各类不同的新闻事件,判断标准各有不同,他们心目中的新闻热点或焦点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就给特稿编辑在选题策划、挑选与确定时,带来了难题。

  面对林林总总的焦点,编辑究竟选哪一个好?"选此弃彼"---为难,"挂一漏万"---遗憾。虽然主观上力求紧扣最广大读者最关注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但无奈"外面的世界太精彩",编发"五色长廊"经常成为一个"遗憾的艺术"。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生活,熟悉社会,提高我们的政治鉴别力、新闻判断力和采编重大事件的把握力,从而使"五色长廊"从编发的第一个环节起,首先着眼于新闻性、社会性、可读性,确实抓好"选题关",使"五色长廊"的选题既导向正确、又醒目出挑。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对某些政治导向有偏差、预期社会效果不良的"热点"题材,我们坚决不予炒作;对物价、工资等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一些敏感问题,要谨慎把关,正确引导。坚持导向,引导热点,提高质量,是"五色长廊"的基本生存条件。

  网络挑战---使传统新闻资料黯然失色

  当我们有时在为自己动用了苦心积累的资料写出某些背景新闻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快捷的电脑网络上其实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某某新闻专题。只要点击鼠标进入这一专题的站点,十条几十条的相关背景已经清晰地显现在你的电脑荧屏上。这不得不让网民喜出望外,同时也让习惯传统写作的记者自叹不如。

  对境外网络上提供的某些新闻资料,必须谨慎,不能随意引用。但是,对权威新闻机构在优秀网站上发布的重要信息及其新闻背景,却应及时浏览、精选下载、综合分析、"为我所用"。

  充实的背景使单薄的消息变得耐读,曲折的故事使简单的情节闪现亮点,最新的进展又能使昔日旧闻重新成为热点。

  网络新闻虽然在向传统的写作报道挑战,使传统的消息和通讯受到威胁,有时甚至黯然失色。但是,"写作的第三种方法"已经出现,特稿依然有它独特的优势。问题在于如何适应网络挑战,如何巧用网络之长。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在这方面作了探索,如《开掘埃及金字塔千古之谜》、《老虎永远是老虎》等,今后要继续加强。

  版面增多---从每周一期到五期

  新民晚报从2000年起对原有版面作了调整,其中包括"五色长廊"版面每星期增加到5期,即逢周一、二、四、六、日刊出。

  对我们特稿部来说,增加版面意味着不仅只是增加了发稿量。它更是要求"五色长廊"在新的一年中,突出它的版面性格,即:进一步在抓好"三大件"(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重大战役性报道和催人泪下的典型社会新闻报道),强化新闻性可读性方面,有一个崭新的面貌。

  我们的困难是,由于"五色长廊"专版一周中有4次须提前一天完成拼版交版,所以它与当天压版付印的新闻版相比,时效性总是落后的。这一特殊性就逼迫特稿部记者强化新闻观念,力求选取最新的特稿选题,采访到最新的新闻素材,并且在深度广度上超过动态的"标准报道"。如广东东莞一家超市对孕妇剁指,我们立即广泛收集新闻材料,进行综合报道。综合报道收集了北京、广东的资料,还介绍了这一孕妇以前曾经偷窃的背景。这篇特稿刊登后,许多同志都称赞"五色长廊"的新闻性强,可读可议。

  读者挑剔---对编者的鞭策

  让我们观察一下"五色长廊"面临的新闻生存环境,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竞争激烈、读者挑剔。全国各地的新闻同行们为满足读者对深度报道大特写的阅读要求,对特稿版面都有所强化。仅以扬子晚报为例,他们不仅天天推出"扬子广角"大特写专栏,近来还一天有三四篇长稿。如今年1月19日的扬子晚报,在一天内刊发的长篇特稿就有5篇,它们的标题分别是《苦涩的婚姻》、《毁灭他的是一个色字》、《大黄山18名矿工生还记》、《一条腿撑起一个家》、《15岁少女导演的悲剧》。每篇都在3000字以上。

  读者的"挑剔"其实就是对编者的鞭策。面对"挑剔的读者",我们的对策之一,就是经常研究社会生活热点,抓住读者关心的热点,推出系列策划报道。如新千年之初,特稿部推出"目击夜上海"系列报道共7篇,对夜幕下的110、社区热线、时装模特、保健按摩员、拷台小姐、出租车司机和当代大学生的夜生活进行了多侧面、多视角的目击扫描,社会反响较好。

  美国有一位记者在撰写了一篇关怀晚期病人的著名社论《生命结束的更好方式》以后,感慨地写下了她对新闻事业的追求:"写作是面对死亡的一个好体验。如果说写作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那么也是世界上最辛苦的工作。这项工作只有在生命结束之时才是最好的。---但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纸上去是一个让人感到乏味的工作。它需要你用你的手指来感受生命的意义。正如生命中的其他大变化一样,它需要大量的投入。"(引自《BestNewspaperWriting》)

  读了以上一段话,我再次理解"敬业"一词的内涵。

  (作者系新民晚报特稿部主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下一页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中国艾滋病二十年
·北京的哥 不再侃政治
·房产暴利 有道理?
·白衣天使为何与狼共舞?


-- 给编辑写信


ChinaRen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帮助中心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 相关链接

 ■ 我来说两句
用  户:        匿名发出: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手机
包月自写5分钱/条

最新制作 想唱就唱
夏天的味道 哪一站



精品专题推荐:
谁说赚钱难告诉你秘诀
测IQ交朋友,非常速配
就让你笑火暴搞笑到底

短信订阅
焦点新闻魅力贴士伊甸指南魔鬼辞典





· [游戏]赚钱大亨财色兼收
· 70年代的人能看懂的故事
· 数千东欧女郎沦为性奴隶
· 演艺圈里的性交易真相
· 处女身份使我陷入尴尬
· 再婚后成丈夫砧板上的肉
· 网恋奇遇变态男化身美女
· 老婆出差留下的神秘留言
· 在女同事色诱中不能自拔
· 我和大学女老师偷吃禁果
· 两位美女与丈夫做爱经验
· 在宾馆的床上丈夫的朋友
· 丈夫设计把妻子捉奸在床
· 少女自诉她们的第一次
· 香港第一美女名模周汶锜
· 舒淇三级女星到金马影后
· 中央舞蹈学院性感黑衣MM
· 不相信是越南性感女特工
· [图]抓拍女生喝醉后丑态
· [图]偷拍香港街头波霸MM
· [图]蒋勤勤半裸写真曝光
· [图]桑巴舞抓拍性感辣妹
· [图]明星夜生活照片曝光
· [图]"呕像"照片助你减肥
· [图]女星性感美腿大比拼
· [视频]飞机上调戏性感MM
动漫性感MM图集
· 游戏CG美女《黑暗圣经》
· 搞笑春光大现“走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