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交政策杂志报道:近期中东地区局势动荡,游行抗议甚至流血冲突频发,更不要说利比亚这样被战火笼罩的地方。在这纷乱的局面中,总是到处可见一些稚嫩的身影:他们有的参与到了示威游行中,在利比亚甚至有消息称有孩子作为童兵被征召进了政府军以对抗反政府武装。看到这些后我们不禁要问,他们的童年怎么办…[我来说两句]
有些事情他们或许未必真的明白,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卷入了动荡之中。
为什么小小年纪,他们就放下了书本、扛起了枪?他们是为了摆脱贫困、换口饭吃还是为了自己的意志而战?
非洲那些因为战争而成为童子兵,至今不愿放下武器的孩子已经足够让人心痛,希望这些被卷入动荡中的孩子们早日回归正常生活,回到他们原本应该拥有的彩色的童年中。
中东、北非乱局一起,在那里生活的人们就不由自主地被卷入其中。大人与孩子都成了时局的一部分,没有人可以逃开。记者曾经在卡扎菲的驻地附近采访过一个孩子,他对记者说,我爸爸妈妈告诉我要来到这里保卫领袖。在空袭和反政府武装的双重威胁下,让这样小小的生命为了一个他不甚明白的理由站在这里,情何以堪?[我来说两句]
|
![]() 无论发生什么,孩子永远受伤 卢旺达曾经发生的惨案还历历在目。这些事实告诉我们,缺乏自理能力和个人意志的儿童和青少年在动荡中更容易受到伤害。卢旺达的种族灭绝的大屠杀伴随着大量的强奸,从此就有了很多不被自己家族认可的母亲和孩子;对图西族妇女尤金尼亚而言,孩子的降生并不意味着爱,有的只是苦涩和屈辱。在1994年的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中,尤金尼亚是25万名被胡图军人强奸的图西族妇女之一。如今,孩子总会问她,“妈妈,我为什么没有爸爸”。这让她无言以对。
| ||
|
在各种关于儿童的乱象中,童子军的存在无疑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他们在幼年时因为无法获得安定的生活,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原因被卷入动荡,自此拿起了武器,却再也无法放下,过上正常的生活。也许他们的生活从他们出生的那天起就注定了,外部环境让他们无法过上寻常孩子的生活了。[我来说两句]
从小在血雨腥风中长大 战斗是唯一技能
|
失去童年,炫耀着自己的杀人史
|
动荡国家会不会催生出一大批新的童子军
|
孩子的可塑性强,幼年关乎其一生的成长。在动荡中长大的孩子,要么就被塑造成杀人机器,要么就像那个被父母教导要忠于卡扎菲的孩子一样,长大了以后或许会走上和他父母一样的道路,甚至和利比亚东部本来应该是兄弟姐妹的新一代人同室操戈。关注孩子,保证他们的顺利成长,或许就是将未来动乱的种子扼杀在萌芽状态的未雨绸缪。[我来说两句]
|
![]()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孩子 首先,对于已经因为当童子军等原因产生心理问题、无法回归社会的孩子,要给予他们生存的方法。缺乏技能、缺乏知识,所以就算回归社会也无法生存,还要再度操起旧业,这点在以前联合国收缴童军枪支的活动中已经证明了。此外,社会应该给予足够的包容,给他们创造留下来在社会上正常生存的条件。当然,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最好的方法还是重建社会秩序,结束动乱;但是在短期内,这一目标虽然美好但不见得一定能够实现。所以,当重振教育、弥合裂缝成为一种期待而不是现实可行的手段,我们暂时只能期待这些孩子的童年不要在动乱中陷入太深,或者他们的家人以及联合国等等方面能够保障他们的安全,并且让他们的身心能够获得相对顺利的成长条件。
| ||
|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