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两会还没开始,各方代表团已经陆续抵京,而今年继重庆代表团在飞机上切蛋糕之后,广东代表团也选择在飞机上切蛋糕,来预祝“两会”圆满成功。
说起蛋糕,可以让我们想到之前做蛋糕和分蛋糕的议论,当然,这里所说的“做蛋糕”,是指生产的发展、财富的增加;“分蛋糕”,则是指社会财富的分配、民生状况的改善。那么到底哪个对于老百姓来说更重要呢?
关于“蛋糕”的两种论调 | ||
|
分好蛋糕与做大蛋糕:各地因地制宜 |
重庆相当于一个中等农业省,经济起步晚。重庆2009年户籍人口数就达到了3276万人,但是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重庆常住人口只有2885万人(比
2000年的3090万人还少),说明重庆有400万左右青壮年人口在东部发达地区打工。由于年轻人口外流,重庆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老人占11.56%,高于全国平均的8.87%。如果像东南沿海那样先做好蛋糕再分,那么谁会留下来等30年再分蛋糕?[详细]
广东情况刚好相反,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起步早,吸引了全国的年轻劳动力,现在仍然是流动人口第一大省,流动人口占据全国的1/3。
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广东常住人口为10430万人,同2000年人口普查的8642万人相比,十年增长20.69%(全国只增长5.84%,四川等西部地区人口负增长)。广东利用了全国的廉价劳动力做好了蛋糕。广东如果是封闭系统,早就应该分蛋糕了;但由于是开放系统,全国三分之一的流动人口在等着分广东的蛋糕,必然遭到本省受益者(包括掌握政治和舆论资源的精英)反对。因此广东的蛋糕还真不好分。[详细]
两种都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模式
从人口学角度看,重庆分蛋糕和广东做蛋糕并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全国一盘棋,既发展内需经济,又拓展了国际市场,有利于全国人口的合理分布、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不一定只有一种方式,我们作为百姓不能因为一种方式而大骂另一种方式,其实只要能给百姓“把蛋糕”做好做的香喷喷的就行。[详细]
网友意见
博主罗传银认为,分配好财富“蛋糕”体现在三个环节上:一是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初次分配,二是财政税收、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等社会福利性的再次分配,三是以慈善、捐赠为主的社会公益性分配。
分好蛋糕与做大蛋糕只是发展模式,民众更关心如何分蛋糕 | ||
|
今年流行切蛋糕 |
![]() |
不管是切蛋糕还是做蛋糕——制约,才能保证公平和正义 |
《正义论》中一则故事的内容,说的是如何将一块蛋糕切成均等的两半,有人主张请精于切糕技术且又德高望重的人操刀,还有人主张持刀切糕者后分蛋糕。主张请切糕技术精湛且德高望重的人切糕分糕者他们信赖切糕者,以为切糕者德艺双馨,不会藏私。后一类人则对切糕者不信赖,所以,设置规则限制切糕者的权力,叫切糕者后分蛋糕。
后者更公平:前者把切分蛋糕的权力全然托付于一人,是基于对切糕者良心的期许和信赖;后者则假定切糕者的人性是恶的,须将其切糕的权力与分糕的权利分隔开来,以分糕权利的受限制约其切糕的权力,这样,切糕者倘若私心作祟或者切糕技艺不精,那么蛋糕就会切得不均等,按照规则,他分得的蛋糕必然是小的那一块。因此,为了自己分得的蛋糕足够大,他必须勤炼切糕技术并极力将蛋糕切割均匀。
这则分割蛋糕的故事教我们懂得权力必须得到制约,才能保证公平和正义。公平和正义就像分割均等的蛋糕,只有相对性,没有绝对性;只有设置正当的程序,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如果程序不正当,那么公平和正义便不可得;掌控不受约束的权力者必然用尽自己手中的权力以获取最大的利益,破坏公平和正义。
不要借着发展模式不同搞意识形态争论
邓小平曾经说过: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耗子就是好猫。这句话,用在现在的经济发展模式上也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就像是切蛋糕和做蛋糕,不管哪种,其实都只是发展模式而已,没有谁好谁不好,只有适合不适合,如果借着发展模式不同搞意识形态争论那就变得没意思了。
不一定都要同样方式发展,把蛋糕做好做的香喷喷的就行
有网友在网上说:别管蛋糕做多大,百姓都是分不到的。话虽然极端,但是也反映除了很多百姓的担忧。很多小老百姓对大政方针或许没有兴趣,相比于那种经济发展模式更适合自己的城市,其实老百姓心里觉得自己能分到蛋糕吃就行。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