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医疗和教育制度究竟改革过多少次,恐怕业内人士也难以说清,但是无论怎么改,公众都难以感受便利,这已成为了公共产品改革的通病。并非政府根本不愿改革或推动改革的初衷不好,而是这种高高在上的改革与受众之间落差过大,难以产生共鸣。在这样的背景下,2009年来自民间的一些愚公移山式的改革尝试就显得弥足珍贵。所谓愚公移山,最终移走大山的仍然是国家意志,但是来自基层的实践和推动才是我们乐于见到的。
|
|
|
让民众恢复信任和热情
“修修补补”的改革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却总无法带来本质性改观…[详细] 我们似乎从不缺共识,但“有共识无行动”的改革困境,让人格外失望…[详细] |
回首过去的改革 | ||||||||||||||||||||||||||||||
|
以实践精神提高执政智慧 |
政策不是给人看的,它要指导实践,要能落实,否则,政策制定得挺好,但就是不能落实,那也见不到政策的效果。改革需要大量的制度设计、大量的监督、大量的评估,有许多的细节问题,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解决,也只有通过积极实践,才能摆脱急躁冒进的行政作风。[详细]
在偌大中国,一个小小神木,破天荒地推行全县所有公民免费医疗,不仅尴尬了更高层面政策,还洗礼了我们的公共服务意识。这也让一些人频频挂于嘴角的“财政不济”之词变得苍白无力。只有真正以公众的利益为本,才能有更大的动力推进改革。[详细]
万里在了解小岗村的改革后感叹,“中国这么多共产党员都不敢走这条路,为什么?怕丢了乌纱帽,丢了官。”。多少地区的经济不比神木差,但又有多少公仆真正愿意去尝试“免费医疗”?这些来自民间的改革考验着执政者的意识:“以民为本”是否只停留在嘴上?[详细]
|
我们的期望
医疗、教育占据了群众口中“新三座大山”之二,而改革却一直难见成效,甚至新政策的推出也难以激起我们的热情。我们拼了命地攒钱,只为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能给自己多一丝的安慰。 |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