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衣食住行”是每个人的生活躲不开的四样事。多年来,畅快出行一直是北京居民愿望之一。为治堵,北京“组合拳”不断,但均收效甚微。黔驴技穷之后,近日官方提出将研究制定重点路段或区域交通拥堵收费方案,关于拥堵费的讨论再次展开。“与国际接轨”一直是征收拥堵费支持者的理由,实际上,国际上真正采用征收拥堵费方式治堵的国家和城市不多,而且各国有不同的国情,不可简单模仿。[新闻回看]

转发至: 搜狐微博 白社会 人人 开心网 豆瓣
国外经验:收拥堵费并非国际惯例
征收拥堵费也绝不是灵丹妙药
拥堵费征收前提是完备的公众交通
城市交通系统落后,没资格谈拥堵费
拥堵费应当是改善城市拥堵的最后一招
收拥堵费的关键不在于其可行和合理,而在于其是否正当
 
国外经验:收拥堵费并非国际惯例

国外经验:收拥堵费并非国际惯例

 ——征收拥堵费也绝不是灵丹妙药

  “与国际接轨”通常是政府部门推行一项制度的最好理由,交通拥堵费也是如此,但是实际上国际上收取交通拥堵费绝对不是国际惯例,只有英国伦敦、新加坡、纽约和斯德哥尔摩4个城市是收取交通拥堵费的。而就这两个城市来说,征收拥堵费也绝不是灵丹妙药,只要收费就万事大吉了。市民们还得出门,你还得解决市民们得到出行问题。新加坡作为征收拥堵费的鼻祖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而就伦敦来说,则难言成功。

新加坡:拥堵费的鼻祖,成功典范

  新加坡是全球第一个征收车辆拥堵费的国家。1975年新加坡划出最拥挤的约720公顷区域(占领土总面积的1.2%)为限制区,在交通高峰期进入该区的车辆都要缴纳拥堵费。这个办法果然见效了:中心区高峰时段交通量下降了45%,乘坐公交出行率增加了近50%。1998年,电子道路收费系统启用,收费的标准有好几档,出租车、轻型货车、重型货车、公共汽车以及摩托车等不同车型,车载单元也不一样。消防车、警车和救护车是免费的。管理部门还可根据车辆的平均车速来调节收费标准:车速慢了就增加收费,车速快了就减少收费。电子道路收费系统在新加坡已服务13年,运作非常成功。一个新加坡朋友说,在市中心最拥堵的时段,车辆的平均速度也能达到每小时20公里至30公里。[详细]

伦敦:仅短期有效,所收费用被浪费

  从2003年起,伦敦开始征收拥堵费,从最开始的每天5镑逐年增长,今年已经涨到10镑(约合人民币106元),逃费的罚款60~180镑不等。车辆拥堵费征收方案出台后,虽然钱收了不少,达到了8亿英镑,但交通状况却无改善。其得失有三。其一,不具有长期效应。推行拥堵费之初,还有一点效果,但没过多久,拥堵持续上升,一切如故,甚至越收越堵。其二,拥堵费被浪费。征收拥堵费的主要目的,本来是缓堵,拥堵费应用于改善公共交通。但是,伦敦征收的拥堵费,用于改善公共交通系统的费用却在削减,不少费用用于拥堵费行政管理的支出。很显然,作为一种排堵保畅的手段,征收拥堵费的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详细]

斯德哥尔摩:交通量锐减20%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多面临海,市内道路普遍不宽,有不少还是数百年前的狭窄老路,在改善公共交通的同时,收取交通拥堵费。2006年9月,斯德哥尔摩市民公决批准了收取交通拥堵费的提议,2007年正式实行。从统计数字看,实施拥堵费征收政策后,斯德哥尔摩市内及周边的交通量减少了20%。这大大超过了预计10%的目标,拥堵费征收试行的成效非常明显。更多的市民选择使用公共交通。斯德哥尔摩交通组织的报告显示,公共交通流量增加了10%。同时城市的环境也得到很大改善。[详细]

纽约曼哈顿:最高1天21美元

  2008年3月31日,美国纽约市议会表决通过了在曼哈顿区征收交通拥堵费的提案。根据提案,从早6时至晚6时,纽约市曼哈顿区60街以南到华尔街商圈路段将加征塞车费,收费标准为轿车每天8美元,卡车每天21美元,废气排放量较低的卡车7美元,出租车和小型公交车则须缴交1美元附加费。收取拥堵费的路段居民车库免税优惠同时被取消。纽约政府当局将从"交通拥堵费"中获得4亿9100万美元的收入,这笔钱将用于改善和维持美国最大、拥有每日450万客流量的公共交通系统。 [详细]

 拥堵费征收前提是完备的公众交通

 ——城市交通系统落后,没资格谈拥堵费

拥堵费征收前提是完备的公众交通
  狮城新加坡现有4条地铁线路,基本贯通新加坡东西南北,加上极其发达的250条巴士线路、近3000辆巴士、超过3500个站点,构成便利的出行网络。而伦敦、纽约的公共交通系统更是有目共睹,要征拥堵费可以,完备的公共交通少不了。公共交通不发达、交通管理不先进、交通道路规划不合理等等是北京当前征收“拥堵费”所遭遇到的最大困境。这也是众多舆论之所以反对开征“拥堵费”的关键原因。换句话说,在公共交通不发达等前提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城市根本没有“资格”开征“拥堵费”,否则就有让车主为政府不作为埋单的嫌疑。
新加坡:“门对门”的公共交通

  新加坡的公共交通工具,主要以地铁和巴士为主。现有4条地铁线路,基本贯通新加坡东西南北,加上极其发达的250条巴士线路、近3000辆巴士、超过3500个站点,构成便利的出行网络。在新加坡出行,巴士→地铁→巴士的模式再正常不过,一些旅游点,虽没有地铁直达,但地铁站出来转乘接驳巴士很方便就能到达。新加坡极力推崇“对门”交通和”无缝“交通,力图将人们的工作、购物等各种活动用公交系统紧密地连接起来。[详细]

伦敦:地铁公交线路密如蛛网

  伦敦有着强大的公共交通系统。有140多年历史的地铁是大多伦敦人出行首选。11条线路,全城270多个站点,每天300万人次搭乘地铁出行。市中心的地铁站之间都步行可达,密如蛛网的线路覆盖整个伦敦。除了地下铁,还有城市火车、港区轻轨和几百条公交线路分流路面人群。此外,从去年7月起,伦敦市中心设置了300多个自行车租赁站点,并鼓励人们以骑车的方式出行。收费标准为前半小时不收费,之后1小时仅收费1镑。

纽约:治堵之道在于发展公共交通

  纽约公交、地铁和通勤火车网络布局合理,相辅相成。统计数据显示,纽约共有24条地铁线路纵横交错,线路总长1300公里,468个车站遍及全市各地,工作日每天平均运送500多万人次旅客,比美国其他所有城市地铁运送的乘客总和还多。此外,纽约还有5900多辆公共汽车,运营线路230多条,很多地铁和公交线路都是一年365天、全天24小时运转。在曼哈顿中央商务区工作的人中有80%选择公共交通作为主要出行手段。[详细]

斯德哥尔摩:城市交通的典范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是城市发展与轨道交通协调发展的典范,市中心与周边的新城通过放射状的区域轨道系统相连,交通十分发达,乘车出行十分便利。人们只要买一张定额车票之后,就可以登上各种公交车,节省了买票的时间。转车的地方也设计科学,让不同的公交车站靠在一起,用于转车的时间大大减少。在斯德哥尔摩的大街小巷,经常可以遇见骑自行车的人。为方便骑车者,大街上划出专门的自行车道。就是在公园里,也设有非机动车道。[详细]

拥堵费应当是改善城市拥堵的最后一招

拥堵费应当是改善城市拥堵的最后一招

——收拥堵费的关键不在于其可行和合理,而在于其是否正当

  道路拥堵费的征收,在技术上没多大障碍,早有国家选择了这种手段缓解道路拥堵。“收费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拥挤”,这是最简单的经济学常识,用不着专家费神评审。收拥堵费的关键不在于其可行和合理,而在于其是否正当。治堵有许多更好的捷径,比如可以直接限制厂家生产汽车,限制人们购买汽车,那不更能使治堵立竿见影吗?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因为这虽符合经济逻辑但在法律上是不正当的,侵犯了公民的自由权利和企业的正当权益。

政府应免费提供公共品,其职能不能转嫁给公民

  政府在公共品上向公民收费,并非天经地义不证自明,而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明。为什么?因为公民已经向政府纳税了,每个月都从合法收入中让渡出一部分交给政府,就是为了向其“购”"国防、交通、环保、教育等市场和个人无力自给的公共产品。为了享受宽阔的公路和便捷的交通,车主更是支付了从购置税到燃油税的很多税费,既然如此,政府就有责任向其提供免费的公共品,免费应成为一种常态。[详细]

政府部门要带头示范

  在外国,公车不是收取“交通拥堵费”的瓶颈,因为像纽约、伦敦、新加坡、东京、香港等城市的路面交通,除了公交车外,基本上都是私家车和商务车,单位公车的比例非常少,甚至国外的很多市长都是乘地铁上下班的。因此,如果因为征收道路拥堵费让私车背上沉重的负担,但公车却还是逍遥自在,甚至更加惬意地享受因“收费调控”后相对宽松的路面,那才真是太不公平了,更谈不上所谓的“和国际接轨”。

拥堵费万“无计可施”之后方能征收

  政府如果要以收费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那就要证明已经穷尽了应当履责并力所能及的种种努力,比如道路已经扩建得足够宽了,公共交通已经足够发达了,城市交通规划已经足够合理了,路权分配已经足够公正了。只有这些方面都穷尽了努力,而城市拥堵状况仍然难见好转之时,向公众收取拥堵费才有了正当性。基于收费是向公民重复征税,所以,这只能是改善城市拥挤最后的手段。不到万不得已要慎用。 [详细]

要征拥堵费可以,但民意不能缺失

  拥堵费虽然在逻辑上很符合人们对治堵的想象,但为什么国际上许多更堵的城市,没有选择这种治堵手段呢?关键在于正当性说服不了民众,通过不了议会审查,所以政府只能尽可能把发展公共交通作为缓堵之法,纽约、东京就是如此。事实上,公众并非逢收费必反,当一种收费真正必要时,公众不会没有公益意识,毕竟,谁也不愿意整天堵在路上。收道路拥堵费可以,不过需要公众民主决策,得问问公众答应否?

  如何治理拥堵,是个复杂的博弈和管理方略问题。制订过程应该透明,参考各方意见,尤其是私车车主的看法,从而让这个政策将来出台后,能够兼顾各方利益又能真正改善交通拥堵状况。而在目前,国内的有车族被视为“唐僧肉”,谁都都恨不得咬一口,使得用车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因此,拥堵费背后的各种伎俩公众有必要看清,不要认为它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给人利用手中的行政权力,强制推行的民意借口。只有让它在民意中吸取营养,在广大公众的激烈讨论声中产生,才会避免盲目决策,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详细]


  更多>>
2011.9.16 2011.9.15 2011.9.14 2011.9.13 2011.09.09
限娱令到底有没有 巡视组来了 含糊其词的行政复议法 手机红名单,要进不简单
2011.9.08 2011.9.07 2011.9.06 2011.9.05 2011.9.02
空气污染指数的疑惑 康菲的 街道办: 台湾刑诉法16年14改 税负痛苦指数全球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