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议定书》规定各国减排目标京都议定书,目标是2008年~2012年,工业化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加拿大削减6%、东欧各国削减5%~8%,新西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可保持1990年水平,允许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挪威的排放量分别增加10%、8%、1%;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义务。[详细] 《京都议定书》为什么不能死《京都协议书》兼顾了很多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的较低要求的减排任务。多次模型测试表明,即便各国都做到承诺减排量的上限,全球升温到2020年控制在2摄氏度的目标仍不可能达成,而是要达到3摄氏度。不能让《京都议定书》就此死亡,后果非常严重。要再出一个有法律效力的国际公约,又需长期谈判,而且很可能更松散,更缺乏雄心和约束力。 |
|
第二期承诺,各国利益条件难一致承诺一定会签署第二轮《京都议定书》的国家,仅有挪威和瑞典;澳大利亚、新西兰态度模糊,只表示有类似意愿。俄罗斯、加拿大和日本则明确表示不签字;之前退出《京都议定书》的美国,一直希望采取自愿承诺减排体系。而向来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最为积极的欧盟,表示在美国需做出可比性的减排承诺,发展中大国要做出相对的自主减排努力的条件下,欧盟愿意认可第二承诺期。 后京都议定书时代,国际经济政治较量依旧复杂交织由于《京都议定书》将在2012年到期。启动后续谈判大致有两条途径: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依据相关条款明确发达国家和转轨国家的未来减排义务,或者谈判一个新的议定书。美国由于不是议定书缔约方,只同意参与讨论。发展中国家的参与问题暂时未列入谈判议程。国际气候谈判是一场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和政治较量,国际气候制度变革无疑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
什么是双轨制就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作出决定,实行区分的原则。一个就《京都议定书》附件一指定减排目标的发达国家制定2012年之后第二承诺期的减排义务进行谈判和磋商,一个则是就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广泛国家的合作行动进行谈判。 发达国家VS发展中国家,谁都不想要义务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定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率先减排,并给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发展中国家采取措施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而在各自国家利益面前,谁都不愿承担更多的义务。但除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外,又冒出了新兴经济体,这里面的一些因素也非常复杂。 |
|
双规机制不对称,“双轨合一”呼之欲出 《京都议定书》轨道的谈判,难以提高减排目标;而美国一直游离于《京都议定书》之外,其一切承诺要以新兴经济体的承诺为前提条件。《坎昆协议》中关于《公约》下的谈判内容,分歧明确,形成共识的前景也明确。 放弃双轨走向何方?“形式上双轨,实际上的单轨”成最大可能2020年后的谈判,可能类同于《哥本哈根协议》的形式,在法律上只是存在单轨谈判。形式上双轨,实际上的单轨:作为一种折中或妥协,可能性最大。有了形式上的双轨,发展中国家将保有道义高地地位,发达国家也没有多少实质内容的承诺;《公约》下的谈判轨道,发达国家强化了对发展中国家的责任约束,发展中国家也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得到一定的补偿。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称《框架公约》,英文缩写UNFCCC)是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详细]
会议通过柏林授权书等文件,就2000年后应该采取何种行动保护气候进行磋商…[详细]
会议就“柏林授权”所涉及的“议定书”起草问题进行讨论,未获一致意见…[详细]
149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在会上通过《京都议定书》,规定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详细]
发展中国家集团分化,一是易受气候变化影响,自身排放量很小的小岛国联盟…[详细]
通过《公约》附件—所列缔约方国家信息通报编制指南、温室气体清单审查指南…[详细]
谈判形成欧盟-美国-发展中大国(中、印)的三足鼎立之势…[详细]
马拉喀什协议为京都议定书附件一缔约方批准京都议定书并使其生效铺平道路…[详细]
重申了《京都议定书》要求,敦促工业化国家把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5.2%…[详细]
在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的情况下,俄罗斯仍然拒绝批准其议定书…[详细]
代表围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0周年取得的成就和挑战进行讨论…[详细]
2005年11月,在蒙特利尔市举行的COP11达成了40多项重要决定…[详细]
大会取得了2项重要成果:一是达成包括内罗毕工作计划的几十项决定…[详细]
会议着重讨论《京都议定书》一期在2012年到期后如何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详细]
声明寻求缔约国共同实现到205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一半的目标…[详细]
2009年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将在哥本哈根召开COP15会议…[详细]
《坎昆协议》没有给出完成《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时间表…[详细]
11月28日,联合国气候大会将在南非举行。《京都议定书》存废成关键问题…[详细]
虽然每个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已经形成共识,但从《京都议定书》,到巴厘岛路线图,再到哥本哈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大阵营分歧严重,数十年的谈判更像是口水仗难获突破,即使能够达成某项共识,履行过程中也扭扭捏捏,更有甚者将气候问题作为实现自身利益的幌子,令人心寒;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个体利益,有着不同的诉求,气候合作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在利益的牺牲中才能有所进步,谁会为人类明天迈出第一步?我们期待着…[详细]
世界经济增长要在不加剧气候变化的前提下保持增长,就需要引入新的科技。 自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增长就伴随着矿物燃料的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以致许多科学家和政治家开始呼吁新的技术革命。
|
||||||||||||||||||||||||||||||||||||||||||||||||||||||||||||||||||||||||||||||||||||||||||||||||||||||||||||||
|
《±2℃纪录片》
导演:黄室净/洪雯丽/陈文茜
第一部记录台湾气候变迁的纪录片。片中模拟台湾未来在全球暖化影响下的可能处境,也分析了台湾的各种“先天不良,后天失调”等问题。陈文茜表示,筹拍此片纯粹是为了教育下一代。
《海云台》
导演:尹齐均
《海云台》讲述灾难性海啸侵虐避暑圣地海云台时的震撼与救赎的故事,是韩影史上第一部灾难片。片中将幽默和感动注入个性鲜明的人物中,打造特有的‘以人为主’模式的灾难片。
《2012》
导演:罗兰-艾默里奇
导演把世界末日提前到迫在眉睫的程度,模式化的故事已算不上新意和惊奇,“中国拯救地球”的噱头却是捞钱新招。强烈的视觉震撼下,人们也会想到:2012,我们的诺亚方舟在哪里?
《后天》
导演:罗兰-艾默里奇
《后天》在5年前所制造出的视觉盛宴至今是灾难片中的翘楚。好莱坞不只制造危言耸听,它在某些时刻,还有很强的责任感。 后天,敲响的不只是警钟,它提前模拟的未来将要发生的一切。
《愚蠢年代》
导演:梵妮-阿姆斯特朗
这是一部被包装为未来气候惊悚电影的严肃纪录片,2055年的地球已经沦为惨遭气候灾难摧残殆尽的炼狱:黄沙覆盖了拉斯维加斯、热到燃烧的悉尼歌剧院、宛如死城的泰姬玛哈陵…
《寂静的春天》作者:蕾切尔-卡森
1962年它的出版如平地一声炸雷,那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环境的预言引起极大的震荡。这部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明确提出了20世纪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却为人忽视的课环境污染…
《7年拯救地球》作者:比尔-麦克古尔奇
英国气候学家比尔-麦克古尔发出警告:2015年前,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必须达到稳定状态,否则地球将进入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瘟疫饥荒干旱洪水飓风等在内的各种灾难将轮番席卷地球。
《我们的选择》作者:艾尔-戈尔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凭借《难以忽视的真相》一举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和诺贝尔和平奖揽入怀中,乘胜追击再出环保之作,"是全面采取全球计划解决危机的时候了,《我们的选择作出回应。"
《2℃改变世界》作者:山本良一
150年间地球平均气温分布图,让我们在触目惊心之余,不得不重新审视地球气候生态环境问题。本书系统描述基础上以科学分析告诉我们一个惊人秘密:区区2℃就足以使人受毁灭性打击!
《毫无来由的恐慌》作者:S-弗雷德-辛格
全球到底是否变暖了?人类活动是不是罪魁祸首?否定者采取的是全然迥异于当前主流观点的态度,这样的观点在当今世界可以说是一股逆流。我们有时候是不是应一些反潮流的声音?
更多德班气候大会最新消息 |
更多德班气候大会最新视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