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短信 | 邮件 | 商城 | 搜索 | 企业
2003年3月13日 星期四 第008期
[收藏]  [打印]

东北人,走两步

 东北制造·经济篇>>>  

  东北人现在有点想不通。有网友带着浓浓的鼻音说,东北是让国家掏空了,比如大庆,如果自己用钱,早就是一个西亚小富国。国家对东北的投入=从东北获得的-实际对东北的投入,请问这数是不是负的?东北只是希望公式的某一个数能小点,这要求过分吗?

东北,再打一次解放战争吧

东北制造·文化篇>>>

  地理老师在黑板上画下的叫纬度的线,就这么将一切一分为二——黄河在北边,长江在南边;四季在北边,两季在南边;高大在北边,娇小在南边;粗犷在北边,细密在南边;懒惰在北边,勤劳在南边;清贫在北边,富庶在南边;顽固在北边,活跃在南边;不羁在北边,规矩在南边…… 

                  以文化的名义感觉东北

本专题特别感谢大连《东北之窗》杂志 

经济篇: 东北,再打一次解放战争吧

  东北人现在有点想不通。有网友带着浓浓的鼻音说,东北是让国家掏空了,比如大庆,如果自己用钱,早就是一个西亚小富国。国家对东北的投入=从东北获得的-实际对东北的投入,请问这数是不是负的?东北只是希望公式的某一个数能小点,这要求过分吗?
  网友还说,每个地区都是国家的孩子,孩子们要念书,要发展,可是家里人多,条件不好,只能供一两个,作为一个母亲难免会有所偏袒。祖国母亲最疼谁?上海小弟弟最聪明,将来有出息,可以考学、念洋书、做洋事,老大,老二就别去了,在家务农,把什么石油呀、煤、木头、月光宝盒的都给弟弟吧,反正你也不会用。老大不知到是不是后妈生的,也许不是吧?40年后老大问:“妈,我儿子8岁了,你看。”“看什么看在家务农不好吗,非得像盲流进城吗。”没办法,问问大款弟弟吧,于是得到了弟弟的博士论文“新东北现象”回家苦学,可就是不明白石油开采40年,钱呢?妈妈看老大有点精神异常,这不叫了几个硕士看着他呢。大家都说老大越来越像祥林嫂了。
  硕士说了,要学习浙江,要不再来一次东北大开发吧,从西部大开发请些专家来。要不,等着韩中经济圈形成,北方的崛起或许就有机会了。
  以此说来,东北人是要自食其力,再来一次彻彻底底的“解放战争”了



 东北制造·新东北现象

东北现象--一个耐人寻味的名词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东北的国企大面积患“病”,人称“东北现象”。今个儿,东北的主打农业又感染上“豆米病”,有人又称之为"新东北现象"。
  “东北现象”的震荡至今未能有效减弱,“新东北现象”又接踵而至。
  针对“新东北现象”,一批专家开出了各种疗效有限的“老方”,但却回避了体制这个关键点。改革已走到这一步,有些深层次问题已无从回避。但从改革的大环境和配套性角度来看,这些难题确又无法在短期内突破。所以,化解"新东北现象"恐怕一时难找对症“药”。
  “新东北现象”有可能成为中国与世界“接轨”过程中又将支付的一笔“新代价”。
>>>                      

哈尔滨中央大街夜景
沈阳五爱市场
长春商业街


 东北制造·现实

大连商业街 王锡增摄
沈阳故宫
哈尔滨橱窗风景

绝对个案1 实在需要革命
  杜辉(大连),经济学教授
  在北方,政府一直扮演着父亲的角色,庞大、坚强、事无巨细一律抱揽,而百姓则习惯了依附。
  另一方面,“官本位”仍然严重。在官看来,印章就是权力,权力就是效益。收费收的当然不是“费”,比如收到管理费150元,100元上缴国库。50元部门留用,个人是一毛钱也拿不到的,关键就在“下边儿”的交易的。>>>
绝对个案2 南北企业家的做派
  陆建华,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社会学博士
  南北企业家的做派不同。比如,房地产老板要标一块地,需要跟政府打交道,北方老板的做法是喝个小酒,给个红包,拉个关系,南方老板的做法就很规矩没那么多猫腻。>>>
绝对个案3 北方的温州教派
  雪梅
  温州人买肉,习惯挑肥拣瘦,受不了北方连肥带瘦还连着皮一刀割下。于是温州人嘲笑北方人太实诚,不会变通。“同样一块肉,全瘦8块钱,全肥4 块钱,切零碎了卖,不用一下午就完了,哪用死守着‘五花肉’好几天不下货。”>>>



 东北制造·专家视点

绝对个案1 东北“病人”,自作自受
  文/秋风(学者)
  海内外媒体和专家学者关于中国是否已经成为或会不会成为世界工厂的争论进行热火朝天的时候,我突然有一个怪怪的感觉:讨论工厂,怎么竟然就没有东北的事了呢?东北可曾经是中国制造业最发达、最集中的地区。而今天中国的世界工厂,却在顺德、江浙一带。从所有媒体、专家的口气看,世界工厂的事,跟东北压根儿就没有任何关系。倒是在这前后,东北现象、新东北现象时不时地被人提起。>>>
绝对个案2 计划之累
  文/李朝晖(学者
  在讨论东北与温州这样一南一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时,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对于同一历史进程的迎战能力的不同。前者曾经的历史辉煌变成了束缚其变革的包袱,而后者历史的相对落后则成为其轻装上阵的优势。>>>


文化篇: 感觉东北,以文化的名义

   地理老师在黑板上画下的叫纬度的线,就这么将一切一分为二--黄河在北边,长江在南边;四季在北边,两季在南边;高大在北边,娇小在南边;粗犷在北边,细密在南边;懒惰在北边,勤劳在南边;清贫在北边,富庶在南边;顽固在北边,活跃在南边;不羁在北边,规矩在南边……
  曾经,人们被桎梏在线的两边,互相猜忌。南边的人把北边的人杜撰进笑话,说:“不要相信河南人!”北边的人攒着粗黑的大眉毛,大喝:“河南人怎么了?”误解于是年深日久。
  二十几年前,线儿两边的人如开了闸的水一般,向对面渗透,只是,南边的人以数量取胜北边的人质量上乘。
  观念的融合,只是让人将沿纬度撕裂后的背道而驰观察得更清楚更客观,至少在经济上,北方的漫不经心让自己没有办法跟南方齐头并进。但是在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上,北方人敢拍着胸脯说:“翠花,上酸菜!”那份自信南方人是比不了的。



 东北制造·广角镜

绝对个案1 人文·北方人的小气
  南方人抠,北方人更抠。南方人抠在金钱物质上,北方人却抠得面积更大。南方人抠的方式是抠,北方人抠的方式是大方。南方人抠得诚实,抠就是抠,北方人抠得虚伪,抠得让你抓耳挠腮难受却又说不出来。南方人抠,自己承认,北方人抠,自己还认为是大方。>>>
绝对个案2 语言·动听的东北话
  可惜电视剧里的康熙说一口广播学院式的标准音,一点也不动听。要是我来拍清宫戏,就让里边的人都操东北大腔,说不定更畅销些。头几年辽宁人演的“小品”戏流行,东北话已为广大关里人所熟悉。有两个招牌词,一个“埋汰”,一个是“可碜”。>>>
绝对个案3 习俗·东北人的婚礼
  证婚人是要有的。这是从民国继承下来的惯例。正像梁实秋所说,证婚人“多半是一个机关首长什么的”。除了标点符号,那个由机关首长扮演的证婚人把两张结婚证书一字不落地读上一遍。这是应该的,这证明这对新人的婚姻关系是经过有关部门允许了的。>>>
绝对个案4 乡情·东北小镇
  人多,人杂,自然各地的文化习俗都汇聚于此。该有一番多元的热闹了吧?然而,并不。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平房在各山的坡上坡下安静着,全不见这里挑出一面江南的酒旗,那里晒出一篇塞北的文章。杂居混处,这是多;单个站出来,却又少。每个人都把过去的自己藏起来,藏在自家的小院里,怕势单力薄,怕寡不敌众,怕不好意思,怕被人笑话。藏起自己来,看着别人的动作,把自己的日子尽量过得和别人一样.>>>
绝对个案5 影视·从赵本山和《刘老根》看东北文化
  东北人可爱,可爱的有点发傻。有一个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笑话,说某南方来东北的打工妹,为其伙伴发电报,为了省钱只写了六个字:“钱多、人傻、速来。”
  东北人粗犷,粗犷的近乎粗野。有人告诫朋友:“千万别惹东北人,和东北人吵架不超过三句,他的拳头就到了你的脸上。”
  东北人幽默,说出话来就让你喷饭。于是有了“出了山海关,都是赵本山”之说。>>>

东北大秧歌
刘老根,东北人的缩影?
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东北制造·城市走笔

哈尔滨的冰灯
沈阳路仿古街
长春市文化广场

绝对个案1 哈尔滨——醉意里的宽容和随意
  哈尔滨人的确有点虎,别说尼古拉教堂啊,就是他们沈阳的故宫、长春的伪皇宫,要敢弄到哈尔滨来的话,也照扒不误!
有报曰:一位醉鬼回家训妻,妻子不从,其一气之下操起菜刀将自己的手指砍去一节。请问,此类新闻哪里有?哈尔滨也。>>>

绝对个案2 沈阳——穷并快乐着
  对权利的默然、满族与朝鲜族烈性性格的渲染、移民心态的含混,甚至周边盛行的巫婆、狐仙的萨满传统的浸淫,造就了沈阳复杂、守旧而孤独的民间文化。每次革命与哗变的不参与,实际上表明了沈阳人缺乏求得荣华的欲望;而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思维陈旧、除了现世生活外别无立场。>>>

绝对个案3 长春——马路太宽人情太薄
  长春多出名人,这有赖于其祖上的荫庇,和黑土的滋润。他们出自"文化城",所以文化名人也就多一些,可这里的电影厂却经历了短暂的辉煌之后,如今终于走进苟延残喘的境地。不能终其努力,是长春人的人文劣根和性格弱点。这里是"汽车城",可满马路上跑来跑去的还是洋车多,自家车少,公家车多,私家车少。>>>



 东北制造·评议

绝对个案1 按照文化来生活
  陈宇飞,中央党校文史教研室副教授
  用不太"学术"的话说,文化是人类的"活法"。活法是由自然环境、历史传承、风俗习惯和现实状况所决定的。
在这前后,东北现象、新东北现象时不时地被人提起。>>>
绝对个案2 南人眼里的北人

  文/黄章晋
  用雪村两首歌的命运做比照南人北人是很有意思的。那首全国风行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我没瞧见有东北人觉得这是一种妖魔化,但另一首很不出名的《湖南Mary》,待遇就完全不一样。这首歌没看出有什么妖魔化湖南妹子的迹象,但在湖南的红网上,痛骂这首歌和雪村的帖子一时最热,我在那里辩护一句,立刻招来一片愤愤的讨伐。东北人的"达观开朗",使他们不大在意是否妖魔化。>>>



往期回顾

  中国将打响第三次鸦片战争?
  谁来堵住股市黑洞?
  好大一座无人看管的金库
  传奇人物卡扎菲

[收藏]  [打印]

Copyright ? 2003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