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三十周年
焦点图
深圳经济特区30周年视频
更多>>

      导读: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6日上午在深圳隆重举行,对特区30年来的成就、经验进行总结,并对深圳未来的发展跨越进行展望…[滚动][图集]

    胡锦涛考察广东深圳 走访渔民村社区居民

      胡锦涛在广东省委书记汪洋陪同下赴深圳考察。在罗湖区南湖街道渔民村社区文化广场,胡锦涛同正在舞扇子健身的居民们热情攀谈,祝愿大家今后的生活更富裕、更文明、更安宁、更幸福…[详细]

    胡锦涛“南巡”有深意 谈政体改革引关注

      港台媒体刊发文章说,胡锦涛近年多番南来广东,在这片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经济总量比其它地方领先的土地上,中国领导投放更多的关注和期待…[详细]

    更多>>

    深圳特区30周年 胡锦涛讲话

    更多>>

    深圳特区30周年最新消息

    更多>>

    深圳特区30周年分析评论

    SOHU NEWS深圳概况

    设区:1980年8月26日
    人口:891.23万(2010年)
    城市定位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
    经济规模:经济总量相当于国内一中等省份,位居大中城市第四。

    SPECIAL SUBJECT深圳30年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
    1989年:百万劳工下深圳
    1996年:深圳地王大厦竣工
    2006年:实施“走出去”战略规划
    2010年:深圳正式迈进大特区时代

    SPECIAL SUBJECT回望历史

    蛇口改革1978年10月,招商局第29代“掌门人”袁庚呈报中央请求设立蛇口工业区。[详细]

    我来说两句

    深圳人物特写 见证经济特区30年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郑重提出:希望中央给点权,让广东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先走一步。[详细]

      在中国最成功创业家群中,军人出身的任正非,是深圳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传奇。年过不惑重新找到定位,43岁创立后来举世瞩目的IT企业华为。[详细]

      他对干部群众们动情说道:“如果必须生一千次,我愿意生在这个地方;如果必须死一千次,我也愿意死在这个地方!”[详细]

      自1980年以来,杨焕明院士长期从事医学遗传学与人类基因定位工作。2007年带领华大基因团队绘制出第一个黄种人基因图谱。[详细]

      在社区工作十几年来,杨静娟用爱心和耐心去理解他们,帮助他们。社区为精神病人设立了康复站,医护人员免费给贫困人员送医送药。[详细]

      在履行市、区人大代表职责20年的时间里,吴立民情系民生,直言敢谏。他不屈不挠“三提水表议案”的故事,被深圳市民传为佳话。[详细]

      杨剑昌文化程度不高,但正义感极其强烈,且有行动的勇气。尽管他处事方式存在着争议,但是他从实际上为老百姓解决了困难,赢得市民支持。[详细]

      18年来,“关微”共向社会爱心团体,或是助学机构、病患家庭等捐出200多万元。虽每次钱款数额不均,但点滴甘露滋润最渴望成长的小苗。[详细]

        在深圳近30年的历史中,外来工绝对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特殊群体。从来没有一个城市像深圳这样,聚集着如此众多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者。虽然他们中的许多人,可能早已离开深圳,但是作为一个由无数劳务工缔造出来的城市,关于外来工的种种记忆已经纳入这座城市的历史。
    城市的奇迹归属于她的建设者和服务者
       某种意义上,深圳3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深圳移民的奋斗史。他们从全国各地携带梦想汇聚而来,从无到有,和这座城市一起经历奋斗、繁荣、迷茫与转型。[详细]
      无数的打工者是特区的第一批建设者 也是这片土地上的追梦者,他们的青春、爱情、成长和牺牲都留在这片日新月异的土地上。他们中一些人的命运或许随着这座城市的发展而发生转折,另一些人或许离开这座城市继续漂泊或者回到家乡,但他们的记忆中会有这座城市,这座城市也会以它的方式留下他们的痕迹,比如他们建设起的高楼、铺出的宽敞大道、点滴积累起来的品牌企业。
      工人亮相美国杂志 30年贡献不可忽略 《时代》写道,中国今年能成功保八,归功于数以千万计背井离乡的中国工人。“正是他们过去的奋斗、现在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看法,引领着世界经济走向复苏之路。”
      基建工程兵脱下戎装赴深参战 1986年,国务院批准了两万基建工程兵的干部、志愿兵人员迁入深圳经济特区。当年南下赴经济特区建设者们,都是年轻力壮,满头黑发、生龙活虎,活跃在特区建设的各个战场,各个角落,起早贪黑,忘我工作。
    深圳的奇迹也应由这些人一起来分享
      30年里,与GDP年均两位数增长形成鲜明对比,深圳农民工的工资增长十分缓慢。有的一线工人工资还停留在10年前水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8年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 珠三角地区,近3000万农民工平均工资12年里只增长了68元。[详细]
      希望深圳能在建设3000万人口级城市的同时,在城市化方面先行先试,在解决城镇化问题、农民工进城问题、农民 工落户并安居乐业等问题上探索出一条新路。
        对于改革开放,只不过深圳在我国推动经济进步上的意义被突显,它在政治上曾起的作用与成果却常常被世人遗忘。深圳,一度是中国民主实验的突破口。在深圳特区成立前,1979年1月,由袁庚倡议,决定在深圳南头半岛设立蛇口工业区,这块2.14平方公里的土地,不仅是经济改革的首个试验区,更在1980年3月率先实行干部、职员公开自由招聘制。
      作为中国改革的“试验田”,三十年来,深圳做了无数的探索,包括在行政体制改革,比如大部制改革、行政三分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但行政体制改革显然不能代替政治体制改革。温总理在视察深圳时说,“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  
    深圳,一度是中国民主实验的突破口
      1979年1月,蛇口:敢为天下先 提出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被称为“冲破思想禁锢的第一声呐喊”;率先迈出了基建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实行工程招投标;
      1980年3月,率先实行干部、职员公开自由招聘制 实施公开招聘、民主选举;
      率先改革了劳动分配制度——实行定额超产奖励制度,改变吃“大锅饭”现象;
      率先进行了城市住房制度改革——采取银行按揭、实行住房商品化;
      率先推行社会劳动保障,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等一系列改革试验,所取得的成果被深圳和全国各地广泛借鉴并利用,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发挥了独特作用,带动了国内各类开发区的兴起。
      公推直选和公选局级干部的改革,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向前推进 1992年12月袁庚离休,原定1993年蛇口工业区第三届董事会民主选举宣告流产。这场还未来得及盛放的尝试,争论从未停息。这场民主试验的成绩单是:“10多年的岁月里,蛇口工业区领导干部虽然掌管人事权和数以十亿计的财权,但确实未发现有贪污、受贿一类案件。”有人愿意将之看成是“监督的力量”。
    暂住证到居住证,跨越24年
      从暂住证到居住证,深圳走了24年。有评论指出,居住证制度仍然只是过渡阶段的权宜之举,因为它所标志的,仍然是城市户籍人口以及外来人口这两大“阵营”。解决外来人口问题的根本出路则在于彻底的户籍制度改革,剥离附加在户口上的各种不公平政策。
    更多市民自觉关注城市公共事务和公共福祉
      就在人们历数“深圳奇迹”、指点满眼的现代化高楼时,这座城市也显现出因为“快”而留下的种种痕迹、缺陷和不足。比如,驱车城市宽阔的林荫大道,在不断涌入眼帘的现代楼宇间,不时会闪过一座座破败、拥塞的“筒子楼”。比如,一部分人群的命运和处境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呈露出来。如果说过去很多风行一时的理念首先发酵于这块土地,成为公民意识觉醒的一种标志,那么,我们是否有理由相信,走过而立之年的深圳,会有更多市民自觉关注城市公共事务和公共福祉。[详细]
        三十年后的这个特区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充满机会的城市,和其他地方一样,生活开始慢了,社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规矩,于是导致了投机机会的减少。本地的年轻人也罢,带着期望来的外来人也好,生活压力开始增加了。或许,这是三十岁的特区需要考虑的问题,不然,特区也就没有特色了。
      三十年前,国内各种各样雄心勃勃的人,像狂飙突进一样,在深圳的大地上掀动着创业的大潮。深圳也从一穷二白做起,把思想、智慧和勤奋转化成财富,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占了先机。
      而今天的深圳,即使是华为的员工都很难买的起房,而富士康的员工面临着生存的问题,三十年前的深圳成为中国的人才高地,今天的深圳成为人才的流出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未来的深圳能否继续大胆前行,继续在改革上引领风潮,我们有着诸多的期待。[详细]
    以前允许不断试错,现在和别的地方没有太大差别
      五年前,一篇《深圳,你被谁抛弃?》的网文激起千层浪。在民间对深圳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的同时,深圳发展面临“土地有限、资源短缺、人口不堪重负、环境承载力严重透支”四个“难以为继”的严峻挑战。[详细]
      深圳的未来是一个现代化的都市,不会与其他的都市有太大的差别:当初改革的时候,它可以做的事情,别人不可以做,这种政策优势已经没有了。深圳的未来是一个现代化的都市,不会与其他的都市有太大的差别,它的优势会逐步丧失,年轻的人口也会逐步老化。[详细]
    制造业北上,北上广不亚于深圳
      富士康北上的每一个环节、每个阶段都备受关注。从媒体报道中,我们看到的富士康是一个社会转型大背景下有计划、有节奏地以变应变的企业,北上转移战略,旨在摆脱深圳工厂跳楼事件阴影的同时,谋求更长远的利益。
      “真正的产业大转移还没有开始,这只是爆发前夜。”吴安认为,随着产业集群日益完善以及工业基础的增强,沿海地区企业的迁移将会加速。[详细]
    高物价高房价逼走专业人才
      在深圳,每天都有几十万年轻人和杨山山一样过着“两栖”生活,工作在关内,居住在关外。这位来自安徽六安的小伙子大学毕业后带着梦想选择了深圳。“我觉得深圳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有吸引力,机会也没有以前那样多,特别是年轻人,在不断高企的物价下,生存相当困难。”杨山山说。[详细]
    不要而立,请继续保持青春
      深圳,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和问题。成绩是改革的结果,问题是前行的必然。惟有坚持改革,深圳才会迈上新的起点。[详细]

    相关专题

    更多 >>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三十周年最新消息

    专题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