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导读:围绕伊朗核问题的较量可谓旷日持久。按照原计划,4月13日,伊朗核问题"6+1"会谈将在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重启。时间进入倒计时…[滚动][图集]

伊朗停止向希腊出口石油 未就恢复达成协议

  伊朗官方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10日援引加塞米的话报道,伊朗没有就恢复石油贸易与希腊达成协议,因而停止向希腊出口石油。与英法不同,希腊是进口伊朗石油较多的欧盟成员国。[详细]

伊朗首承认有能力造核武 轻易造浓缩铀

  据“阿拉伯新闻网”4月7日报道,伊朗官方“第一次承认伊朗有制造核武器的能力”。伊朗议员米斯巴希·穆加达姆当天说,伊朗已经掌握制造核武器的知识和技术,能够“轻而易举地”生产制造原子弹所必需的高浓缩铀;但他同时强调“伊朗政府不会走这条道路”。[详细]

更多>>伊朗局势最新消息

更多>>伊朗局势国际反应

更多>>伊朗与西方关系近期进展与评论

欧盟制裁伊朗具体内容

·能源方面:制裁条款确认,欧盟成员不得再进口伊朗原油及石油产品。对现有合同,欧盟成员须在今年7月1日前完成交易。
·金融方面:冻结欧盟与伊朗中央银行及其他伊朗国营机构的一切交往,停止与制裁对象交易黄金等贵金属,停止钻石交易,停止向伊朗交付委托铸造和印制的金属货币和纸币。
·军事方面:对伊朗武装部队施加限制,具体细则稍后发布。[详细]

相关背景

·伊朗与西方近期摩擦一览
·2012年1月23日:欧盟决定对伊朗石油禁运,同时针对伊朗中央银行等机构出台一揽子经济制裁方案。伊朗再次威胁封闭霍尔木兹海峡 …[详细]
·2011年12月13日:伊朗议会议员、国家安全与对外关系委员会成员帕尔维兹·索鲁里13日说,伊朗不久将在霍尔木兹海峡举行军演,此次演习的目的是为了演练伊朗军队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的能力…[详细]
·12月4日:伊朗军队在东部靠近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地区击落一架RQ-170型“哨兵”式美制无人侦察机。奥巴马12日公开承认一架美军无人机落入伊朗之手,并向伊朗索要遭到拒绝…[详细]
·12月1日:欧盟外长会1日决定扩大对伊朗的制裁,又有143家企业和37名个人被列入制裁清单。美国参议院1日晚全票通过对伊朗执行严厉经济制裁的决定,旨在切断伊朗中央银行与全球金融体系的联系…[详细]
·11月29日:伊朗示威者11月29日冲进位于德黑兰市中心的英国驻伊大使馆,打碎使馆玻璃并焚烧英国国旗。11月30日英国开始撤回英国驻伊使馆工作人员,并驱逐全部伊朗外交人员出境…[详细]
·11月21日: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分别于当地时间11月21日宣布加大对伊朗的经济制裁。伊朗方面回应称,制裁将造成“双输”局面。此外,伊朗抵制了由国际原子能机构召开的中东无核武论坛…[详细]

更多>>我来说两句

更多>>伊朗局势视频

介绍:核武器制造关键环节及核武器种类

核武器制造关键环节:
步骤 内容
第一关:核燃料
  是指可在核反应堆中通过核裂变或核聚变产生实用核能的材料,前者如铀-235 ,后者如氘、氚等氢的同位素。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是获得实用铀棒核能的两种主要方式。 铀235、铀233和钚239是能发生核裂变的核燃料,又称裂变核燃料。氘和氚是能发生核聚变的核燃 料,又称聚变核燃料。国际社会严禁扩散3项敏感技术,铀浓缩技术、乏燃料的后处理技术和重水 生产技术。
第二关:起爆装置
  制造一枚原子弹不仅需要有用作裂变燃料的原材料,更要有触发装置,以及一种能在核弹发生 爆炸前使大部分燃料发生裂变的技术(否则核弹会失败)。起爆装置关最大技术难题是高爆炸药 的合理配置。起爆时,在百万分之一秒的时间内同时引爆快速燃烧和慢速燃烧的两种常规炸药, 才能实现真正的核爆炸。如果定时误差超过上述要求,或者两种炸药配比不对,就会大幅度降低 常规爆炸所产生的压缩效果,致使核爆炸威力减半,甚至形不成核爆炸。一些暗中研制原子弹的 国家,就是在这一关面前一筹莫展。
第三关:核试验
  在预定条件下进行的核爆炸装置或核武器爆炸试验。其主要目的是:鉴定核爆炸装置的威力及其 他性能,验证理论计算和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为改进核武器设计或定型生产提供依据等。1996年 ,联合国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后,用计算机模拟取代传统核爆试验可以达到同等试验效 果的介绍就层出不穷。在已有核爆炸试验的基础上将各种参数编程输入超大型计算机,用化学爆 炸、实验室、计算机对核爆炸物理过程和核爆炸效应进行模拟的方法,是非常难以达到的目标。 真正完成完整的核武器物理设计,没有强大丰富的试验数据库的支持是难以想象的。
第四关:投掷技术
  真正的核武器由三部分组成,即核战斗部、运载工具和指挥控制系统。有了核武器就必须拥有相 应的投掷手段。核爆成功后,接下来的小型化和武器化的问题仍然是绕不过去的一关。核武器搭 载试验同样必不可少。一般来讲,战略原子弹主要装在导弹、航空炸弹上,发射平台包括各种射 程的弹道导弹、巡航导弹、核潜艇、战略轰炸机等。不过,随着弹道导弹拦截系统的飞速发展, 弱国凭借自己那有限的运载手段,究竟还有多少机会把得之不易的原子弹扔到对手的头上,实在 是大有疑问。扔不出去的原子弹其实际意义上的威慑能力必定大打折扣。
核武器种类:
1.核武器始祖—原子弹   原子弹是最普通的核武器,也是最早研制出的核武器,它利用原子核裂变反应所放出的巨大能量,通过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电磁脉冲起到杀伤破坏作用。
2.核家族的大个子—氢弹   氢弹是核武器家族中体积最大的一种,它是利用氢的同位素氘、氚等轻原子核的裂变反应,产生强烈爆炸的核武器,又称热核聚变武器。其杀伤机理与原子弹基本相同,但威力比原子弹大几十倍甚至上千倍。
3.杀人核武器—中子弹   中子弹又称弱冲击波强辐射核弹。它在爆炸时能放出大量致人于死地的中子,并使冲击波的作用大大缩小。在战场上,中子弹只杀伤人员等有生目标,而不摧毁如建筑物、技术装备等设备,“对人不对物”是它的一大特点。
4.制瘫核武器—电磁脉冲弹   电磁脉冲弹是利用核爆炸能量来加速核电磁脉冲效应的一种核弹,使用过程中,它所产生的电磁波可烧毁电子设备,可造成大范围的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瘫痪,对人不产生杀伤效应,在未来的“电子战”中将会大显身手。
5.无害的核武器—冲击波弹   它是一种小型氢弹,采用了慢化吸收中子技术,减少了中子活化削弱辐射的作用,其爆炸后,部队可迅速进入爆炸区投入战斗。
6.环境杀手—伽玛射线弹   伽玛射线弹在爆炸后,各种毁伤效应不大,也不会使人立刻死去,但对战场环境可造成大量放射性沾染,迫使敌人离开。所以它比氢弹、中子弹更高级,更具有威慑力。
7.“新生婴儿”—感生辐射弹   感生辐射弹是最新研制而成的一种加强放射性沾染的核武器,主要利用中子产生感生放射性物质,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上造成放射性沾染,达到阻碍和杀伤敌军的目的。

伊朗为什么一定要搞核计划?

伊朗有权利和平利用核能,研发核能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从国际条约和国际法的角度看,伊朗有权利和平利用核能,这是任何国家和国际组织都没有权利反对的。因为地球上的石油用不了多少年就会枯竭,研发核能是确保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剥夺伊朗分享高科技新能源的成果,显然是不公正的。尽管伊朗有只够多的石油可供消费,但是伊朗的国家财政和社会发展严重依赖石油出口所得,发展核能可以用更多的石油换取伊朗发展所需要的外汇,这与石油进口国少进口石油产生的效果是相同的。美国只能反对伊朗发展核武器,而不对伊朗和平利用核能。因为核技术的通用性,任何国家发展核技术都有可能导致其掌握核武器技术,这正是西方大国大国所担心的问题。
伊朗发展核计划,为了有能力对峙美国不被牵制
   伊朗在上世纪90年代初决定发展核武器。需要用核弹对付的敌人是美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霍梅尼主义小组曾在世界上30多个穆斯林国家积极活动,并与伊拉克进行了一场生存或毁灭的战争。德黑兰的领导人这时看到,有一个国家不允许他们出口革命和主宰中东。这个国家就是美国。
伊朗决心建立一个伊斯兰主义的和受德黑兰控制的中东
   现在,在阿富汗的塔利班和伊拉克的复兴党政权垮台后,中东原来的力量均势被打破了。那里需要建立新的平衡。美国打算建立一个民主和亲西方的新中东。如果建立这样的中东,就不会有像德黑兰这样政权的立足之地。因此,伊朗决心坏布什的计划,并相反地建立一个反美的、伊斯兰主义的和受德黑兰控制的中东。[详细]

聚焦伊朗核问题:核发展三个重要时期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 核计划发展初期
   当时伊朗与美国和西方国家关系密切,核技术的引进大部分依赖于这些国家。1967年,美国首先为德黑兰大学提供了一个5MW研究反应堆,德黑兰核研究中心(TNRC)负责运行。据西方情报机构报道,核技术的军事应用也在TNRC中成立的一个小组内开展。1970年,伊朗签署了核不扩散条约(NPT)。1974年,伊朗原子能组织(AEOI)成立。[详细]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 核计划发展暂停时期
    1979年,伊朗发生了伊斯兰革命。1980年,伊朗又发生美国人质事件,美国与伊朗关系迅速恶化。西方国家随之逐步断绝了与伊朗的核合作。西德开始建造的两个轻水反应堆停止。1980年,伊拉克入侵伊朗、发生所谓两伊战争,战争持续了八年之久。[详细]
90年代初至今 核计划重新全面启动时期
   在核电站建设、铀矿的开采和核燃循环技术开发,以及核武器研究等方面工作都有全面考虑,并已取得一些成效。俄罗斯和中国是重点合作对象,签订了一些协议,但中国为了表明支持核不扩散的态度,于1997年终止了为伊朗提供核帮助大部分协议。[详细]

美国伊朗角力,国际社会神经紧绷

俄外长批西方制裁伊 中方指责美单方制裁国际化
中国外交部军控司副司长李松表示,中国反对美国把单方面的制裁伊朗措施国际化。并指出,中国从未帮助过伊朗发展核武器,对中国的公司和实体对外出口活动进行严格管理,防止出现可能存在扩散风险的出口活动。中国在安理会处理伊朗核问题上的态度很明确,其中最首要的一条就是坚决反对通过军事手段来解决伊朗核问题。[详细]
2011年12月3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对伊制裁法案 对沙特300亿美元军售
   2011年12月3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总额达6620亿美元的国防预算法案,该法案将为从2011年10月1日开始的2012财年提供国防经费,包括军事人员开支、武器项目、国防安全项目及伊拉克与阿富汗两场战争。该法案将扩大对伊朗的制裁力度,与伊朗中央银行有商业往来的外国金融机构将被禁止在美国境内运营。[详细]
欧盟称7月对伊朗实施石油禁运 各国代表同意制裁伊朗央行
   《华尔街日报》18日援引欧盟数位外交官的话说,欧盟一致同意在7月1日启动对伊朗的石油禁运。另有报道称,欧盟还可能会冻结伊朗央行的部分资产,并禁止与其开展部分交易。分析人士认为,如果欧盟按计划对伊朗原油实施禁运,同时沙特阿拉伯为取代伊朗供应而启用关键的闲置产能来提高产量,全球石油市场供应吃紧程度也会达到2008年7月触及每桶147美元纪录以来的水平。[详细]
北约不介入霍尔木兹海峡局势 英国称伊核谈判如未果将继续施压
  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18日表示,北约没有介入霍尔木兹海峡局势的计划,同时呼吁伊朗确保海峡通畅。拉斯穆森在位于布鲁塞尔的北约总部对记者说,确保霍尔木兹海峡的石油运输至关重要,伊朗当局应担负起责任,扮演负责任的国际角色和遵守国际法。拉斯穆森同时强调,北约没有介入霍尔木兹海峡局势的计划。[详细]

伊朗核问题由来

伊朗核发展
  早在20世纪50年代,伊朗就已经涉足核领域,巴列维时代的伊朗一直努力成为伊斯兰国家中第一个拥有核威慑的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伊朗核计划处于暂时停滞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伊朗核计划重新全面启动时期。1992年,伊朗与俄罗斯签署《和平利用核能协议》,标志着伊朗核计划进入新的阶段。根据西方情报部门的资料显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伊朗已在核项目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初步建成了完整的核燃料循环体系。与此同时,伊朗还大力发展自己的导弹系统。1998年伊朗成功地进行了“谢哈布-3型”弹道导弹的试验性发射,射程1300公里,可达以色列,表明了伊朗自身的武器研制和生产能力,加强了伊朗在海湾乃至中东地区的战略威慑力。伊朗还在研制射程2000公里的“谢哈布-4型”弹道导弹和“谢哈布-5型”洲际导弹。
美国严重关注伊朗核进展
  伊朗军事力量的发展、尤其是核问题引起了美国的严重不安。美国一直认为“伊朗是世界上最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其对阿以和平进程的反对,对地区和国际恐怖主义的支持及其寻求制造核武器的努力使其不仅成为邻国的威胁,而且成为整个地区和世界的威胁。”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加强了在伊朗核问题上的施压力度。美国负责武器控制和国际安全事务的副国务卿博尔顿甚至威胁,美国保留使用军事手段防止伊朗发展核武器的权利。美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加强了对伊的核监督。[详细]
伊朗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
  2003年8月26日,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德黑兰南部的纳坦兹检测到了武器级浓缩铀的痕迹。在美国的推动下,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在维也纳通过了由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日本提出、美国全力支持的关于解决当前伊朗核问题的一项决议。决议要求伊朗“全面、无条件地”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在10月底之前,就伊进口的所有与浓缩铀有关的原料及生产设施等呈报一份“完整的报告”。12月18日,伊朗驻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萨利希代表伊朗政府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至此,伊朗政府终于履行其在年底前签约的承诺。
伊朗中止核活动,与欧盟展开谈判
  2004年7月,美英多国敦促伊朗放弃发展核计划,遭到伊朗拒绝。10月,伊朗同意暂时停止一些核活动,但不会放弃提炼浓缩铀的权利。12月13日,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兼首席核问题谈判代表哈桑·鲁哈尼将与英国外交大臣斯特劳、法国外交部长巴尼耶、德国外交部长菲舍尔等举行会晤,就伊朗永久停止核活动的具体条件进行讨论。
伊朗重启铀浓缩活动
  2005年8月8日,伊朗原子能机构副主席穆罕默德·赛义迪8日宣布,伊朗已于当天恢复了伊斯法罕核设施内的铀转化活动。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8月11日一致通过决议,要求伊朗停止本星期重新启动的核活动。伊朗政府予以拒绝,称决议是不可接受的。
伊朗恢复核燃料研究
  伊朗官员10日宣布,在获得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人员同意后,位于伊朗纳坦兹核设施上的封条已被揭开,核燃料研究工作也得以恢复。美欧在伊朗宣布该消息后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安理会通过制裁伊朗决议
  2012年12月23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制裁伊朗决议,要求伊朗立即中止铀浓缩活动,并对伊朗的核计划和导弹计划实施材料和技术禁运,冻结伊朗相关机构和人员资产,限制相关人员旅行。截至2010年6月,安理会已先后四次制裁伊朗。
伊朗建成首座核燃料工厂
  伊朗总统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2009年4月11日说,伊朗建成首座核燃料工厂,标志伊朗掌握核燃料生产技术。位于伊朗中部城市伊斯法罕附近的核燃料工厂9日建成,这座工厂每年将生产40吨核燃料,其中10吨供应位于阿克拉市的重水工厂,30吨供给拟投入使用的布什尔核电站。
伊朗首度生产纯度达20%的浓缩铀
  2月中旬,伊朗总统内贾德宣布,伊朗已经是“核国家”,有能力生产纯度超过20%甚至80%的浓缩铀。4月,伊朗一名高级官员表示,伊朗已经开始筹建一座新的铀浓缩工厂,这是其大规模扩张的核项目的一部分。

安理会四次制裁伊朗

2006年12月23日:安理会通过第1737号决议
  2006年12月23日安理会15个成员国投票一致通过这份由英国、法国和德国起草的决议草案。决议制裁内容包括:要求世界各国对进出伊朗的与铀浓缩和弹道导弹计划相关物资、技术和设备实行禁运;冻结与伊朗核计划和弹道导弹项目相关人员和公司的资产,防止向伊朗提供相关技术和资金支持等。[详细]
2007年3月24日:安理会通过第1747号决议
  1747号决议敦促伊朗立即执行安理会第1737号决议,并在1737号决议的基础上开列了更为严厉的制裁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全面禁止伊朗出口武器;严格限制向伊朗出口武器,包括战斗机、攻击直升机、战舰、导弹、主战坦克和装甲战车。继续对涉及伊朗核项目和导弹计划的个人及实体实施金融制裁和资产冻结,并扩大相关对象的范围,新增15名官员和13家组织,这些人或组织都与伊朗革命卫队、弹道导弹研发计划有关。限制上述15名官员境外旅行。进一步严格限制对伊朗的金融援助和贷款,呼吁各国与国际金融机构不再承诺向伊朗政府提供赠款、财政援助和优惠贷款。[详细]
2008年3月3日:安理会通过1803号决议
  新决议继续要求伊朗暂停铀浓缩等活动,并在前两份决议基础上增加了对伊制裁措施,包括扩大旅行限制和冻结资产对象名单、禁运敏感双用途物项、呼吁各国对部分对伊金融活动保持警惕、依法有条件地在机场和港口检查伊朗空运公司和伊斯兰航运公司的货物等。
  决议同时重申致力于通过政治和外交谈判和平解决问题,支持国际原子能机构发挥作用。为了体现该决议旨在推动谈判的目的及其可逆性,决议还规定,如果伊朗采取积极步骤执行决议,安理会将暂停、甚至终止所有制裁。决议要求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在决议通过后的90天内就伊朗是否已经执行决议提交报告,以便安理会进一步采取适当措施。[详细]
2010年6月9日:安理会通过第1929号决议
  根据决议,主要制裁措施包括禁止伊朗在国外参与核领域的投资活动;禁止各国向伊朗出口坦克、战斗机和军舰等重型武器装备;禁止伊朗进行任何与可运载核武器弹道导弹有关的活动;加强在港口和公海对涉嫌运送违禁品货船的检查措施;禁止各国与伊朗进行与核活动有关的金融交易,同时禁止伊朗在国外开设可能会被用于资助其核活动的独资或合资金融机构。[详细]

霍尔木兹海峡:黄金航道、战略要地、石油门户

  霍尔木兹海峡位于阿拉伯半岛和伊朗南部之间,形似人字型,是波斯湾通往印度洋的唯一出口。东西长约150千米,最宽处达97公里,最狭处只有38.9公里;南北宽56~125千米,平均水深70米。霍尔木兹海峡是连接波斯湾和印度洋的海峡,亦是唯一一个进入波斯湾的水道。海峡的北岸是伊朗,有阿巴斯港,海峡的南岸是阿曼,海峡中间偏近伊朗的一边有一个大岛叫做格什姆岛,隶属于伊朗。
全球水域最重要的航道
  作为通往海湾地区的一条要道,霍尔木兹海峡是全球水域中最为重要的一条航道。每天,数以百万桶计的石油都要通过这条航道运往世界各地。美国能源信息署(EnergyInformationAdministration)统计,霍尔木兹海峡承担着全球近40%石油的出口供应。平均每五分钟就有一艘油轮进出海峡。在去年的5月份,美国能源信息署就估计,通过霍尔木兹海峡运出的原油每天可达1340万桶。除此以外,大约每天还有200万桶其他的原油产品需要通过该航道运输,包括燃油、液化天然气等等。此外,美军还必须依靠霍尔木兹海峡向伊拉克以及其他海湾地区国家输送武器弹药和部队供给。
“海湾的咽喉”
  霍尔木兹海峡自古就是东西方国家间文化、经济、贸易的枢纽。特别在海湾地区成为世界石油宝库之后,每天有400万吨石油通过海峡运往世界各地,约占世界石油出口量的1/3,平均每8~10分钟就有1艘海轮驶过海峡。是波斯湾石油通往西欧、美国、日本和世界各地的唯一海上通道 。被称为世界重要的咽喉,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位。自古以来,霍尔木兹海峡就是交通、战略要地。16世纪初葡萄牙开始入侵,其后成为英国、荷兰、法国、俄国等争夺的重要目标。
全球石油门户
  美国能源部估计,2008年海湾国家生产的原油占全球石油供应量的29.8%,其中大部分都通过霍尔木兹海峡运出。此外,波斯湾地区生产的天然气总量占到了全球天然气出口市场总量的29.1%。如果霍尔木兹海峡关闭,那么波斯湾地区的能源输出就要通过陆地交通线来进行了。目前,沙特阿拉伯东西石油管道每年可向红海的延布港运送的石油量为500万桶,大大低于现在每天通过霍尔木兹海峡运送的1700万桶。
  如果霍尔木兹海峡关闭,伊朗本国在经济上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仅2006年,伊朗的原油和石油产品出口就占到了其出口总额的74%,占到了其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9%。波斯湾地区的其它国家也非常依赖霍尔木兹海峡进行海上贸易。许多波斯湾国家主要通过该海峡向全球市场输送原油和液化天然气。[详细]

美伊之间战争在所难免,短期内难动武

美伊心理战正在升级,陷危险的边缘主义游戏

位于美国加州的“DV”网站评论说,战争不是不可避免。第一枪打响之前,往往是谣言和煽风点火。德国军事门户网站“战争咨询”称,在不断升级的心理战中,美伊谁都不认输。目前局势发展让人觉得英国专栏作家休玛斯-米尔尼的话确实不假:不管是制裁还是战争,两大敌对阵营开始进入一场危险的边缘主义游戏。

美以打伊朗代价大或引发全球战争短期内难动武

目前西方国家和美国(包括以色列)对伊朗动武,时机均不太成熟。因为整个北非地区还没有“消化”完,如埃及局势依然动荡、利比亚新政权还没诞生、也门局势也不是很明朗。而且,美国还没有彻底摸清伊朗的底细。不排除中长期有动武的可能,甚至可能性很大。但这个可能一定要在欧美走出困境及将伊朗实力削弱后。

美伊对抗升级2012上半年可能会发生大事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美伊矛盾是一个无解的难题,这种对抗游戏很危险,双方都摩拳擦掌地想把对方吓回去,却没有人愿意后退。爆发冲突的风险由此日益增大。他说,明年上半年有可能会发生大事。美国要么不动手,要么会对伊朗发动比对伊拉克还猛的第一波打击。

美对伊朗愈加不耐烦 伊实力让美难下决心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所研究员殷罡说,在非世界大国中,伊朗堪称与美国对抗最强的国家。这并不是说战争的紧迫性,而是指对抗的实质性。就地缘政治而言,伊朗真正处于世界的中心地位。如果伊朗拒不让步,美伊之间战争在所难免,伊朗很有可能成为美国冷战后收拾的最强大国家。战争可能不会来得那么急需时间酝酿。

美伊博弈再给世界经济“雪上加霜”

伊朗核问题骤然升温,战争威胁逼涨油价

如果说,占世界石油产量约5%的伊朗暂缓石油供应,可能尚不足以促使国际油价产生强烈“地震”;那么,目前出现的伊朗联合伊拉克的可能性,正在加大中东局势进一步复杂化及恶化。伊朗与伊拉克加起来一共拥有10个储油量超过50亿桶的超大油田。2012年国际原油价格依旧面临上行压力,只是这种压力的程度则要看伊朗乃至其他中东国家乱象将朝着哪个方向发展。

中东局势紧张影响欧亚航线及世界航运价格

中东地区出口到西欧的石油,70%经由苏伊士运河运送,每年经苏伊士运河运输的货物占世界海运贸易的14%左右。日本邮船NYK公司内部人士表示,“中东、北非局势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航运成本,如果该地区出现不可控局面,那么船运公司相应的保费及其他成本都将上升,这对2012年的欧亚航线来说是‘雪上加霜’。”“中东、北非的动荡,对于原油航线及整个世界能源贸易是很大的不确定因素。”

美伊博弈恐累及全球经济,也不符奥巴马政府利益

英国牛津研究集团教授保罗-罗杰斯28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如果伊朗真这样做将引起连锁反应:国际油价飙升引发能源危机,进而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世界经济由此再次陷入衰退。如果一切按序发展,美伊这场博弈战的后果不堪设想。而对美国来说,奥巴马的助手承认,经济不景气和寻求连任之际,油价大幅上升不符合奥巴马政府的利益,对于这些弱点,伊朗人看在眼里。

中国与伊朗利益联系紧密,局势紧张影响中国利益

中国是伊朗矿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伊朗目前是中国第三大原油供应国,第二大石油供应国;伊朗机械装备有赖中国,中国和伊朗在2010年的双边贸易总额高达两百多亿美元,并有许多基础建设协议,贸易关系频繁。中国在伊朗有很多石油方面的基础建设投资,同时和伊朗之间的贸易往来也很大,如果美国对石油产业的相关金融产业进行制裁,会对中国在伊朗投资的企业及金融机构造成负面影响。

伊朗击落美国无人机:伊朗借机发难,美国人很揪心

  对于伊朗击落美国无人机一事,分析家们认为这是伊朗与美国对抗十年中的最大收获。甚至,有媒体称这一事件是“美国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泄密事件”。
  今年5月,美军出动“哨兵”无人机攻击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郊外一所住宅,将恐怖大亨本-拉登击毙。在最后关头拿下卡扎菲,再一次证明了这一战法的威力。《华尔街邮报》称,无人机正成为美军最得力的秘密武器,根据规划,2012年,美国讲走进由12架无人机组成的空军中队,无人机的数量将占美军远程航空兵今后的三分之一。到2025年,美军90%的战机将是无人机。 那么,RQ-170落入伊朗人手中的影响会有哪些?
无人机被击落,美国人很揪心
  无人机是美军情报链条乃至指挥控制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此类无人机还是美军各类先进技术的复合体,包括其气动性能、隐身性能等。如果伊朗能够对其进行破解,就可以了解美军指挥控制系统数据传输模式、构成及薄弱之处,对伊朗提高其军事装备研究水平会有很大帮助。
  令美国揪心的有两个问题,一是伊朗是怎么把飞机打下来的,二是如何处理它。伊朗可能在某大国帮助下击落无人机,也有可能实力远超美国预期,独立击落无人机。而无论哪种可能,对美国都非常不利。美国更担心与伊朗关系密切的大国获得无人机,对其进行逆向分析,从而找到美军软肋,削弱其作战能力,对美国战略威慑能力形成挑战…[详细]
伊朗借无人机问题向美发难
  伊朗常驻联合国代表卡扎伊8日致信联合国秘书长,要求对美国无人机入侵伊朗领空行为进行谴责。卡扎伊在信中说,美国近几个月来对伊朗的“挑衅和秘密行动”逐步增加和升级,伊朗政府表示强烈抗议,并警告再发生类似行为“将带来毁灭性后果”。这封信8日晚由伊朗常驻联合国代表团通过电子邮件向媒体群发。

  伊朗迈赫尔通讯社8日称,俄罗斯和中国向伊朗发出请求,希望派专家前往伊朗参观这架飞机。俄罗斯《观点报》9日援引俄军事专家的话称,如果伊朗与俄罗斯、中国分享缴获的无人机资料,将是对美军的重大打击。但也有观察家认为,这一消息也许是伊朗试图“进一步愚弄美国”…[详细]
美靠无人机打秘密战或挑起冲突殃及自身
  伊朗向外界公布“哨兵”隐形无人机的视频图像后,美国方面不得不侧面承认这种无人机早已被部署在阿富汗基地,曾不止一次深入伊朗境内搞侦察。
  美军用无人机打秘密战,无非是想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技术优势。然而,过度使用无人机反令美军麻烦缠身。美军隐形无人机此次坠落伊朗,引发了伊朗方面的强烈抗议。伊朗武装部队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马苏?贾扎耶里12月10日强调,美国必须就美无人机闯入伊朗领空事件道歉。另外,伊朗议会国家安全与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席考萨里也警告说,如果闯入该国领空的是一架作战飞机,伊朗将武力攻击美军在全球的所有军事基地。以无人机为依托的秘密战很有可能在敏感地区挑起战争或冲突,最终殃及美军自身…[详细]

伊朗霍尔木兹海峡军演:一举多得

  伊朗海军24日开始在伊朗南部霍尔木兹海峡以东的广阔海域举行为期10天、代号为“守卫90”的大规模军事演习。
  伊朗海军司令萨亚里在演习开始当天表示,这次演习将从霍尔木兹海峡开始,向东越过阿曼湾,直至亚丁湾和印度洋北部公海,演习区域跨越2000多公里。在如此广阔的海域上举行军事演习,对于伊朗海军来说还是首次。伊朗海军将在演习中测试多种型号的导弹、鱼雷等国产新型武器装备。伊朗首艘大型国产驱逐舰“贾马兰”号、国产潜艇“塔里克”和“卡迪尔”号以及多款无人机也将参加这次演习。
伊朗军演有别以往 显得更加敏感
  近年来,伊朗每年举行多次军演,但是这次跟以往相比在内容上还是有所区别。首先,过去2年的演习中,一般固定在四五天,或在一周之内,而这次要进行十天,时间较以往更久。其次,此次演习地点在霍尔木兹海峡的海域,显得比较敏感。内容也非常丰富,出动了巡逻艇、海上补给舰、无人机以及其他一些舰艇,应该说舰艇比较齐全。主要的演习内容包括岸对岸打击、布雷、海上侦查,也可能包括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能力的演练。从全球范围来讲,这种也是比较敏感的。这次演习主要还不是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主要包括其他一些努力,反映了伊朗对此问题的敏感,也反映了演习地点的敏感性。[详细]
美伊双方会保持克制 避免冲突而导致战争
  霍尔木兹海峡是当今世界一个重要的海上战略通道,也是16个重要咽喉水道之一,而且还是美对伊战争中输送武器弹药、输送物资补给,特别是在海湾地区基地进行后勤补给的重要通道。美国海军第五舰队基地设在巴林,其活动区域在霍尔木兹海峡。所以,这是在敏感时间、敏感地点、敏感内容举行的一次敏感的演习。但是双方还不至于会发生大的摩擦或者冲突。无论是美国、伊朗,都会竭力避免这样的摩擦、冲突,导致不期而遇的战争。所以双方都会保持克制。[详细]
伊朗军演一举多得 可有效提升中东战略地位
  伊朗军演是“两手”策略。一方面就是军事一手,演习显然是对美国发出一个警告,威慑并告之伊朗有杀手锏。另一方面,在演习的同时伊朗确实开展了活跃的外交,特别是提出了要跟伊拉克开展广泛的军事和安全合作。近年来,美国不断向伊朗发出警告,多次指责伊朗资助伊拉克的武装势力。美国认为这些年在伊拉克发生的一些反政府的武装攻击,背后都有伊朗支持。所以,伊朗宣布跟伊拉克开展军事安全合作显然会再次触动美国敏感的神经。伊朗非常希望突破美国严密的封锁包围,所以和伊拉克拉近关系,对伊朗来说意义不仅是刺痛了美国的神经,同时也是改善外部环境的一个重要举措。[详细]

伊朗霍尔木兹海峡军演地点示意图

美伊恩怨七十载,一切皆因“油”利

  掌控了伊朗,就捏紧了“世界油管”的开关
  要控制中东油源,美国的两个主要障碍恰恰又是伊朗和伊拉克。中东国家中,沙特阿拉伯石油储量近400亿吨,伊朗的储量有近200亿吨,居第二位,伊拉克和科威特各有100多亿吨以上的储量居第三、第四。这四个石油储量大国中,论人口、军事实力,伊朗以6700万人口和60多万军队稳居首位。沙特和科威特虽然有钱但缺人少兵,并且两国多年来在政治上受美国影响,开采石油也多依靠美欧公司,只有伊朗、伊拉克两国长期不买美国的账。2001年,有美国石油财团背景的小布什一上台,就把伊朗、伊拉克定为全球三个“邪恶轴心”中的两员,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试想,伊朗若落入美国掌中,“世界油管”的开关就将落入“山姆大叔”手里。它想遏制哪国,就可以抬油价、掐油管,这让其他大国不寒而栗。[详细]
上世纪50-60年代,美国鼎力支持巴列维王朝,伊朗入反苏反共三大军事同盟
  近代,沙皇俄国与英国又对波斯相争不下,双方各划势力范围后,勉强维持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政权。进入20世纪后,当地发现了世界罕见的大油田,更引来列强的觊觎。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与英国结盟并得到美国援助的苏联,将伊朗视为保障侧翼安全和接受外援的重要通道。二战后,巴列维开始同苏联敌对,并冷落英国。在巴列维眼中,财大气粗的美国才能支持他维持王权统治。二战期间,伊朗是美、英向苏联运送物资的重要战略通道,美国就趁机以修建道路、港口为名,派出工程部队和专家入伊。二战后,由美国提供武器援助,巴列维“御驾亲征”,击溃了苏联支持的北方政权,并于1947年初完成了对全国的控制。在世界范围出现“冷战”的形势下,伊朗完全站在以美国为首的一边,直至1979年巴列维垮台前,伊朗一直是白宫的“铁杆”盟友。[详细]
70年代:精神领袖霍梅尼回国:“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
  1977年,伊朗城乡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对国王的群众运动。1979年1月,巴列维躲往美国治病。2月1日,长期流亡国外的什叶派精神领袖霍梅尼回到伊朗,半个月后就在万众欢腾中接管了政权和军队。4月1日,霍梅尼宣布成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废除了大部分西化政策,恢复了诸多原教旨主义的施政措施。1979年11月4日,在霍梅尼支持下,伊朗学生占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扣留52名使馆人员作为人质,强迫美政府引渡流亡的巴列维国王。人质事件发生后,美国冻结了伊朗政府在美的95亿美元资金,并于1980年4月宣布与伊朗断交。[详细]
80年代:两伊战争爆发,美国态度微妙操纵军火使双方两败俱伤
  美国同伊朗进入相互敌视的状态后,在中东的政策仍然是维持多种力量的平衡,不允许任何一国独大。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美国态度微妙:当伊朗招架困难时,里根政府曾秘密允许通过第三方间接向伊朗军队输入一些原来美制武器的零配件,为此,还闹出了“伊朗门”丑闻。进入1987年后,伊拉克支撑战争已感吃力,美国又出动海军到波斯湾暗中支持萨达姆一方。伊朗政府两面受敌,不得不同意停战。[详细]
90年代:消灭萨达姆后,伊朗问题更加突显出来
   两伊战争结束后,1990年8月,伊拉克出兵占领并宣布吞并科威特。美国认为萨达姆向东打垮伊朗的计划失败,又要南下科威特、沙特,建立新的阿拉伯大帝国,这种囊括整个波斯湾产油区的计划是对它最直接的挑战。1991年的海湾战争,美国人没有达到目的,于是又于2003年发起伊拉克战争,一举推翻了萨达姆政权。 消灭萨达姆后,伊朗问题便突显出来。在全球能源紧张加剧的情况下,伊朗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石油资源与美国战略利益的矛盾更加深化。[详细]

伊朗对英国的仇恨有多深?

  伊朗人仇恨英国,除了宗教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一百多年来,伊朗沦为英国的半殖民地,英国不仅攫取了伊朗的石油财富,还阻碍了伊朗的现代化进程。
英国驻伊朗使馆被围攻
  11月29日,英国驻伊朗大使馆被抗议民众攻占。不少示威者冲破警戒线,翻过英国大使馆的大门和墙壁,进入大使馆庭院,打碎使馆窗户玻璃,甚至还放火焚烧了英国国旗。
  英国大使馆被攻击是英国和伊朗矛盾的集中爆发。11月初,国际原子机构公布伊朗核问题报告,11月21日,包括英国在内的三个国家宣布制裁伊朗,制裁的内容就是切断伊朗和这三个国家金融业的联系,以迫使伊朗放弃核计划。伊朗称,这些报告毫无根据,其核能项目完全用于和平目的。伊朗强硬派民众对英国的单边制裁行为极其愤怒。伊朗议会发言人拉里贾尼说,伊朗民众袭击英国使馆事件是“英国几十年来对伊朗指手画脚”的结果…[详细]
沦为英国半殖民地备受屈辱
  伊朗有着辉煌的历史,但到了18世纪末,经济衰退,国力渐弱。英国趁机侵占伊朗,伊朗沦为英国的半殖民地长达百年。伊朗民众对英国积怨颇深。
   1905年,伊朗爆发了反对恺加王朝的立宪革命,召开了第一届议会,颁布了伊朗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1907年8月,英国和俄国为镇压这场革命,签订《英俄协约》,协约规定:把伊朗分为三部分,北部属俄国势力范围,东南部属英国势力范围,中部划为“缓冲区”。英俄代表在圣彼得堡举行会议,并签署了这份离奇的协议,甚至根本没有请伊朗代表参加…[详细]
英国操纵伊朗政权更迭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伊朗宣布中立,但国土成为俄国、英国与德国、土耳其的战场。大战结束后,英军仍留在伊朗。1917年,沙皇被十月革命推翻后,俄国撤出伊朗,英国迅速乘虚而入,填补权力真空。第二年年中英国控制了伊朗全境。
  1919年,英国通过贿赂伊朗谈判官员,将《英波条约》强加给伊朗人,从而全面控制了伊朗的军队、财政、交通系统及通信网络。《英波条约》终结了伊朗的独立国家地位。2009年,伊朗总统大选引发骚乱,事后伊朗指责英国支持伊朗国内反对派组织的“民主扩散运动”,称英使馆利用自己在当地的职员作掩护,煽动伊朗民众走上街头抗议,加剧伊朗的动荡局面,企图颠覆伊朗现政权…[详细]

20世纪三次石油战争

第一次石油危机
  ·时间:1973年-1974年
  ·原因: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为了打击对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油价上涨。当时原油价格曾从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超过13美元,是20世纪下半叶三大石油危机之一。
  ·影响:原油价格暴涨引发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据估计,美国GDP增长下降了4.7%,欧洲的增长下降了2.5%,日本下降了7%。
第二次石油危机
  ·时间:1979年-1980年
  ·原因:1978年伊朗发生推翻巴列维王朝的革命,社会和经济出现剧烈动荡。从1978年底至1979年3月初,伊朗停止输出石油60天,使石油市场每天短缺石油500万桶,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10,致使油价动荡和供应紧张。世界石油市场的原油供应的突然减少,引起了抢购原油的风潮,油价急剧上升。这一潮头刚要过去,1980年9月20日伊拉克空军轰炸伊朗,两伊战争爆发。两国石油生产完全停止。
  ·影响:原油价格从1979年的每桶15美元左右最高涨到1981年2月的39美元,是20世纪下半叶三大石油危机之一。国际油市价格飙升,每桶原油的价格从14美元涨到了35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机也引起了西方工业国的经济衰退,据估计,美国GDP大概下降了3%。[详细]
第三次石油战争
  ·时间:1990年
  ·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石油输出国组织团结力量的瓦解以及新兴产油国的出现,石油权力开始分散。石油价格持续下降,阿拉伯国家的政治势力逐渐衰退,权力再度回到美国、日本和欧洲。1986年,石油价格降到10美元/桶以下,使国际石油市场出现混乱,对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产生猛烈冲击,第三次石油危机爆发。
  ·影响: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被称作是一场石油战争。时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表示,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储备落入萨达姆的控制中,那么美国人的就业机会、生活方式都将蒙受灾难。海湾石油是美国的“国家利益”。当时3个月内原油从每桶14美元,涨到突破40美元。但高油价持续时间并不长,与前两次石油危机相比,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小得多。

两伊战争:8年激战,两败俱伤

两伊战争原因:争夺海湾战争霸权
  伊拉克与伊朗之间的领土纠纷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再加上两国长期存在着民族矛盾、宗教分歧,又都想称雄海湾地区,因此双方关系一直紧张,小的边界冲突不断。1978年伊朗发生内乱,伊 拉克支持伊朗国王巴列维,并将侨居在伊拉克的霍梅尼驱逐出境。1979年2月,巴列维王朝被推翻,霍梅尼上台执政,并煽动伊拉克的什叶派穆斯林推翻萨达姆政权。1980年9月下旬,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后政局动荡,经济恶化,军心不稳,伊美断交的时机,对伊朗发动了旨在收复失地、打击霍梅尼输出革命、争夺海湾霸权的战争。
两伊战争过程:三大阶段,历时8年
  ·第一时期:战争在伊朗境内进行。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调集大量飞机对伊朗首都德黑兰等15座城市和空军基地进行空袭。23日凌晨3时,出动地面部队5个师又2个旅,1200余辆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发起进攻。到10月底,伊朗终于挡住了伊拉克军队的全面进攻。从1982年3月起,伊朗军队转入反攻。1982年6月29日,伊拉克宣布已将其军队撤出所占伊朗领土,两国边界又恢复战前状态。[详细]
  ·第二时期:战争在伊拉克境内进行。1982年7月13日,伊朗集中10万军队,向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区发动猛烈进攻。经过多次拉锯战,至9月底伊朗军队已控制了伊拉克境内面积约200多平方千米的狭长地带。从10月开始,伊朗又出动5万军队向伊拉克北部曼达利地区发起进攻,深入伊拉克境内,对巴格达造成威胁。伊拉克军队前后组织7次反击,将伊朗军队阻挡在边界一带。1983年2月以后,伊朗在中线和北线再次发动了一系列攻势。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线。至1984年3月底,伊朗的攻势基本停止。[详细]
  ·第三时期:从1984年4月开始的4年多时间里,双方在边境地区互有攻守,战争转入长期消耗战。至1988年7月,伊朗所占伊拉克领土几乎全部丧失。[详细]
   ·结束:为使两伊战争尽快结束,联合国安理会于1987年7月20日通过了要求两伊立即停火的第598号决议。次日,伊拉克表示欢迎联合国决议,并决定暂停袭击伊朗海上目标,以示诚意。但伊朗没有表态,直到1988年7月18日才宣布接受第598号决议。从两伊战争停火后的第5天即8月25日开始,在联合国秘书长主持下,两伊外长举行了多次会谈,但谈判毫无结果。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危机爆发后,伊朗利用危机逼使伊拉克最终接受了伊朗的和平条件,承认伊朗对阿拉伯河的一半主权,并从伊朗领土撤出了军队。[详细]
两伊战争影响:两败俱伤
  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结果两败俱伤。伊拉克伤亡和被俘48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多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伊朗伤亡和被俘108万人,损失作战飞机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两国军费开支近2000亿美元,经济损失达5400亿美元,双方的综合国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同时战争对海湾、中东乃至世界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详细]

海湾战争21年启示录

  两伊战争后,伊拉克的经济面临困难,石油生产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恢复。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伊拉克出动3350辆 坦克,几十架军用直升飞机和5个师约10万人的兵力入侵科威特, 整个军事行动只用了不到10个小时。联合国安理会应科威特政府的要求召开了紧急会议,并通过了660号决议,要求伊拉克立即无条件撤军,恢复科威特合法政府,限期裁军,否则将对其动武。
石油生产方面分歧:伊拉克指控科威特伙同阿联酋有意超产石油、降低油价
  由于近年来石油供过于求,油价从1990年1月的每桶21美元下跌到7月的14美元。伊拉克指控科威特伙同阿联酋有意超产石油、降低油价,使伊拉克损失140亿美元的石油收入。科威特表示,两伊停火后,科一直遵守欧佩克规定的生产配额,为限产保价政策作出了牺牲。科要求增加生产配额,是为了满足它在西欧发展石油“下游业务”的需求。阿联酋也拒绝伊的指控,指出维护世界石油市场稳定是欧佩克内外产油国的共同责任,为稳定石油价格,阿联酋宁可将产量减少到配额以下。

领土纠纷:伊指控科在两伊战争期间蚕食伊拉克领土
  伊拉克和科威特之间有长约120公里的陆地边界,其中盛产石油的沙漠地带未划定边界,伊指控科在两伊战争期间蚕食伊拉克领土,在属于伊拉克的地区建立军事哨所和石油设施,还在 、属于伊拉克的鲁迈拉油田南部盗采了价值24亿美元的石油,科认为,鲁迈拉油田南部延伸到科境内,应属科领土,并要求阿盟组成一个仲裁委员会,根据科伊现有的条约和有关文件划定两国边界
债务问题: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所欠700多亿美元
  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所欠700多亿美元债务中, 欠科等海湾国家的债务约350亿美元。伊拉克提出它与伊朗作战是保卫阿拉伯民族,因此应正式免除战争期间所欠科威特、阿联酋等阿拉伯国家的债务。科认为,伊未经协商单方面提出取消全部债务的做法是难以接受的,阿联酋指出,伊的做法引起争论, 不利于阿拉伯民族履行义务。
美国介入:1991年1月16日布什总统签署命令美军向伊拉克开战
  战争爆发后,美国很快决定武力介入,通过海运与空运送往海湾的装备超过300万吨,补给品60万吨,还有40多万名军人。面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出兵行动,以及国际社会的经济制裁,伊拉克采取了相应对策。总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拖延战争爆发,使海湾冲突长期化、复杂化,进而分化以美国为首的军事阵营。

在联军的巨大空中优势下,伊拉克军队很快溃不成军。科威特-巴士拉公路更是成了伊拉克撤退军队的地狱。

伊朗:坚守传统的维新探索者

  两河流域与伊朗高原的文明曾经盛极一时。古巴比伦的《汉莫拉比法典》就是制度探索的先例。这之后,今天的伊朗人依旧走在创新与探索的道路上。
  伊朗的探索对于自身的发展起到了助力。但是另一方面,西方批评它的民主制度,不把它当做一种真正的民主;而伊斯兰兄弟国家也质疑特立独行的想法,称其搞西方的那一套,所以伊朗面临着两头不讨好的处境。不过不管未来怎样,能检验伊朗这个国家的未来的,也只有时间了。
总统是国家的二把手,宗教领袖是国家真正的一把手
  伊朗的宗教领袖哈梅内伊是国家真正统治者。这个国家中,总统是实权人物(与类似德国那样的议会内阁制政体、总统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不同)。伊朗政府实行总统内阁制,但是它实质上是政教合一的什叶派神权政体,宗教领袖掌握最高国家权力。 宗教领袖的位置是终身的。在宗教领袖的背后,还有一个“专家会议”,伊朗宪法规定,专家会议负责选举和监督伊朗最高领袖(有权罢免最高领袖)。在1989年6月霍梅尼逝世后,就是专家会议选举哈梅内伊担任伊朗最高领袖。现在所运行的第四届伊朗专家会议成立于2006年6月,现有成员84人,每半年举行一次全会。伊朗这种神权政体模式已经建立很久,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政体模式,这种政治现代化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详细]
神权在伊朗这个国家里的支配地位,什叶派控制着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
  神权在伊朗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支配地位。根据伊朗宪法的规定,伊斯兰教什叶派是伊朗的国教,国家的最高权威是什叶派的最高宗教领袖法吉赫(法吉赫的意思为伊斯兰教法学家)。伊朗的总统必须信奉国教,卫护国教。绝大多数的议员是伊斯兰教什叶派成员,议员中信仰伊斯兰教的须面对古兰经宣誓。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这种独具特色的制度确立于1979年伊朗革命后,在此之前,伊朗由巴列维王朝统治。而伊朗浓厚的伊斯兰教氛围是伊朗伊斯兰革命得以成功的土壤。早在公元7世纪,伊朗就开始了伊斯兰化的历程。自16世纪以来,伊斯兰什叶派就是伊朗占主导地位的教派。到了现代,伊朗有98.8%的国民信仰伊斯兰教,其中91%为什叶派,7.8%为逊尼派。[详细]
伊斯兰国家对其态度微妙,这个国家是各种矛盾性的结合体
  伊朗与周边伊斯兰国家的关系比较微妙。一方面,许多国家对其能够站在伊斯兰世界的最前沿对抗美国感到欣慰,另一方面,因为教派以及伊朗不断“输出革命”等原因,也对伊朗存着相当程度的戒心。这就制造了一个奇景:维新的伊朗夹杂在众多传统的阿拉伯国家之间。而最近几年,内贾德内政成绩不佳,民生日渐凋敝,这让温和改革派的穆萨维势力有所抬头。即便如这次事件那样,很多青年跑去冲击英国大使馆,但这也只是伊朗人的一个方面。[详细]

宗教领袖有哪些权力,可以做出什么决定

  根据宪法,宗教领袖是伊朗国家最高领导人,也是伊朗政教合一的象征。领袖的权限包括任免宪法监护委员会(宪监会)宗教成员、司法总监、音像组织主席、武装部队参谋长、革命卫队司令以及武装部队和安全部队的司令。
  此外,最高领袖还有权宣战或宣布停战,他还可以协调国家三权机构领导人之间的关系;颁发总统委任状也是他的工作,在总统有渎职行为或议会认为总统政治上无能的条件下最高领袖可以罢免总统等。

最高领袖背后的专家会议:成员须经严格宗教考试

  专家会议每半年举行一次全会,商讨国家大事、评议领袖行为。专家会议与最高领袖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专家会议所有候选人必须通过宗教考试,获保卫者委员会批准,才有竞选资格,而保卫者委员会成员却是由最高领袖任命的。
  伊朗前总统拉夫桑贾尼于2007年7月被推举为专家会议主席,2009年3月获得连任。拉夫桑贾尼是伊朗政坛与哈梅内伊资格相当的元老,但是其政治立场引起保守派的不满,2011年3月,麦赫达维卡尼当选为专家会议新主席。

宗教领袖之下的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

  总统是继领袖之后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可授权第一副总统掌管内阁日常工作,有权任命数名副总统,协助主管专门事务。总统由直接选举产生,任期四年,可连任一届。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总统的位置在最高领袖之下,但他是国家正式的最高领导人,即国家元首。因为伊朗实行总统内阁制,所以总统也是国家的政府首脑。但是在他之上有宗教领袖的存在,也就是说总统权力受最高领袖制约。

宪法监护委员会角色:有权决定谁有资格竞选总统

  为保证议会决议不违背伊斯兰教义和宪法原则,宪法规定成立宪法监护委员会(宪监会)。宪监会有权审查议会通过的一切决议和提案,监督总统选举、议会选举和公民投票。议会的所有立法必须经"宪法监护委员会"批准方能生效。宪法监护委员会由12名成员组成,任期6年。其中包括由最高领袖指定的6名教法学家,以及由司法总监推荐、经伊斯兰议会投票的6名穆斯林法学家。

高清图解伊朗局势和伊朗历史

相关专题

更多 >>伊朗局势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