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上海世博寻找中国价值观 杨洁篪:近百外国政要将莅临 中方做好准备

[编者按] 世博会和奥运会一样,是向全世界展示国力的舞台,从一开始,其政治意涵和宣示作用就很强。从日不落大英帝国的辉煌,到美洲新大陆美利坚合众国的崛起,再到日本从二战战败中复兴,无不通过世博会向世界宣告。
  在2008北京奥运已证明中华崛起之后,2010上海世博不应仅仅停留在再现辉煌和外交盛宴的炫富示强层面,更应该成为后危机时代探索世界发展模式,国家和公民寻求与世界差距和价值认同,真正赢取世界尊重,催生大国公民时代的契机。[详细]

 我来说两句
上海世博 不应该是奥运会的简单重复
世博
  159年历史的世博要义是什么?纵览世博会历史,不难发现,世博会留给世界的精神遗产远远大于物质财富;对主办国来说,举办世博的真正目的,在于启迪整整一代人和一个时代的思维方式。[详细]
2010 中国将带给世博会什么
重复性:大国光荣与梦想 奥运辉煌再现
  上海一直是中国通向世界的大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凭借世博,不甘落后的上海将重现大国辉煌和外交盛宴,宣示经济和金融之都的强势回归。[详细]
突破性:中国外交价值观和发展模式探索
  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重击和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失败,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的整个世界都认识到人类现有生存发展模式不可持续,上海世博会被寄予更多期许。[详细]
世博 中国外交新命题

   面对东西方差异,艰难寻求、探索中国外交话语权、价值观与世界主流价值理念的同步;

   面对世界对中国的疑惧,寻求对一个“崛起后负责任大国”的逐渐认同,真正赢得世界尊重;

   借助文化交流契机,以人为本,让国人真正参与和感受世博魅力,开启大国公民外交的新时代;

   借助国家和公民的新形象和世博“中国模式”提升软实力;

还原世博 中国和世界的探索

奥运之后,世博不应再肩负太多政治使命

    作为中国第一次主办的综合性世界博览会,在北京奥运会已证明中华崛起之后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不再背负过于沉重的政治使命,而着眼于创意、节俭、安全、周到、环保等理念。

    世博会两项豪华工程砍得好!为世博会节省的资金何止数亿十亿元?豪华并非“成功”的保障,精彩也不需巨资堆砌。因为坚持勤俭办博,原先设想浦江两岸数十万人露天观看的豪华开幕式和黄浦江上架一座“花桥”作为标志性建筑取消了。[详细]

启迪和改变人类思维和生活模式是世博精髓

    世博会的核心价值,不是局限于创造发明等物质成果,而更看重人与人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更注重世博会的精神财富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引领作用,这才是“一切始于世博会”的当代精神内涵。

    世博会最大的展品是国民素质!笔者认为,与奥运会相比,上海世博会184天历时更长,我们的国民素质经受考验的时间也更长!30年前,我国的经济几乎跌到了低谷,而现在中国经济离顶峰已不太遥远;而我国的国民素质与西方差距不仅存在,而且差距更扩大了。[详细]

世博是塑造国际形象和提升软实力契机

    对于崛起的中国,无论是国家还是公民,要和国际社会沟通,就需要确立自身的外交话语,表明自己的价值观,树立自身的国际形象。而重建国家核心价值观不仅反映在政治文化与制度层面,还体现在公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世博会是人类文明交流的舞台!中国总理温家宝表示,世博更是人们交流心灵的舞台。他引用美国著名盲人作家海伦·凯勒在1893年用手触摸着参观芝加哥世博会后的感想:我会把第三天留给博物馆,因为在那里,会有世界的光明,会看到世界的未来和希望。[详细]

寻求城市、国家和世界发展模式成当务之急

    1851年,英国伦敦举行万国工业博览会,首次向世界展示了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然而159年之后的2010年,工业化模式百余年给人类带来的气候变化、碳排放、城市环境等各种全球性问题已成为世博会上各国的主题。

    最宝贵遗产是对未来城市思考!中国是第一个举办综合类世博会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勤俭办博;世博会不追求建设“标志性建筑”,不搞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而是更加注重世博园区建筑的整体空间效果及其高效利用,把人类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思考作为最宝贵的遗产长久流传。[详细]

从WTO到世博 见证中国外交转变

1949-1979 新中国被视为国际体系的挑战者

    1950年代,中国被视为对西方的一个主要挑战,1960年代甚至一度被视为国际体系中最具激进色彩的革命国家。随着中国在1970年代初尝试打破孤立状态,并在1970年代末启动意义深远的改革,这种形象开始发生变化。[详细]

1979-2001 对峙结束 求同存异转向对话合作

    邓小平的历史功绩在于,他使中国与外部主流世界的关系具有了一种全新的性质与态势,从原先的紧张和对峙局面,转向一种新的求同存异、合作对话,中国越来越成为现有国际体系中的一个建设者、负责任大国与“利益相关方”。[详细]

加入WTO全面开放 中国以大国姿态完全融入世界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入世标志着中国国内体制与世界规则的全面对接。面对国际社会“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交替出现,2004年,中国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2005年,中国又首次提出建设“和谐世界”。[详细]

世界欣然选择了开放的中国

2008 奥运 向世界展示一个富强的中国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则标志着世界欣然选择了开放的中国,这是日益开放繁荣的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篇章,也是对中国经济实力和国家组织能力的一次集中检阅……[详细]

2009 G20峰会 中国在金融危机中重要性凸现
    金融危机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这次危机要是没有中国的参与很难解决;同样,没有中国的参与,未来的国际经济秩序也建不起来……[详细]

2010 世博会 世界真正把触角深入中国社会
    就像奥运会,世博会既是一场世界文化交流的盛会,也是一场外交盛会。届时整个世界将真正把触角延伸到主办国社会和国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世博会应有比奥运会更高的追求……[详细]

寻找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上海 现代中国的缩影)
  • 经济转型
  • 内需不振
  • 社会均衡
  • 创新力低
  • 生态治理
  • 大城市病
经济转型
世博会能否成为上海经济转型契机?
  在全球经济危机和国内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之下,上海世博会能否成为上海经济转型的契机?[详细]
内需扩大
片面确保GDP增长,内需并未真正启动
  长期以来为确保GDP的增速,国内消费需求的启动并没有真正被放在第一位,并未完全发挥作用。[详细]
社会矛盾
经济快速发展背后沉淀一批社会矛盾
  浦东开发开放20年,共动迁居民22万户,在大规模的动迁和建设中也沉淀了一批社会矛盾。[详细]
环保部今后三年将筹一万亿元投环保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仍以跟踪模仿为主
  中国在载人航天等取得重大成就。但同样不能忽视的是,目前中国技术发展以跟踪模仿为主。[详细]
生态
先污染后治理给国家经济带来沉重负担
  上海的绿色转型,也并非一帆风顺。水污染是上海长期以来面临的一个主要环境问题。[详细]
大城市病
世博如何化解中国城市化的多重危机
  东京的面积只有上海的1/3,但东京人口却是上海的2/3,却并没有出现想象中的城市危机。[详细]
软实力缺失
  西方普通民众对中国知之甚少
汉文化热背后非吸引力,更多是利益
  近年来兴起的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热潮,这是不是说明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软实力有了飞跃呢?恐怕还是应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
物质实力增强≠软实力提高
  中国面临的最主要社会问题不是生产力低下,而是社会不和谐。中国在国际上面临越来越多崛起性问题,更需提高国际形象来化解。
中国模式要素尚缺 民主等有待突破
  中国模式如果要想拯救世界,必须具有几个最重要的要素,比如说我们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我们的政治体制具不具有吸引力。
世博会:挖掘“软硬实力”的良机
  世博会是世界最高级别的文明聚会,即通过展现人类在某一个或多个领域取得的文明进步,展望人类未来前景并教育大众。
世博会 寻找中国的价值观和外交理念

改革开放 急速变革下的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相冲突

    中国过去几十年所发生的变化之大,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相提并论。急剧的变革导致传统与现代价值的激烈冲突,国家或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视线已然模糊。[详细]

韬光养晦 实用外交追求利益而忽视政治价值原则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似乎更多只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其维系主要靠中国日益发展的经济和不断扩大的市场。在和发展中国家交往中,中国并没有像西方那样把政治价值作为前提。但近来中国在外交上面临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详细]

西方疑惧 中国仍被视为“强大而不确定的力量”

    金融危机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但仍被广泛看作是“强大但不确定”的力量。如果你自称是负责任大国,那你对国际社会赖以存在和运行的普遍规则、制度和主流价值持什么态度?除了利益目标与物质追求,中国的价值目标与精神追求是什么?[详细]

大国外交重塑价值新理念

“价值观外交”是顺应世界潮流
    作为一个大国,如果不能更多依靠国家的制度创新与价值观吸引力吸引外部国家靠拢,而是完全依靠经济或援助的手段,对外关系必将成为沉重负担;当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了永恒的价值追求,在处理与他国事务时没有基本原则,仅仅以一时的利益需求和好恶作为取舍标准,将很难得到世界的尊重。 [详细]

中国外交“价值观”何以重建?
    儒家文化显然在西方传播过程中有局限性,中国的国家价值观,是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充分吸纳合理的现代普世价值,既能够反映自身的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又能够适应世界基本潮流,反映人类共同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塑造让世界认同和向往的价值观,是一个尤为痛苦和艰难的历程。[详细]

世博是国家和公民寻求世界认同的过程
世博会 中国需要真正赢取世界尊重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西方对中国的批评一度达到了顶点。随着中国在金融危机中重要性的凸现,西方国家在打价值观牌或者人权牌上有所收敛。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再次提供了一个各国审视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平台,如果我国的行为模式被国际社会肯定时,中国自然赢得世界尊重。
大国和责任:首先要解决好国内问题
  中国的大国地位带来的不仅仅是全球影响和博弈实力,更意味着国际责任,意味着中国要经受更多的关注和挑剔。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角色,首先要认同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恰恰是世博会所体现的多元开放精神、创新理念、环保意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等等。同时西方将再次把目光聚集在中国政府如何解决那些社会不和谐因素。
公民和形象:参与世博,改善国民精神面貌
  在过去的若干年里,上海人给人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精明、骄傲、排外、不厚道、能说会道、自由散漫、缺少政治热情、没有集体观念……然而随着上海世博会的临近,上海人渐渐意识到市民形象关乎城市软实力,更关乎一国国民的精神面貌。
催生大国“公民外交”时代

何为公民外交:每个公民都有外交责任,甚至每个公民在每次与人握手时,都有权利和责任帮助塑造中国的外交形象;

世博需要公民外交:因为北京奥运会的关系,中国青年人被称为了“鸟巢一代”,应该让更多的人参与世博,成为每个中国人的世博。

中国强大更需公民外交:漠视人民实际需求的外交和领事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当中国政府准备好了承担国际责任的时候,是否已经告诉了国民也要做好相应的准备?

 
精彩留言

搜狐网友
IP:已隐藏
30年前,我国的经济几乎跌到了低谷,而现在中国经济离顶峰已不太遥远;而我国的国民素质与西方差距不仅存在,而且差距更扩大了。

搜狐网友
IP:已隐藏
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大家都忙着回家过年,然而世博工地上却还热火朝天。记者从上海建工集团了解到,预计今年春节该集团至少有2000多建设者留守世博工地,继续施工。

搜狐网友
IP:已隐藏
世博会不追求建设“标志性建筑”,不搞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而是更加注重世博园区建筑的整体空间效果及其高效利用,把人类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思考作为最宝贵的遗产长久流传。拭目以待!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